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散

白术散

【处方】:白术2两,枳壳2两(麸炒微黄,去瓤),桂心1两。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枳壳

性味:苦;酸;性微寒

功效: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霍乱吐逆下利,心腹胀满,脚转筋,手足冷。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个,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二

【病论】

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技术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肠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以解释的综合征。多见于成人。本病可归属于中医“腹痛”、“便秘”、“泄泻”等病证范畴。 [b]病因病机[/b] 本病的病因涉及精神因素、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方面,导致脾虚不能运化,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不畅,小肠功能紊乱,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发病。本病病位主要在小肠,与肝、脾密切相关,也可波及胃、肾、大肠等脏腑。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热郁、食积、气滞、湿阻,其中以湿邪最为重要,湿可夹寒、夹热、夹滞。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气血诸端,多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b]辨证分型[/b] (1)肝气郁滞证:腹痛、腹胀,欲便不能,排便困难,肛门有下坠感,伴胁肋胀满,舌苔白,脉弦。 (2)肝郁脾虚证:每遇情绪紧张或抑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3)脾虚湿盛证:腹部胀满,腹痛便溏,口腻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4)寒热互结证:腹中作痛或肠鸣腹泻,便下黏腻不畅,或夹泡沫,或腹泻与便秘交作,烦闷不欲食,脘腹喜暖,口干。舌红苔腻,脉弦滑。 (5)脾胃虚弱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痞不舒,稍进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即便次明显增多,上腹部隐隐作痛,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缓弱。 (6)脾肾阳虚证:腹泻日久,泻下完谷不化,腹部冷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7)肠道津亏证:便秘3~4日一行,硬结难下,大便为卵石状、羊屎状。部分患者可在左下腹触及条索状包块,少腹疼痛,可伴失眠、头痛、口干、烦闷、手足出汗。舌红少苔或苔燥,脉弦。 [b]辨证论治[/b] 1.肝气郁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六磨汤加减。肝郁化热加黄芩、黄连;便秘加桃仁、杏仁利气润肠。 2.肝郁脾虚证 [治法] 调和肝脾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若化热明显,加黄芩、栀子;胸胁胀满甚者加枳壳、广木香疏肝理气;不思饮食者加炒谷芽、炒麦芽开胃消食。 3.脾虚湿盛证 [治法]健脾除湿止泻。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若脘腹畏寒,得嗳则舒,于方中加草蔻仁、炮姜;如泻下不爽,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者,为湿热阻滞,用王氏连朴饮以清利湿热;湿邪偏重,见胸脘痞闷,倦怠身重者,加生薏苡仁,苍术;嗳气腹胀加苏梗、厚朴。 4.寒热互结证 [治法]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方药]乌梅丸加减。如少腹冷痛,加炮姜;而排便黏滞不畅,肛门下坠,少佐木香、槟榔。 5.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肠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若腹痛甚者,加白芍、元胡理气止痛;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理中丸以温中散寒;若脾气虚衰,清气不升,久泻不愈,亦可用补中益气汤,重用参芪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6.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肠。 [方药]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可加入益气升提及涩肠之品,如黄芪、党参、诃子肉、赤石脂之类;如虚损不复,亦佐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阿胶、紫河车等。 7.肠道津亏证 [治法]滋水清肝,润肠通便。 [方药]增液汤加味。口干者加石斛、天花粉;气虚津亏加黄芪、太子参、肉苁蓉;腹胀加枳壳、陈皮、莱菔子;腹痛加白芍、川楝子。 [b]经验方[/b] 1.结肠止泻煎 [功效]健脾止泻。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干姜、五倍子、诃子各10g,扁豆、山药各30g,乌药、补骨脂各12g,小茴香、肉豆蔻、附子、炒防风各6g。 [用法]每日一剂,开水煎服。20日为一疗程。右腹痛甚加白芍、延胡索;大便滑脱不禁加五倍子、乌梅、赤石脂、禹余粮;兼湿热加黄柏、黄芩;兼气滞血瘀加赤芍、红藤。 2.抑激止泻汤 [功效]健脾理气止泻。 [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防风炭、炮姜炭各10g,木香、陈皮各6g,白芍30g,茯苓、仙茅、补骨脂各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3.开肺宣郁汤 [功效]开宣肺气,利气疏郁。 [药物组成]秋桔梗6g,炙紫菀12g,川郁金9g,炒枳壳9g,炙枇杷叶12g(包),粉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4.溃结露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药物组成]白头翁、苦参各12g,丹参、赤芍、炒白芍各10g。 [用法]水煎两次,每次加水1000毫升煎煮一小时,合并煎液并浓缩至200毫升,每次100~150毫升,加温35℃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0次为一疗程。 [b]适宜技术[/b] 1.毫针 (1)肝脾不和者:取肝俞、脾俞、大肠俞、中脘、天枢、期门为主穴,足三里、阳陵泉、太冲为配穴。每次选用3~5穴,毫针针刺。泻太冲,补肝俞、脾俞,余穴用平补平泻法。 (2)脾胃虚弱者:取脾俞、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大肠俞。毫针针刺,用补法,或施温灸疗法。 (3)气滞湿阻者:取脾俞、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支沟、水分、公孙、气海。毫针针刺,用泻法。 (4)热结阳明者:取内庭、支沟、大肠俞、曲池、足三里、上巨虚。毫针针刺,用泻法。 (5)寒热错杂者:取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阴陵泉、三阴交。毫针针刺,补泻兼施。 (6)脾肾阳虚者:取肾俞、脾俞、关元、命门、中脘、天枢、足三里。用补法留针30分钟,并温针灸;或隔药饼灸天枢、关元、气海,余穴针刺用补法。 2.耳压法 肝、脾、肾、大肠、小肠、皮质下、交感、腹透神门,常规消毒后用5厘米×5厘米胶布把王不留行固定在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以感到胀热微痛为度。 3.温针灸 (1)气海、关元、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 (2)大肠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 每日选取一组穴位,交替使用,同时随症配穴:失眠、焦虑、抑郁配神门、神庭、内关;肛门坠胀者加长强、次髎。针刺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针尾部插3厘米长艾条施灸,每次3壮,10次为一疗程,每日一次,疗程间休息3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4个疗程。 4.推拿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 (1)患者俯卧,医者站其左侧以一指禅推脾俞、胃俞、大肠俞各1~2分钟。 (2)患者侧卧,医者以屈曲的左肘及前臂上1/4掌面尺侧抵于患者左肩前部,屈曲右肘及前臂上1/4掌面尺侧抵于患者左臂外上部,右拇指按压于偏歪的棘突上,然后右肘向腹侧,左肘向背侧方向反向扭转扳动,拇指向下推按棘突。 (3)患者俯卧,以拇指按揉原压痛点或偏歪棘突处2~3分钟。 (4)患者仰卧,以拇指禅推天枢、关元等穴2~3分钟,手掌逆时针摩腹200~300次,揉神阙30~50次,拇指按揉上巨虚2~3分钟。配合兼症按摩法。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 5.敷脐疗法 (1)炮姜、炒雄黄粉、肉桂、吴茱萸、白胡椒各适量,共研为细末,药棉包裹如小球状,纳入脐孔。适用于寒湿型。 (2)肉桂、车前子、白术(便秘者去车前子,加槟榔),共研细末,炒热填满脐孔,外以伤湿止痛膏封固,每2~3天更换一次。 (3)苦参、朴硝、木香各适量,共研细末,温开水调如膏状,涂于脐部,每日换药一次。适用于湿热型。 (4)车前子、滑石、甘草共研细末,米醋调如膏状,敷脐。适用于湿热型。 (5)五倍子3g,木香3g,共研细末,温开水调成泥状,敷脐,每日更换一次。适用于肾阳虚型。 (6)公丁香、木鳖子、胡椒、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各等量共为细末,热粥调为膏状,敷脐,每日更换一次。适用于肾阳虚型。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6)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