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白术、黄耆、白茯苓、甘草、山药各等分。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黄耆
又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性味: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功效: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功能主治】:助脾进食,辟邪气。主伤寒汗、下之后,将见平复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如渴,加干葛、乌梅;大便自利,加陈皮、厚朴、砂仁、肉豆蔻;余热,加银柴胡。
【摘录】:《普济方》卷一四七引《德生堂方》
【病论】
哮证的分期治疗
□ 陈金伟 广东省连州市北湖医院 哮证是一种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喉间发出哮鸣音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哮鸣音为随呼吸动作而发出的异常响声,如鼾声、吹哨声、气流声或拉锯声等。本证以冬季多发,多起于儿童时期,可因气候变化、感冒发作、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和起居失宜等而诱发,病程可长达数年、数十年而不愈。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以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属哮证范畴者,均可参照其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哮证病因分为主因和诱因两种。主因为宿痰内伏于肺。痰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有关,可分为寒痰、热痰;诱因包括气候变化、感受风寒雨湿,肺失宣降,或饮食所伤,七情刺激,劳倦过度和恣情纵欲等。发病机理为平素寒痰或热痰留伏肺膈,当上述诱因出现时,导致肺气郁闭、痰涎壅塞、气因痰阻和肺气升降不利而引发;因气道阻塞,气升降不畅,触动肺膈伏痰,即发出哮鸣声。哮证反复发作日久,上病及下,导致肾虚,或阳虚水泛,或阴虚火动,最后心阳受累而发生喘脱。因发作期时邪气实,缓解期时正气虚,故发作期宜治标,以宣肺祛痰降逆为主;缓解期宜治本,以扶正固本、控制发作和力求根治为主。 哮证发作期和缓解期其治疗分别如下: [b]发作期[/b] 冷哮:症见呼吸困难,喉中哮声阵阵,痰白黏或稀薄多沫,不能躺卧,胸膈窒息,面色青白或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或伴发热畏寒,无汗头痛,咳嗽喉痒,鼻流清涕等。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宜温肺散寒、祛痰平喘,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药用射干12克,麻黄6克,款冬花12克,紫菀12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半夏12克(打碎),大枣4枚,生姜3片。痰多者加白芥子和橘红温肺化痰;痰少、喘甚者加白芥子、莱菔子、苏子降气化痰平喘。 热哮:症见胸闷气促,喉中哮声阵阵,张口抬肩,呼声粗促,不能躺卧,呛咳频频,痰黄黏稠,咳咯不利,烦躁不安,面红耳赤,口渴喜饮,便秘;或伴发热,微恶风,头痛有汗等。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方用定喘汤加减。药用麻黄6克,桑白皮12克,杏仁15克,款冬花12克,白果12克打烂,半夏12克(打碎),瓜蒌15克,苏子12克,黄芩12克。肺热内盛者加石膏清肺;肺气壅实、痰声噜噜者加地龙、葶苈子祛痰定喘;痰黄且稠者加鱼腥草、海浮石、冬瓜子、竹沥水、芦根等清热化痰。 [b]缓解期[/b] 肺虚:症见咳嗽气促,畏风怕冷,自汗频频;每于天气变化感冒时诱发喘息,喘息发作前打喷嚏,流清涕或鼻塞。舌淡苔白,脉濡弱。 治宜补肺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加减。药用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白芍12克,桂枝12克,大枣4枚,生姜3片。痰少黏稠、口燥咽干、舌红者加麦冬、沙参、玉竹等益气养阴。 脾虚:症见频咳痰多,痰白清稀,纳呆腹胀,面部虚浮,双脚浮肿,疲倦无力,便溏,喘息多因饮食不节诱发。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宜健脾祛痰,方用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2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半夏10克(打碎),五味子9克,陈皮6克,甘草6克。食少、腹胀、便溏和形寒肢冷者加干姜、桂枝温脾化饮。 肾虚:病见气短动则喘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恶寒肢冷,神疲汗出,小便频多,房事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肾阳虚);或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阴虚)。 肾阳虚者温补肾阳、纳气定喘,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用附子6克(打碎先煎),熟地黄25克,山萸肉15克,淮山药15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牡丹皮12克,肉桂12克,补骨脂12克,仙灵脾12克,鹿角片5片;肾阴虚者滋养肾阴、纳气定喘,方用七味都气丸加减。药用熟地黄25克,山萸肉15克,淮山药15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牡丹皮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12克,当归12克,龟板胶9克(烊化)。 动则喘甚者加冬虫夏草、胡桃肉、紫石英纳气定喘;哮息不止者加黄芪、党参、蛤蚧补肺滋肾定喘;哮喘日久发作持续不止,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额出冷汗、烦躁不安、面白唇青、四肢逆冷者为喘脱,急用参附汤回阳固脱。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