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汤
【处方】:附子1个(生,去皮脐),绿豆1合。
附子
性味:辛;甘;性热;有毒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
绿豆
又名:青小豆。
性味:味甘;性寒
功效:清热;消暑;利水;解毒。主暑热烦渴;感冒发热;霍乱吐泻;痰热哮喘;头痛目赤;口舌生疮;水肿尿少;疮疡痈肿;风疹丹毒;药物及食物中毒
【功能主治】:头风。
【用法用量】:上同入铫子内,煮豆熟为度,去附子,服豆。立愈。每个附子可煮5服,后为末服之。
【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引《修真秘旨》,名见《朱氏集验方》卷九
【病论】
缓急止痛芍药配甘草
□ 张智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白芍苦、酸、甘,微寒,功能养血敛阴,滋润筋脉,又可柔肝缓急止痛,《神农本草经》谓之“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甘草甘缓,与芍药均为缓急止痛的要药,合用其效更好,可谓缓急止痛最佳配伍,被历代医家推崇。如张元素称芍药“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黄芩;若恶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药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药也”。 芍药与甘草合用,源于《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原治疗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经误汗后,更见咽中干,烦躁吐逆等。此为阴阳两虚证,因阳可速复,阴难骤生,故先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若阳复厥,而他症不愈,续与芍药甘草汤,以复其阴。其法已开酸甘化阴之先河,亦缓急止痉(痛)之典范。此配伍功效,除芍药甘草汤外,尚有芍药甘草附子汤、小建中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等。其配伍原理,无非三类。其一,于温化方中用此药对,则是于温养、温化、温通之中,缓急止痛,如当归四逆汤等。其二,于寒凉剂中用此药对,则有清热敛阴(化阴),缓急止痛之意,如黄芩汤等。其三,于疏肝理气方用此药对,则有疏肝理脾,缓急止痛之功。以上方剂中芍药、甘草之剂量虽然各有不同,但其作用是难以否认的。 芍药甘草配伍作为药对使用,在《伤寒论》中可见于24个方中;在《金匮要略》中见于23个方中(未计阳旦汤),但并非都是用于缓急止痛。桂枝类方中甘草有助芍药增强敛阴和营之效;麻黄类方之小青龙汤中,甘草协芍药以敛阴;麻黄升麻汤证为上热下寒,正虚阳郁之证,病情复杂,方中芍药甘草药对应在从属地位,有清热化阴,滋阴解毒之意。 临床运用 芍药甘草药对在临床不乏其用,历代医家对其均赞赏有加。自仲景之后,将芍药甘草药对用于治疗诸疼痛证、阴血不足诸证,运用之法辈出。 [b]治诸痛证[/b] [b]脘腹疼痛[/b] 后世在仲景用法基础上,不断扩充并延伸了其经验,尤以其治疗腹痛者为多见。如《医学心悟》“止腹痛如神”,《幼幼集成》“无论寒热虚实,一切腹痛,服之神效”。 一是用于泄痢腹痛。《神农本草经》虽无芍药治痢的记载,但仲景早有运用,代表方即黄芩汤。后世治痢名方均以芍药为主。如刘完素之芍药汤:芍药一两,甘草二钱(炒),当归半两,黄连半两,槟榔、木香各二钱,大黄三钱,黄芩半两,官桂二钱半,治疗下痢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中重用芍药除治痢外,合甘草缓急和里止腹痛亦不可忽视。 二是用于胃脘胀痛。胡翘武认为凡属中虚失荣,肝胃不和,胃脘胀痛等皆可使用本药对,尤宜于胃脘阵阵绞痛而偏于热者。炙甘草味甘微温,多用于虚证、寒证,故对于脾胃虚弱,脘痛绵绵者,多选用炙甘草、炒白芍相伍为用。常用白芍10~20克,甘草5~10克。 三是用于经期、产后腹痛。如妇科名家朱小南认为此二药可缓带脉之拘挛,治疗经来绕腰如绳束紧痛之证(《朱小南妇科经验选》)。《圣济总录》芍药汤:芍药二两,甘草(炙),桂(去粗皮)各一两,以芍药、甘草为主药治疗产后血气攻心腹痛。 [b]头痛[/b] 2004年24期《河南中医》载,黄仁礼重用芍药甘草汤,芍药80~120克加甲珠、川芎、川牛膝、地龙等,治顽固性血管神经性头痛,服后一是头内如有物流畅行,而头痛缓解至愈;二是头剧痛,继服之,尔后头痛消失。 [b]风湿痹痛[/b] 芍药甘草在《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中名为“去杖汤”,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现代河南娄多峰教授认为芍药甘草合用,其作用一则化生津血;二则平肝缓急,尤其对挛痛有效;三则和营止汗;四则柔肝健脾。在此基础上以白芍30~60克、甘草9~l5克为主药,随症加减,治疗阴虚、脾弱、痛重的风湿病每获佳效。 [b]其他疼痛[/b] 姜春华则指出二药合用解痉镇痛作用加强,可治拘挛急迫诸症,凡肝血虚不能柔养筋脉引起急迫疼痛者,均用为要药。研究证实,二药配伍有镇静、镇痛、松弛平滑肌等作用,对治疗血虚引起的四肢肌肉痉挛、抽搐,特别是在缓解腓肠肌痉挛时出现的挛缩、疼痛方面有协同作用。学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实用临床中药学》载,曾氏治疗疼痛为主病证,其他症状不明显者,常以此药对治疗,一般用药3~5天,治疗不安腿综合征54例,痊愈48例,显效6例,总有效率100%。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也善用芍药甘草药对,常以白芍30克以上配甘草治疗阴茎抽痛或睾丸作痛。若为阴血亏虚,筋脉失养的阴茎抽痛症,单用此二药即可;若证属寒凝气滞者,多加细辛、吴茱萸散寒止痛;兼血瘀者,可加水蛭、丹参、川牛膝活血化瘀。(《王琦临床医学丛书》)聂天祥教授还将此药对用治眼科疾病。他认为白芍味酸,甘草味甘,二者相合,为酸甘化阴典型配伍。其用可概括如下:一是和营舒筋,用于眼部筋脉拘挛者;二是柔肝养阴,用于肝郁气滞及肝阳上亢目病;三是养血缓急,用于血虚目痛;四是制约之用,配在大剂祛风剂中,以防辛散太过,助火伤阴之弊。(《中医眼科备读》)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发现,芍药对中枢性疼痛,对中枢及脊髓性反射弧兴奋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有镇静和对神经末梢的抑制作用,二者合用,则对中枢性及末梢性的肌肉痉挛、疼痛均有治疗作用。芍药甙有镇静、解痉和抗炎作用,甘草成分FM100有镇痛、解痉、抗惊厥及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两者合用有明显协同作用。这也为芍药甘草用于多种痛证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b]治阴血不足诸证[/b] 白芍味苦而酸,性微寒,酸敛苦泄,性寒阴柔,归肝经,能养血敛阴而泻肝柔肝;甘草甘缓,性平,有和逆气而补脾胃之效。二药合用,酸甘化阴,肝脾同治,共奏缓肝和脾,益血养阴,缓急止痛之功。中医历来将芍药甘草视为酸甘化阴的典范,常将其用于阴血不足诸证,尤其病及肝脾肺者尤宜。如已故江苏省老中医陶君仁每调养肝阴,首推白芍、甘草、麦芽三药同用。 [b]用量用法[/b]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陈建杉总结芍药甘草用量规律,指出需要注意根据疼痛性质、部位等,协调二者的用量比例:若是治疗筋脉拘急或疼痛等证,其用量比例通常是相等的,如芍药甘草汤用芍药和甘草各四两,芍药甘草附子汤用芍药和甘草各三两;若是治疗脘腹疼痛,其用量比例多为3:1,如桂枝加芍药汤和小建中汤均用芍药六两,而甘草二两。上海老中医张羹梅认为缓急止痛时,白芍、甘草比例应为3:1或4:1,其疗效更为理想。现常用剂量为白芍15~30克,甘草5~10克。 芍药多生用,生白芍长于益阴和营,养血,清热,平抑肝阳,通利小便,凡肝阳上亢、虚风内动、血虚有热者宜用生白芍;炒白芍药性缓和,善于柔肝健脾,多用于肝旺脾虚之证,又可止痢,安胎止漏;酒白芍“善于和中缓急,止痛。用于胁肋疼痛,腹痛,产后腹痛尤须酒炙为好”,故长于缓急止痛;炒炭用多见于止血方中。 [b]使用禁忌[/b] 湿盛胀满、浮肿、阳衰虚寒之证者不宜使用此药对。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白芍反藜芦,内服忌与藜芦同用。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