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散
【处方】:白术1两,前胡1两(去芦头),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人参3分(去芦头),桑根白皮3分(锉),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紫菀3分(去苗土),赤茯苓3分,槟榔半两,桂心3分,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百部3分,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旋覆花半两,甘草3分(炙微赤,锉)。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前胡
性味:苦辛,凉。 ①《雷公炮炙论》:"味甘微苦。" ②《别录》:"味苦,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辛。" ④《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⑤《纲目》:"味甘辛,气微平。"
功效:宣散风热,下气,消痰。治风热头痛,痰热咳喘,呕逆,胸膈满闷。 ①《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②《药性论》:"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 ④《滇南本草》:"解散伤风伤寒,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出内外之痰。" ⑤《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半夏
又名: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杏仁
又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甜梅。
性味:苦;温;有毒
功效: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下气开痹。主外感咳嗽;喘满;伤燥咳嗽;寒气奔豚;惊痫;胸痹;食滞脘痛;血崩;耳聋;疳肿胀;湿热淋证;疥疮;喉痹;肠燥便秘
紫菀
又名:青菀、紫葥、返魂草根、夜牵牛、紫菀茸、关公须
性味:味苦;辛;性温
功效: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主咳嗽;肺虚劳嗽;肺痿肺痈;咳吐脓血;小便不利
赤茯苓
又名:赤苓、赤茯
性味:甘;淡;平
功效:行水;利湿热。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泄泻
槟榔
又名: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
性味:味苦;辛;性温
功效: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鳖甲
又名:上甲、鳖壳、甲鱼壳、团鱼壳、团鱼盖、团鱼甲、鳖盖子
性味:味咸;性微寒
功效:滋阴清热;潜阳熄风;软坚散结。主阴虚发热;劳热骨蒸;热病伤阴;虚风内动;小作惊痫;久疟;疟母;症瘕;经闭
百部
又名:百部根、白并、玉箫、箭杆、嗽药、百条根、野天门冬、百奶、九丛根、九虫根、一窝虎、九十九条根、山百根、牛虱鬼、药虱药
性味:甘;苦;微温
功效:润肺止咳;杀虫灭虱。主新久咳嗽;肺痨;百日咳;蛲虫病;体虱;癣疥
枳壳
性味:苦;酸;性微寒
功效: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旋覆花
又名:蕧、盗庚、盛椹、戴椹、飞天蕊、金钱花、野油花、滴滴金、夏菊、金钱菊、艾菊、迭罗黄、满天星、六月菊、黄熟花、水葵花、金盏花、复花、小黄花、猫耳朵花、驴耳朵花、金沸花、伏花、全福花
性味:味苦;辛;咸;微温
功效:消痰行水;降气止呕。主咳喘痰粘;哆嗦噫气;胸痞胁痛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虚劳羸瘦,每唾稠粘,心胸壅闷。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两,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九
【病论】
参苓白术散可调节肠道真菌构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微生物免疫学教研室丁维俊副教授等,在近日完成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模型小鼠肠道真菌菌群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
多年来,在医学微生态学研究领域中,人们在真菌菌群的构成及生态功能等许多根本性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认识。然而在临床,真菌的感染,尤其是白色念珠菌的感染,以及各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仅提升了部分真菌的毒力,而且增加了继发性内源性真菌感染的机会,使之成为一个新的世界性卫生问题。
为探讨中医药对肠道真菌菌群的调节作用,丁维俊在动物实验中,将24只小鼠以大黄煎汁灌胃造模获得脾虚证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2只。模型治疗组每日以剂量25毫克/千克的参苓白术散煎汁灌胃5天;模型对照组每日以相同体积的0.9%生理盐水同期灌胃。尔后他又无菌采集小鼠粪便,分别接种于真菌培养基进行培养,5天后检测两组真菌菌群中主要的真菌、霉菌、酵母菌的菌落计数并进行真菌菌群种属鉴定。
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造模前真菌、霉菌及酵母菌每克平均菌落含量克隆指数分别为3.52、3.40和2.94,而造模后三种菌的菌落指数非但不减少,与造模前相比反而明显增加(p<0.05);模型治疗组的真菌、霉菌、酵母菌由治疗前每克平均菌落含量分别为3.82、3.61和3.06下降至分别为3.23、3.24和2.45,不仅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与模型对照组获干预后的菌落含量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模型治疗组抑制菌群的疗效优于模型对照组,参苓白术散对真菌菌群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同时,研究人员还对真菌群的种属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在培养的真菌菌群中,主要存在6种真菌,即青霉菌(53%)、酵母菌(24.2%)、曲霉(7.75%)、枝孢霉(2.29%)、毛霉(2.86%)、链孢霉(2.19%),青霉菌和酵母菌是肠道真菌菌群中的优势群。
研究人员指出,青霉菌在肠道中,是最常见的菌种,而酵母菌是真菌菌群主要的致病菌,医院内的真菌感染,主要为酵母型,其中80%为白色念珠菌。研究人员认为,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抗癌药物的大量使用,以及器官移植、放化疗的应用等,促使许多原先不致病的真菌逐渐转变为致病性真菌,导致临床近30年来真菌感染患者新增加30~50倍。而另一方面,对真菌的治疗水平却远远落后于细菌的进化。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微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而且也为临床治疗肠道真菌菌群感染开辟了新思路。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