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儿丸

肥儿丸

【处方】:槟榔(用面剂裹,煨熟,去面,锉,焙)、陈皮(洗,去白)、青皮(洗,去白)、胡黄连、宣连(去须,锉碎,微炒)、白芜荑(炒,去扇)、使君子(煨,去皮)、肉豆蔻(如槟榔法煨)、人参(去芦)、夜明砂(微炒)、赤芍药、龙胆草(洗净,锉,炒)各等分。

槟榔

又名: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

性味:味苦;辛;性温

功效: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陈皮

又名:橘皮

性味:苦、辛,温。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青皮

又名:青橘皮、青柑皮。

性味:苦;辛;温

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主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乳核;乳痈;疝气疼痛;食积气滞之胃脘胀痛;以及气滞血瘀所至的症瘕积聚;久疟癖块

胡黄连

又名:割孤露泽、胡连、 西藏胡黄连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退虚热;消疳热;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阴虚骨蒸;潮热盗汗;小儿疳疾;湿热泻痢;黄疸;吐血;衄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痔疮肿毒

使君子

又名:留求子、史君子、五棱子、索子果、冬均子、病柑子、君子仁、冬君子、病疳子。

性味:味甘;性温;小毒

功效:杀虫;消积;健脾。主蛔虫腹痛;小儿疳积;乳食停滞;腹胀;泻痢

肉豆蔻

又名:迦拘勒、豆蔻、肉果、顶头肉、玉果、扎地、麻失

性味:辛;苦;温

功效:温中涩肠;行气消食。主虚泻;冷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宿食不消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夜明砂

又名:蝙蝠屎、天鼠屎、檐老鼠屎

性味:辛,寒。

功效:清热明目,活血消积。用于夜盲症,白内障,角膜云翳。

赤芍药

又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性味:酸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味涩苦。"

功效: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制法】:上为末,薄面糊为丸,如萝卜子大。

【功能主治】:消化乳癖积聚,肥肌,退面黄瘦,杀虫,安胃虫,进饮食。主小儿五疳八痢,阴阳气不顺,虚痞腹胀,呕逆,腹痛泻痢。或小儿疳病累服药无效者。

【用法用量】:《普济方》有白芍药。

【摘录】:《传信适用方》卷四引荆南候医方

【病论】

陈言对儿科学的贡献

关键词: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儿科学
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南宋绍兴、淳熙间(1131~1189年)人;[1]也有认为约出生在北宋宣和初年,卒于南宋绍熙初年。[2]陈氏长于对中医学术进行理论归纳,执简驭繁,淳熙甲午1174年,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将病因分作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及不内外因三类。宋史十八卷载陈言三因病源方六卷。[3]陈言三因学说源于《金匮要略》,但多有发挥。[4]有关史书记载:“陈言,敏悟绝人,长于方脉,治病立效,有不可救者,则预告以期。”[5]陈氏云:“国家以文武医入官,盖为养民设,未有不自学古而得之者。学古之道,虽别而同。为儒必读五经三史,诸子百家,方称学者。医者之经,《素问》、《灵枢》是也。史书,即诸家本草是也。诸子,《难经》、《甲乙》、《太素》、《中藏》是也。百家,《鬼遗》、《龙树》、《金镞刺要》、《铜人明堂》、《幼幼新书》、《产科保庆》等是也。儒者不读五经,何以明道德性命,仁义礼乐?医不读《灵》、《素》,何以知阴阳运变,德化政令?儒不读诸史,何以知人材贤否,得失兴亡?医不读本草,何以知名德性味,养生延年。儒不读诸子,何以知崇正卫教,学识醇疵?医不读《难》、《素》,何以知神圣工巧,妙理奥义?儒不读百家,何以知律历制度,休咎吉凶?医不读杂科,何以知脉穴骨空,奇病异证?然虽如是,犹未为博,况经史之外,又有文海类集,如汉之班马,唐之韩柳,及我大宋,文物最盛,难以概举。医文汉亦有张仲景、华佗;唐则孙思邈、王冰等,动辄千百卷,其如本朝《太平圣惠》,乘闲集效,神功万全,备见崇文。”[6]其间对偶排比,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难怪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文词典雅,而理致简该,非他家俚鄙冗杂之比”。[4]
陈氏除了在病因病机学的贡献外,[7]对内、外、五官、妇、儿各科在当时均有影响。在儿科方面,讲到:“小儿初生,急以绵裹指,拭尽口中恶血,若不急拭,啼声一出,即入腹成百病矣。”此已认识到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危害。在论述“夜啼”中讲到:“小儿夜啼有四证,一曰寒,二曰热,三曰重舌口疮,四曰客忤。寒则腹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气,腹亦冷,曲腰而啼,此寒证也;热则心躁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热,腹暖,啼时或有汗,仰身而啼,此热证也。若重舌口疮,则要乳不得,口到乳上即啼,身额皆有微热,急取灯照口,若无疮,舌必肿也;客忤者,见生人气忤而啼也。”陈氏的论述比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夜啼分类要细,钱氏论述夜啼:“脾脏冷而痛也,当与温中药,及以法禳之,花火膏主之。”[8]而陈氏的分类与现代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关于夜啼的分类比较接近。[9]陈氏在论述“积热证治”中介绍的六神散(人参、白茯苓、干山药、白扁豆、炙甘草各等分)及银白散(干山药、白术、白茯苓、人参、白扁豆、知母、炙甘草、升麻各等分)组方合理,立方平稳,其基本方在儿科临床中应用较广。其在“急慢惊风证治”中,云:“小儿发痫,俗云惊风,有阴阳二证,身热,面赤,而发搐搦,上视,牙关紧硬者,阳证也;因吐泻,或只吐不泻,日渐困,面色白,脾虚,或冷而发惊,不甚搐搦,微微目上视,手足微动者,阴证也。阳证用凉药,阴证用温药,不可一概作惊风治也。又有一证,欲发疮疹,先身热惊跳,或发搐搦,此非惊风,当服发散药。”在疳病方面,陈氏认为与缺乳,或饮食失调,或脾胃虚弱、虫证等有关,并指出了主症是:日渐蠃瘦,腹大不能行,发热,无精神。用黄连、神曲、麦芽、木香、槟榔、使君子肉、肉豆蔻组成的肥儿丸主之。这些都是经验之谈,足见陈氏临证经验之丰富。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179.
[2]孙贯江.富春居漫录[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385.
[3]元·脱脱等.宋史·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5316.
[4]李经纬,程之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29,186.
[5]清·光绪元年.青田县志·卷十·方技[M].32.
[6]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4.
[7]甄志亚,傅维康.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64.
[8]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6.
[9]汪受传,俞景茂,苏树蓉等.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49~752.
青田县人民医院(浙江,323900) 毛伟松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18)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