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补血汤
【处方】:生煎耆1两,当归5钱,龙眼肉5钱,真鹿角胶3钱(另炖同服),丹参3钱,明乳香3钱,明没药3钱,甘松2钱。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龙眼肉
又名:龙眼、益智、比目、荔枝奴、亚荔枝、木弹、骊珠、燕卵、鲛泪、圆眼、蜜脾、桂圆、元眼肉、龙眼干。
性味:甘;温
功效:补心脾;益气血;安心神。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惊悸;怔忡;失眠;健忘;血虚萎黄;有经不调;崩漏
丹参
又名:郄蝉草,赤参;木羊乳、逐马、奔马草、山参、紫丹参、红根、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红参、精选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大红袍、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蜂糖罐、红丹参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效: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痈。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心腹疼痛;症瘕积聚;热痹肿痛;跌打损伤;热入营血;烦躁不安;心烦失眠;痈疮肿毒
甘松
又名:甘香松、香松
性味:味辛;甘;性温
功效:理气止痛;醒脾健胃。主脘腹胀痛;不国民饮食;牙痛;脚气
【功能主治】:身形软弱,肢体渐觉不遂,或头重目眩,或神昏健忘,或觉脑际紧缩作疼,甚或昏仆移时苏醒致成偏枯,或全身痿废,脉象迟弱,内中风证之偏虚寒者。
【用法用量】:
服之觉热者,酌加天花粉、天冬各数钱;觉发闷者,加生鸡内金1钱半或2钱。服数剂后,若不甚见效,可用所煎药汤送服麝香2厘(取其香能通窍),或真冰片半分亦可;若服后仍无甚效,可用药汤送制好马钱子2分。
【各家论述】:古方有补血汤,其方黄耆、当归同用,而黄耆之分量,竟四倍于当归,诚以阴阳互为之根,人之气壮旺者,其血分自易充长,是以此方不以当归为主药,而以黄耆为主药也。用龙眼肉者,因其味甘色赤,多含津液,最能助当归以生血也。用鹿角胶者,因鹿之角原生于头顶督脉之上,督脉为脑髓之来源,故鹿角胶之性善补脑髓。凡脑中血虚者,其脑髓亦必虚,用之以补脑髓,实可与补血之药相助为理也。用丹参、乳香、没药者,因气血虚者,其经络多瘀滞,此于偏枯痿废亦颇有关系,加此通气活血之品,以化其经络之瘀滞,则偏枯痿废者自易愈也。用甘松者,为其能助心房运动有力,以多输血于脑,且又为调养神经之要品,能引诸药至脑以调养其神经也。
【临床医学】:内风:高某,年过六旬,渐觉两腿乏力,寝至时欲眩仆,神昏健忘,恐成痿废,求为诊治。其脉微弱无力。为制此方服之,连进10剂,两腿较前有力,健忘亦见愈,而仍有眩晕之时。再诊其脉,虽有起色,而仍不任重按,遂于方中加野台参、天门冬各5钱,威灵仙1钱,连服20余剂始愈。
【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病论】
张锡纯脑病学术思想浅析
□ 丰广魁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 张锡纯认为心脑共主神明,“大气”既维系心中神明,又维系脑中神明,“气化”正常则心、脑“神明”相通;中风分“脑充血”和“脑贫血”,“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脑充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则脑贫血;治法遵从经典,又不泥古,独辟镇肝熄风汤、升陷汤分治脑充血、脑贫血。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汇集了大师毕生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其特点是尊古而不泥古,衷中而参西,提出许多新的学术观点,创立了许多疗效卓越的方剂,笔者就其对脑病的学术思想略陈管见如下。 心脑共主神明 张氏认为神明由心、脑共主。《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张氏认为“夫精明即神明也。头即脑之外廓,脑即头之中心点也。国家之货财藏于府,兹则名之为府者,确定其为神明所藏也。”即得出脑藏神明的结论,对于“心主神明”的经典之论,张氏则认为:“《素问》灵台秘典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细绎经文,盖言神明虽藏于脑,而用时实发露于心,故不曰藏而曰出,出者即由此发露之谓也。”也就是说“出”字暗示了神明藏于脑而发于心。 对心、脑共主神明张氏还提出“大气”与“神明”关系密切的论述。首先,“大气”维系心中“神明”。人身之“气血化合”与心中“神明”关系密切。张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心跳证”时认为“假心跳”就是中医所说的“怔忡”。并论述道:“《内经》谓‘心藏神’,神既以心为舍宇,即以心中之气血为保护,有时心中气血亏损,失其保护之职,心中神明遂觉不能自主而怔忡之疾作焉……其收发血脉之动力,非大于常率,故以手扪之不觉其跳。特因气血虚而神明亦虚,即心之寻常舒缩,徐徐跳动,神明当之,亦若有冲击之势,多生惊恐。” 其次,“大气”维系脑中“神明”。张氏认为,“大气”的作用在于有推动心血上输于脑的功效,从而有利于“脑气筋”功能的正常行使。否则会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脑贫血,出现《内经》所说的“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等症状。这里所说的“大气”就是指的“宗气”。张氏认为“盖血生于心,上输于脑(心有四血脉管通脑)。然血不能自输于脑也。所谓上气者,即宗气上升之气也,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者,即宗气不能贯心脉以助之上升,则脑中气血皆不足也。” 再次,“气化”常则心脑“神明”相通。张氏认为,“神明在心”、“神明在脑”说都有失偏颇;心与脑是“彻上彻下,共为神明之府”。癫狂病就是被痰涎阻塞,心与脑“隔阂而不相通”所致,他说道:“人之元神在脑,识神在心,无病之人识神与元神息息相通,是以能独照庶务,鉴别是非,而毫无错谬……盖人之神明属阳而性热,凡其心中有不释然,或忧思,或忿怒,或用心过度,其神明常存于心中,必致其心中生热,灼耗水饮,而为胶痰,其甚者或成顽痰,此痰随心血上行,最易凝滞于心脑相通之路。其凝滞之甚者,元神与识神即被其隔阂而不相通矣。”张氏同时认为,“神明”不仅依赖“气化”正常,而且对气化也有作用,“人之神明固可由脑至心,更可以诚意导之而行于全身,是以内炼家有凝神入气穴之语。诚以孟子谓志能帅气,即神能帅气;神明照临之处,即真气凝聚之处。神气充足,丹田温暖,寿命之根自然壮固,神明之功用何其弘哉。”即阴阳和合,气化如常是神明之所使。 中风分“脑充血”和“脑贫血” 张氏从虚实把中风分为脑充血和脑贫血两类,认为气升血必随之上升,血随气充于脑故名为脑充血。其理论来源于《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不反则死”的论述。张氏认为“所谓‘气反则生,不反则死’者,盖谓此症幸有转机,其气上行之极,复反而下行,脑中所充之血应亦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若其气上行不反,升而愈升,血亦随之充而愈充,脑中血管可至破裂,所以其人必死也。其症必舌强,其脉弦硬而长,或寸盛尺虚,或大于常脉数倍,而毫无缓和之意,言语不利,或口眼歪斜,或半身麻木不遂,或头重足轻,时欲眩仆”。 所谓脑贫血者,“其脑中血液不足,其人常觉头晕目眩,精神昏愦,或面黄唇白,或呼吸短气,或心中怔忡,其头目或间有作痛之时,然不若脑充血者之胀痛,似因有收缩之感觉而作痛。其剧者也可猝然昏仆,肢体颓废或偏枯。其脉象微弱,或至数兼迟。西人但谓脑中血少,不能荣养脑筋,以致脑失其司知觉、司运动之机能……《内经》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盖血生于心,上输于脑必赖宗气以导之,宗气积于胸中贯心脉行呼吸,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者,即宗气不能贯心脉以助之上升,则脑中血气皆不足也。”指出上气不足,气血不荣于清窍则为脑贫血。 遵从经典 制法独特 张氏熟读经文,并活用于治法、遣方当中。在治疗中风时,依据《素问》“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的论点,创立了镇肝熄风汤、建瓴汤等平肝镇逆,潜镇平冲之方剂,通过镇肝熄风,使走于“上”的气血回还而脑不再充血。又根据《内经》“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理论提出治脑贫血不在滋补其血,而在提升其气,补宗气而助血上升,创立了升陷汤、加味补血汤等。 张氏擅长治肝之法,注重调畅气机,提出治肝八法。在镇肝熄风汤中擅用生药和潜镇之品,尤其是对代赭石的应用颇有见地,张氏最知肝性,认为平肝不可一味镇逆,故用麦芽、茵陈顺肝升之气,欲降故升。而补宗气,首推黄芪,济大剂黄芪助血随气升,可谓深得气血互济之理。 张氏遵从经典,但尊古而不泥古,不照抄古方而是自创新方,而且立法新颖,遣方独特,启迪后学。纵观《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氏勤奋好学,赋予创新,在脑病领域衷中参西,借用西学之脑神经理论,丰富了中医的脑病学术思想,值得后人借鉴。 作者简介 丰广魁,男,1962出生,中医博士,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脑病临床工作。连云港市名中医,国家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