败毒散

败毒散

【处方】:人参、茯苓、柴胡、前胡、羌活、甘草、川芎、独活、桔梗、枳壳、陈皮。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茯苓

又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柴胡

又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前胡

性味:苦辛,凉。 ①《雷公炮炙论》:"味甘微苦。" ②《别录》:"味苦,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辛。" ④《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⑤《纲目》:"味甘辛,气微平。"

功效:宣散风热,下气,消痰。治风热头痛,痰热咳喘,呕逆,胸膈满闷。 ①《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②《药性论》:"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 ④《滇南本草》:"解散伤风伤寒,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出内外之痰。" ⑤《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羌活

又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效: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独活

又名:胡王使者、独摇草、独滑、长生草、川独活、肉独活、资历邱独活、巴东独活、香独活、绩独活、大活、山大活、玉活

性味:味苦;辛;性微湿

功效: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头痛齿痛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枳壳

性味:苦;酸;性微寒

功效: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陈皮

又名:橘皮

性味:苦、辛,温。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功能主治】:解毒。主痘疮邪盛,红点未见之前热甚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为引。

【摘录】:《痘麻绀珠》卷十六

【病论】

贾府药案说人参

《红楼梦》中的医生处方、病家服药,最常用的药物应当首推人参。贾府的寿星史老太君常服 “人参养荣丸”补养气血,籍以延年益寿。临终前,还以人参代茶饮,以求生津醒神、回阳救逆。病西施黛玉所服用的方药中,大部分也伍以人参。秦可卿求医于儒医张友士,开了一剂“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方中以人参为君药。宝玉被油灯烫伤了脸,也用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中的“人参败毒散”外敷。至于那个误入凤姐设下的相思局圈套的天祥公贾瑞,淫欲未遂,七情内伤,又在冬夜里被一桶“黄龙汤”浇了个透心凉,内伤外感虚损成疾,也曾服用出自明代医家张景岳的“独参汤”固脱补气。我国是应用人参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红楼梦》中,涉及到人参的药理和应用的章节有很多处。以人参入方的剂型就有汤剂、膏剂、散剂、丸剂等。曹雪芹以他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在一味人参上大作文章,勾勒出许多精彩的药案、曲折的情节。
《红楼梦》第10回,患月经病的秦氏服张友士开的汤药,药方中每日要用人参二钱。书中写道,凤姐去探望秦氏时说:“别说一日两钱人参,就是二斤也吃得起。”当时一斤人参就需要600两银子。口气之大,非凤姐莫属。张友士开的这张汤剂处方,是《红楼梦》中惟一的一张载录完整、君臣佐使配伍精当的汤剂药方。用人参与白术、茯苓、黄芪相伍,共收补益肺脾之气、壮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其组方医理、用药法度未脱易水学派的渊源。第45回,“冷美人”薛宝钗也曾大谈药性医理。她对黛玉说:“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然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宝钗的话颇有道理。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先天亏虚。后由肝郁化火、肺阴更伤,而出现咳嗽、嗽痰、失眠等症状。人参和肉桂性味甘温,性属纯阳之品。如果配伍不当,药量太大,有生火耗津灼阴之虞。久施于黛玉的疾病无益反而有害。不宜太热,无疑是明智的辨证施治,清醒的对症下药。清代医家徐大椿就说;“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也”。宝钗劝黛玉吃“燕窝粥”,说“那东西最是滋阴补气”。与冰糖配伍,对黛玉的病症体质来说,是颇为对症的食疗佳方。
《红楼梦》中描述人参最多的章节是第77回,为凤姐配药四处寻参所引出的一大段特写。凤姐因患“血山崩”,病情缠绵。除了每日请大夫诊脉更方,服用汤剂外,还要吃丸药缓图治本。配制“调经养荣丸”,需要上等的人参二两。王夫人翻箱倒柜,搜寻了半日,只找出几枝簪子粗细的人参和一大包人参须末。凤姐那里呢,只有一些参膏。贾母手中虽有一些当日余下的“手指粗细”的人参,但拿到大夫那里一鉴别,说是由于年代太陈,人参的药性已尽,“已成了朽糟烂木,也无性力的了”,不能入药用。王夫人沉吟了半日,只得让周瑞家的去买二两来。宝钗却劝周瑞家的不要上药铺去买,她指出,外头的人参虽有全枝,他们必截作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搀匀了卖,“看不得粗细”,真假难辨,难免买来劣质品。薛家是经商的,宝钗自然深知奸商药贾们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奥秘。她要出面人参行“要它二两原枝”来给凤姐配丸药。从上面这些章节的摘录,我们可以了解清代有关人参的经营、鉴别、剂型的药物史知识。以书中的叙述得知,当时已有应运而生的“参行”,专门经营人参的买卖。这说明风行一时的“服参热”,促使了名贵中药的商业化。
有的释红书中将宝钗说的芦泡须枝,说成是浸泡过的人参,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其实,它们指的是人参的不同部位而言。即参芦和参须。参芦,是指人参顶部,形似泡。明代医家李时珍认为它可以治疗“虚劳痰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用参芦配伍催吐药,治疗痰因怒郁所致的呃逆。据最新的药理研究,人参芦并没有直接的催吐作用,它有解毒补虚的协同作用,可增加人体的耐受性。传统的中药炮制法一直认为人参应去芦,研究结果证明,人参芦所含成分与人参根近似。参须,指的是人参主根旁侧生的细根,称“人参须”,收载于清代张璐的《本草逢原》。其含多种人参皂甙,多用于胃虚呕逆、口渴多汗、咳嗽失血等症。参膏,则说的是人参的一种常用剂型。多以人参单味熬制而成,有时还配有其它的药物。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以人参十两,煎汁后浓缩成膏。可随时冲服,其药性较平和。参膏较人参的丸散有吸收快、服用方便和便于保存的优点。
曹雪芹在他的鸿篇巨制的《红楼梦》中,详细地记录了人参的药理和应用。这些,无不透露了中国医药文化的古老和丰富,闪烁着中华民族中医科学的理性和智慧。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19)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