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汤
【处方】:川芎7分,当归1钱,生地1钱,益母草1钱,白芍8分,香附8分,丹皮8分,茯苓8分,甘草3分,姜3片,枣1个。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益母草
又名:蓷、萑、益母、茺蔚、益明、大札、臭秽、贞蔚、苦低草、郁臭草、土质汗、夏枯草、野天麻、火炊、负担、辣母藤、郁臭苗、猪麻、益母艾、扒骨风、红花艾、坤草、枯草、苦草、田芝麻棵、小暑草、益母蒿、地落艾、陀螺艾、红花益母草、月母草、旋风草、油耙菜、野油麻、四棱草、铁麻干、红梗玉米膏、地母草草
性味:味辛;苦;性微进
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主月经不调;经闭;胎漏难产;胞衣不上;产后血晕;瘀血腹痛;跌打损伤;小便不利;水肿;头号肿疮疡
白芍
又名:白芍药、金芍药。
性味:苦;酸;微寒
功效: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香附
又名: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头
性味:味辛;微寒;无毒
功效: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主胁肋胀痛;乳房胀育;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呕恶;经行腹痛;崩漏带下;胎动不安
茯苓
又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功能主治】:因经闭,败血停积五脏,流入四肢而作浮肿者。
【用法用量】:空心温服。
如血热先期及血热过期,紫黑或块,加黄连7分(酒炒),血寒过期,加煨姜、肉桂各3分;临期正行作痛,加元胡、青皮各8分;临行继断不来,积块刺痛,加红花、苏木、桃仁各5分;经水过多,加黄芩1钱、蒲黄(炒)8分;经来饮食不思,加白术8分、陈皮、砂仁各5分;肥人多痰,赤白带下,加南星、苍术各8分;气虚血弱,四肢虚软,面无颜色,加人参、黄耆各5分。
【摘录】:《女科秘要》卷四
【病论】
月经先期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证】阳盛血热。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调经。
【方名】芩术四物汤。
【组成】熟地6克,川芎3克,当归6克,黄芩6克,白术6克,白芍(炒)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中药处方(二)
【辨证】肝郁血热。
【治法】养血和营,疏肝健脾,兼清郁热。
【方名】加味逍遥散。
【组成】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3克,牡丹皮1.5克,炒山栀1.5克,炙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内科摘要》卷下。
中药处方(三)
【辨证】阴虚血热。
【治法】养阴清热,和血调经。
【方名】安经汤。
【组成】当归身4. 5克,川芎1.
5克,艾叶1.5克,阿胶珠1.5克,甘草1.5克,黄柏1.5克,知母1.5克,白芍2.4克,姜汁炒黄连2.4克,生地黄3克,黄芩3克,香附3克。
【用法】水煎,空腹时服。
【出处】《医学正传》卷七。
中药处方(四)
【辨证】肾气不固。
【治法】平补脾肾,调经固冲。
【方名】安冲调经汤。
【组成】山药15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石莲肉9克,川断9克,熟地12克,椿根白皮9克,生牡蛎30克,乌贼骨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奉五妇科经验》。
中药处方(五)
【辨证】瘀血内阻,血瘀偏寒。
【治法】温经逐瘀。
【方名】加味牛膝逐瘀汤。
【组成】牛膝9克,桂心6克,赤芍6克,桃仁6克,当归6克,木香6克,牡丹皮6克,川芎3克,焦艾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中医妇科治疗学》。
中药处方(六)
【辨证】阳盛血热。
【治法】凉血清热。
【方名】生四物汤。
【组成】生白芍9克,生地9克,知母9克,生黄芩9克,川芎6克,生当归身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医门八法》卷四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