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1钱半,人参1钱,甘草(炙)1钱,当归身(酒洗,焙干)半钱,柴胡半钱,陈皮半钱,白术半钱,升麻3分,葛根半钱。
黄耆
又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性味: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功效: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柴胡
又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陈皮
又名:橘皮
性味:苦、辛,温。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升麻
又名:周升麻、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
性味:味辛;甘;性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主时疫火毒;口疮;咽痛;斑疹;头痛寒热;痈肿疮毒;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久痢下重;妇女带下;崩中
葛根
又名:干葛、甘葛、粉葛、葛葛根、葛麻茹、葛子根、葛条根、鸡齐根。
性味:甘;辛;平
功效:解肌退热;发表透诊;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主外感发热;头项强痛;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温病口渴;消渴病;泄泻;痢疾;高血压;冠心病
【功能主治】:补元气,泻火邪。主内伤,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不足,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荣卫失守,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煎,午前稍热服。
嗽者,黄耆用半钱,并去人参,不渴者,去葛根;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者,加藁本5分,细辛3分;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阴头痛,加半夏半钱或1钱,生姜3片;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加羌活1钱,防风7分,甘草3分,藁本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3分,桔梗7分,甘草3分;口干、咽干或渴者,加葛根5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3分,厚朴7分,木香、砂仁各3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加白芍药(炒)半钱,炙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钱;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5分,芍药1钱、甘草5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半钱;如胸中滞气,加莲花、青皮1-2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疼痛,乃风湿相搏,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1钱,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涩,加当归梢1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节麻黄,秋凉亦加不去根节麻黄,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3分,款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虽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3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或胃当心痛,加草仁3分;疲甚之人,参、耆、术有用至1-2两者。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陈皮导滞气,又能同诸甘药益元气,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病论】
复方在中西医学中的不同命运
□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西两种医学体系自古都曾运用复方,又对复方各有不同的理解。 1937年6月19日,一位叫做琼娜·斯提文斯夫人的英国“化学家”,从《伦敦杂志》得到一笔五千金镑的奖金,这是由于她公开了一张“治好首相渥尔波的胆石病”的“科学丹”方。这张丹方剂型是片剂,由“鸡蛋壳、蜗牛、肥皂、烧成焦黑的猪水芹、牛蒡子、蜂蜜”等药物组成。19世纪以前,欧洲的医生们用复方,是相信多种药物相互作用能产生“神奇”效应,颇具神秘性。西方医学在中世纪以后,依然盛行由不计其数的药材混合组成的方剂,一个处方里的药材通常在40种以上。例如米特里达悌(Mithridates)国王,为了防止被投毒暗杀,亲自在罪犯身上做多年试验,最终配制了由蛇肉、鸭血等54种成分组成的被称为“天药”的解毒剂。到20世纪初,西药还配制复方,德国免疫学家、化学疗法和受体学说的奠基人、606的发明人、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艾利希(Ehrlich,1854~1915),在11岁时也曾设计过把几种药配在一起治疗咳嗽的复方。后来随着对药物的组成与药理作用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利用协同增效作用为目标的处方学思想成为主导思想。其中也包含利用拮抗作用减轻副作用的路。20世纪中叶以前,医学院校在药理学和拉丁语课程中都讲授处方学,在药学系,药物调剂学都是一门重要课程。此后随着单一化学成分或单体药物的普遍使用,复方形式的西药逐渐减少,在德国甚至规定组成处方的药物要少于三种,为避免药物间相互作用,即便是联合用药,也很少调剂投药,药师们的调剂工作日趋式微。 中医学运用复方由来已久。《吕氏春秋》言:“夫草有莘有藠,独食则独杀人。合而含之则益寿。”这是和合用药最早记载。在战国时代对复方就有了明确的组织建剂,在《庄子·徐无鬼》一文中曾道:“药也其实,堇(乌头)也,桔梗也,鸡雍(鸡头草,芡实)也,豕零(猪苓)也,是时为帝者也,何可胜言。”是说乌头、桔梗、芡实、猪苓四种药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分别作君(帝)药,当时已经把复方的组成按朝廷的“君、臣、佐、使”相类比。但对何药为君解释不一,例如陶弘景在解释《神农本草经》“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摄合和”中,认为“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佐”(《证类本草》引文),唐代王冰也赞同是说,他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文中也说:“上药为君,中药为臣,下药为佐使。”而后世医家多数还是遵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说法:“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如元代李东垣(《用药心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等人都大张此谈,并明确指出剂量大者为君,并为多数医家肯定。 中医的复方的理路大致有如下几端: 一是方由法来,法由证出。复方的设制不是仅仅指单一症状,而是针对病人的证候,如明代薛已说:“方者倣(仿)也,仿病因以立方。”证是由多种症状体征构成,也需要多种药物,证候决定了以复方为用。 二是用药配方贯穿着一个“和”字。中医认病和治病关键在于“和”,不是以物质实体观来审视疾病,即所谓“得其和为正,失其和为邪”。而是以关系失和为判断标准。早在《国语·郑语》中就记载史伯的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和”是多样的和合。据《世本》记载:“神农尝百草,以和药济人也。”(据唐·李肇《国史补》)方剂中的和,作为一种机制,在发挥药效的前提下,对病人来说要维护正气,对方中的各种药来说,要调和诸药性味。方剂由多种药物组成,刘完素说:“制方之体,本于气味也。”李东垣也说:“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终极原因,复方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和”的结果,就是把各种气味的药物调和到总作用是针对病证而又不伤正的目标上,中医以此称处方为调方。处方之中和既要利病情,还要“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例如玉烛散就是为调应人与四时“失序之和”而设制的方剂。 三是复方的涌现效应。中药复方是联合用药的集团军。通过君臣佐使多种药物的系统组织以人情和合可达到多种效应或产生新效应。甚至表现为非线性的迭加。一是迭加增效效应,如气虚用四君子,血虚用四物,气血两虚用八珍,不仅要发挥药物的迭加作用,而且还要总效应大于各单味药物之和。二是补偿制约效应,如真武汤温阳利水主用附子,但须配以白芍寄牵制附子毒性烈性,使全方祛邪而不伤正。三是整合出新效应。《易纬·乾丵度》讲气的变化可在杂合而治中从无入有,如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等药单用均无提升中气作用,但是在补中益气汤中和人参、白术、陈皮等药配伍之后,即有提升中气的作用。此外还有些方剂对某些病证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如五苓散既可以利小便又可治尿频,温胆汤既可治痰湿之失眠,又可治痰湿之嗜眠,这些奇妙的作用也与复方药物的冲和机制有关。中医复方的理路,是民族思维在医学中的体现。D3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