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

理中汤

【处方】:槟榔(锉)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益智(去皮,炒)1两,桂(去粗皮)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半夏(姜汁制)1两,沉香1两(锉)。

槟榔

又名: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

性味:味苦;辛;性温

功效: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益智

又名:益智仁、益智子

性味:辛,温。

功效:温脾止泻,摄唾涎,暖肾,固精缩尿。用于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

半夏

又名: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沉香

又名:蜜香、栈香、沉水香。

性味:辛;苦;温

功效:行气止痛;温中降逆;纳气平喘。主脘腹冷痛;气逆员息;胃寒呕吐呃逆;腰膝虚冷;大肠虚秘;小便气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患后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2个(擘破),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病论】

口疮

口疮
口疮是指以口腔内粘膜、舌、唇、齿龈、上腭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口疮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口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2-4岁的小儿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可单独发生,也常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小儿口疮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体质虚弱,可导致重症,或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素问·至真要大论》已有“火气内发,上为口糜”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口疮候》亦有“小儿口疮,由血气盛,兼将养过温,心有客热熏上焦,令口生疮也”的论述,指出心经热盛,发生口疮。《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说:“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着,搏于血气,则生疮疡……若发于唇里,连两颊生疮者,名曰口疮;若发于口吻两角生疮者,名曰燕口。”指出本病是由感受风毒湿热所致,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有口疮与燕口疮之称。
[病因病理]
小儿口疮,多由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炎所致。主要病变在脾与心,虚证常涉及于肾。风热乘脾者,因外感风热之邪,外袭于肌表,内乘于脾胃。脾开窍于口,胃络于齿龈,风热毒邪侵袭,引动脾胃内热,上攻于口,使口腔粘膜破溃,发为口疮。若夹湿热,则兼见口腔糜烂。
心脾积热者,因调护失宜,喂养不当,恣食肥甘厚腻,蕴积生热;或喜吃煎炒炙,内火偏盛,邪热内积心脾,循经上炎口腔,发为口疮。
虚火上炎者,因小儿“肾常虚”,若久患热病,或久泻不止,津液亏耗,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浮,熏灼口舌,发生口疮。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点,大小不等,甚至满口糜烂,疼痛流涎。
2.外感引起者,初起有时可见口腔疱疹,继则破溃成溃疡,常伴发热,颌下淋巴结肿大。
3.发病多与发热疾患或饮食失调有关。
4.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或正常。
二、鉴别诊断
鹅口疮多发生于初生儿或体弱多病的婴幼儿,口腔粘膜上出现白屑而不是溃疡,周围有红晕,疼痛不明显。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轻重口疮轻者仅见口腔出现溃疡点,妨碍哺乳进食,饮食时可因疼痛出现哭闹。重者发热、烦躁、啼哭不安,或见呕吐、腹泻等症。’
2.辨虚实凡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及疼痛较重,局部有灼热感,或伴发热、尿黄便干者,多属实证。以心火偏盛为主者,舌体溃疡较多。以脾胃积热为主者,口颊粘膜、上腭、齿龈、口唇等处溃疡较多。起病缓,病程长,口腔溃烂及疼痛较轻,兼有神疲、颧红者,多为虚证,病变脏腑以肾为主。
二、治疗原则
实证治宜清热解毒,泻心脾之火。虚证治宜滋阴降火,引火归原。均应配合外治疗法。
三、分证论治
1.风热乘脾
证候: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甚则满口糜烂,或为疱疹转为溃疡,周围掀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伴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分析:本证多为外感引起,外感风热邪毒,内引脾胃之热,上熏口舌,故发为口疮。火热熏灼,故疼痛拒食,烦躁不安。热灼肠胃,津液受劫,故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兼有风热表证,故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凉膈散加减。常用药:黄芩、金银花、连翘、栀子清热解毒,大黄通腑泻火,竹叶清心除烦,薄荷升散郁火、外解表热,甘草和中解毒。发热恶风、咽红,加牛蒡子、土牛膝根、桔梗;咳嗽加杏仁、奉叶、前胡。大便不实,去大黄,加生石膏、玄参、赤茯苓。
2.心火上炎
证候:舌上、舌边溃疡较多,色红疼痛,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分析:舌乃心之苗,手少阴之经通于舌。心火炽盛,热毒循经上炎,故发为口疮,色红疼痛。心火内盛,津液受劫,故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均为心火炽盛之象。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泻心导赤汤加减。常用药:黄连泻心火,生地凉心血,竹叶清心除烦,木通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心烦不安加连翘、朱灯心清心泻火除烦;口干欲饮加生石膏、芦根、天花粉清热生津;小便短黄加车前子、茯苓、滑石利尿泄热。
3.虚火上炎
证候:口舌溃疡或糜烂,稀散色淡,不甚疼痛,反复发作或迁延难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分析:婴儿体禀虚弱,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故见口舌溃疡或糜烂,不甚疼痛,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常用药: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知母、黄柏清热降火,佐牛膝引火下行。若久泻之后,脾肾大虚,无根之火上浮,而见口舌生疮,神疲面白,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者,改用理中汤加肉桂以温补脾肾,引火归原。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儿化毒散每服2—3g,1日2-3次。用于口疮实证。
2.牛黄解毒片每服2—4片,1日2-3次。用于口疮实证。
3.知柏地黄丸每服2—3g,1日2-3次。用于虚火上炎证。
二、单方验方
1.一枝黄花、大青叶各30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用于口疮实证。
2.大青叶、鲜生地、生石膏(先煎)、芦根各30g,玄参、赤芍药、丹皮各l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用于口疮实证伴发热者。
三、药物外治
1.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绿袍散、西瓜霜喷剂,任选一种搽口腔患处。
2.野菊花、金银花、薄荷、连翘、板蓝根各l0g,玄参15g,加水1000mL煎沸。待温后含漱,每次至少含漱3分钟,每日3—5次。用于口疮实证。
3.蛋黄油新鲜鸡蛋煮熟取黄,文火煎出蛋黄油,外敷溃疡面上。实证、虚证均可用,用于溃疡日久不敛者更佳。
4.吴茱萸粉5g,陈醋适量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两足涌泉穴,翌晨去除。用于虚火上炎证。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保持口腔清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应经常消毒。
2.食物宜新鲜、清洁,不宜过食辛辣炙?及肥甘厚腻之品。
3.初生儿及小婴儿口腔粘膜娇嫩,·清洁口腔时,不应用粗硬布帛拭口,动作要轻,以免损伤口腔粘膜。
二、护理
1.对急性热病、久病、久泻患儿,应经常检查口腔,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发生口疮。
2.根据辨证施护原则,选用适当中药煎剂频漱口。
3.饮食宜清淡,给予半流饮食,避免粗硬食品。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幼幼集成·口疮证治》:“口疮者,满口赤烂,此因胎禀本厚,养育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以成口疮。内服沆瀣丹,外以地鸡擂水搽疮上。口糜者,满口生疮溃烂,乃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以导赤散去小肠之热,五苓散去膀胱之热,当以二方合服。口疮服凉药不效,乃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而无制,宜理中汤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若吐泻后口中生疮,亦是虚火,理中汤。昧者以为口疮悉为实热,概用寒凉,必不救。”
[现代研究]
高津福,马玉香,林和平.加味银翘散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112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0):620
用加味银翘散:金银花、板蓝根各log,牛蒡子9g,连翘、桔梗、竹叶各6g,薄荷、木通、甘草各3g,芦根12g。面赤、苔黄、便干、口臭,去桔梗、薄荷、牛蒡子,加生石膏15g,知母、生地黄各6So每日1剂,分3次口服。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112例。并设对照组,用吗啉双胍片及复合维生素B片口服治疗75例。两组均用药3—5天。结果中药治疗组:痊愈30例,显效68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舛.6%;西药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21例,有效23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68.0%。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实验室检测提示,该方还具有提高血白细胞功能和促进体液免疫应答功效。
沈永琴,丁惠玲.麦芪糖浆预防小儿口腔溃疡复发的疗效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3):26
用黄芪、麦冬、白术、白芍、生地、五味子、谷麦芽等药制成麦芪糖浆。每服15mL,1日3次,3个月为1疗程。用于防止小儿口腔溃疡的复发有效。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2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