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补血汤

加味补血汤

【处方】:黄耆1两,当归5钱,山药5钱,木通3钱。

黄耆

又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性味: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功效: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山药

又名:薯蓣、土薯、山薯蓣、怀山药、淮山、白山药

性味:甘,平。

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木通

又名:通草、附支、丁翁、丁父、葍藤、王翁、万年、万年藤、燕蕧、乌蕧、活血藤。

性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利尿;活血通脉。主小便赤赤;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喉疼痛;口舌生疮;风湿痹痛;乳汁不通;经闭;痛经

【功能主治】:乳汁过少。

【用法用量】:炖猪蹄服。

【摘录】:《医学集成》卷三

【病论】

张锡纯脑病学术思想浅析

□ 丰广魁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 张锡纯认为心脑共主神明,“大气”既维系心中神明,又维系脑中神明,“气化”正常则心、脑“神明”相通;中风分“脑充血”和“脑贫血”,“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脑充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则脑贫血;治法遵从经典,又不泥古,独辟镇肝熄风汤、升陷汤分治脑充血、脑贫血。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汇集了大师毕生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其特点是尊古而不泥古,衷中而参西,提出许多新的学术观点,创立了许多疗效卓越的方剂,笔者就其对脑病的学术思想略陈管见如下。 心脑共主神明 张氏认为神明由心、脑共主。《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张氏认为“夫精明即神明也。头即脑之外廓,脑即头之中心点也。国家之货财藏于府,兹则名之为府者,确定其为神明所藏也。”即得出脑藏神明的结论,对于“心主神明”的经典之论,张氏则认为:“《素问》灵台秘典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细绎经文,盖言神明虽藏于脑,而用时实发露于心,故不曰藏而曰出,出者即由此发露之谓也。”也就是说“出”字暗示了神明藏于脑而发于心。 对心、脑共主神明张氏还提出“大气”与“神明”关系密切的论述。首先,“大气”维系心中“神明”。人身之“气血化合”与心中“神明”关系密切。张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心跳证”时认为“假心跳”就是中医所说的“怔忡”。并论述道:“《内经》谓‘心藏神’,神既以心为舍宇,即以心中之气血为保护,有时心中气血亏损,失其保护之职,心中神明遂觉不能自主而怔忡之疾作焉……其收发血脉之动力,非大于常率,故以手扪之不觉其跳。特因气血虚而神明亦虚,即心之寻常舒缩,徐徐跳动,神明当之,亦若有冲击之势,多生惊恐。” 其次,“大气”维系脑中“神明”。张氏认为,“大气”的作用在于有推动心血上输于脑的功效,从而有利于“脑气筋”功能的正常行使。否则会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脑贫血,出现《内经》所说的“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等症状。这里所说的“大气”就是指的“宗气”。张氏认为“盖血生于心,上输于脑(心有四血脉管通脑)。然血不能自输于脑也。所谓上气者,即宗气上升之气也,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者,即宗气不能贯心脉以助之上升,则脑中气血皆不足也。” 再次,“气化”常则心脑“神明”相通。张氏认为,“神明在心”、“神明在脑”说都有失偏颇;心与脑是“彻上彻下,共为神明之府”。癫狂病就是被痰涎阻塞,心与脑“隔阂而不相通”所致,他说道:“人之元神在脑,识神在心,无病之人识神与元神息息相通,是以能独照庶务,鉴别是非,而毫无错谬……盖人之神明属阳而性热,凡其心中有不释然,或忧思,或忿怒,或用心过度,其神明常存于心中,必致其心中生热,灼耗水饮,而为胶痰,其甚者或成顽痰,此痰随心血上行,最易凝滞于心脑相通之路。其凝滞之甚者,元神与识神即被其隔阂而不相通矣。”张氏同时认为,“神明”不仅依赖“气化”正常,而且对气化也有作用,“人之神明固可由脑至心,更可以诚意导之而行于全身,是以内炼家有凝神入气穴之语。诚以孟子谓志能帅气,即神能帅气;神明照临之处,即真气凝聚之处。神气充足,丹田温暖,寿命之根自然壮固,神明之功用何其弘哉。”即阴阳和合,气化如常是神明之所使。 中风分“脑充血”和“脑贫血” 张氏从虚实把中风分为脑充血和脑贫血两类,认为气升血必随之上升,血随气充于脑故名为脑充血。其理论来源于《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不反则死”的论述。张氏认为“所谓‘气反则生,不反则死’者,盖谓此症幸有转机,其气上行之极,复反而下行,脑中所充之血应亦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若其气上行不反,升而愈升,血亦随之充而愈充,脑中血管可至破裂,所以其人必死也。其症必舌强,其脉弦硬而长,或寸盛尺虚,或大于常脉数倍,而毫无缓和之意,言语不利,或口眼歪斜,或半身麻木不遂,或头重足轻,时欲眩仆”。 所谓脑贫血者,“其脑中血液不足,其人常觉头晕目眩,精神昏愦,或面黄唇白,或呼吸短气,或心中怔忡,其头目或间有作痛之时,然不若脑充血者之胀痛,似因有收缩之感觉而作痛。其剧者也可猝然昏仆,肢体颓废或偏枯。其脉象微弱,或至数兼迟。西人但谓脑中血少,不能荣养脑筋,以致脑失其司知觉、司运动之机能……《内经》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盖血生于心,上输于脑必赖宗气以导之,宗气积于胸中贯心脉行呼吸,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者,即宗气不能贯心脉以助之上升,则脑中血气皆不足也。”指出上气不足,气血不荣于清窍则为脑贫血。 遵从经典 制法独特 张氏熟读经文,并活用于治法、遣方当中。在治疗中风时,依据《素问》“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的论点,创立了镇肝熄风汤、建瓴汤等平肝镇逆,潜镇平冲之方剂,通过镇肝熄风,使走于“上”的气血回还而脑不再充血。又根据《内经》“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理论提出治脑贫血不在滋补其血,而在提升其气,补宗气而助血上升,创立了升陷汤、加味补血汤等。 张氏擅长治肝之法,注重调畅气机,提出治肝八法。在镇肝熄风汤中擅用生药和潜镇之品,尤其是对代赭石的应用颇有见地,张氏最知肝性,认为平肝不可一味镇逆,故用麦芽、茵陈顺肝升之气,欲降故升。而补宗气,首推黄芪,济大剂黄芪助血随气升,可谓深得气血互济之理。 张氏遵从经典,但尊古而不泥古,不照抄古方而是自创新方,而且立法新颖,遣方独特,启迪后学。纵观《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氏勤奋好学,赋予创新,在脑病领域衷中参西,借用西学之脑神经理论,丰富了中医的脑病学术思想,值得后人借鉴。 作者简介 丰广魁,男,1962出生,中医博士,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脑病临床工作。连云港市名中医,国家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8)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