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汤
【处方】:当归(洗焙)1两,半夏(汤洗7次)1两,甘草(炙)1两,麦门冬(去心)1两,五加皮1两,熟干地黄(洗焙)1两,川芎1两,吴茱萸(汤洗7次)1两,肉桂(去粗皮)1两,牡丹皮1两,赤芍药1两,乌药1两,人参(去芦头)1两,红花1两,没药半两(另研)。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半夏
又名: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麦门冬
又名:虋冬、不死药、禹余粮
性味:甘;微苦;寒
功效: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主肺燥干咳;肺痈;阴虚劳嗽;津伤口渴;消渴;心烦失眠;咽喉疼痛;肠燥便秘;血热吐衄
五加皮
又名:南五加皮、刺五加、刺五甲
性味:辛、苦,温。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吴茱萸
又名:食茱萸吴萸、茶辣、漆辣子、优辣子、曲药子、气辣子。
性味:辛;苦;热;小毒
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
肉桂
又名:菌桂、牡桂、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
性味:辛;甘;热
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牡丹皮
又名: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性味:辛苦;凉;微寒
功效:清热;活血散瘀。主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
赤芍药
又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性味:酸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味涩苦。"
功效: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乌药
又名:旁其、天台乌药、鳑魮、矮樟、矮樟根、铜钱柴、土木香、鲫鱼姜、鸡骨香、白叶柴
性味:辛;温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主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头痛;寒疝疼痛;痛经及产后腹痛;尿频;遗尿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红花
又名: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活血能经;祛瘀止痛。主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胞痹心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关节疼痛;中风偏竣;斑疹
没药
又名:末药。
性味:苦;平
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主胸腹瘀痛;痛经;经闭;症瘕;跌打损伤;痈肿疮疡;肠痈;目赤肿痛
【功能主治】:冲任脉虚,风寒客搏,气结凝滞,每经候将行,脐腹先作撮痛,或小腹急胀,攻注腰脚疼重。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经欲行时,预前5日及经断后5日,并宜服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病论】
逐瘀调经汤
组成: 当归10克,赤芍10克,五灵脂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益母草15-30克,肉桂3克(后下)。
功能: 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 临床上表现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经,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方解: 本方从《医宗金鉴》(妇科心法)琥珀散化裁而成脱膜散,又由脱膜散加味而成。方中肉桂、五灵脂、三棱、莪术四味药,肉桂、五灵脂温经化瘀,且有止痛作用。子宫内膜病症之所以形成,主要是肾阳不足,气化不及,痰浊与血瘀互凝所致,欲逐其瘀,必当温补肾阳,此肉桂之所以用也。痰瘀互结,非一般化瘀药物所能瘳,三棱、莪术攻逐血瘀,且有消散症瘕之能,故非此不能脱膜,此棱、莪这之所以用也。原方用散剂吞服,鉴于临床,病重药轻,不足以除痛,故又加当归、赤芍、益母草养血行血,增强子宫收缩力和紧张性,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但是,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在行经的初期(1-2天)或行经的中期(2-3天)最为适宜。
加减运用: 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克、杜仲10克、狗脊10克,必要时亦可加入制附片6-9克,艾叶10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进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神疲乏力,小腹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煨木香5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亦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腹痛剧烈,胀痛拒按者,加入延胡10克、炙乳没各6克、景天三七10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炒蒲黄6克(包煎)、血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胸闷烦躁、舌苔黄腻者,加入制苍术10克、炒柴胡5克、炒丹皮10克、钩藤15克,以清除肝经湿热。若烦热口渴、大便干燥者,可加枳壳10克、大黄6克(后下),以增强逐瘀脱膜的功能,达到迅速缓解病情之目的。
附:夏桂成简介
夏桂成,我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妇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他尤其擅长治疗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早期更年期综合症等,对妇科经、带、胎、产等疾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辩证方法,他提出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以《易学》奇偶数律的关系,强调治未病的特点,提出肾-心-子宫生理生殖轴的观点,反映出肾心合治的特点,被誉为“送子观音”。1997年获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专家荣誉,他领导进行的中药流产引产药“天牙片”曾获卫生部科研奖,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获“十佳医务人员”光荣称号。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