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赤散
【处方】:黄芩 黄连 白芷 当归 赤芍药 栀子 桑白皮 木通 桔梗 连翘
黄芩
又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黄连
又名:王连、支连
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
白芷
又名:虈、芷、芳香、苻蓠、泽芬、晼、白茞、香白芷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痈疽疮疡;毒蛇咬伤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赤芍药
又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性味:酸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味涩苦。"
功效: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栀子
又名: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
性味:苦,寒。
功效: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桑白皮
又名: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
性味:甘;辛;性寒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木通
又名:通草、附支、丁翁、丁父、葍藤、王翁、万年、万年藤、燕蕧、乌蕧、活血藤。
性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利尿;活血通脉。主小便赤赤;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喉疼痛;口舌生疮;风湿痹痛;乳汁不通;经闭;痛经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连翘
又名:旱连子、大翘子、空翘、空壳、落翘
性味:苦;性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风热感冒。主风热感冒;温病;热淋尿闭;痈疽;肿毒;瘰疬;瘿瘤;喉痹
【功能主治】:治偷针眼。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摘录】:《银海精微》卷上
【病论】
芒硝外治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 王世彪 何继红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杨某,男,27岁,2006年9月17日初诊。自诉右眼疼痛,视力减退1天。患者3天前收割麦子,在烈日下工作2天,每天工作时间较长,很少休息,昨天突然右眼疼痛,怕光,流泪,眼红,右额部疼痛,咽干喉痛,夜间疼痛加重,不能入睡而求诊治。查:一般情况良好。咽部充血,两侧扁桃腺Ⅰ度肿大,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有力。眼部检查:右眼视力3.5,眼睑轻度浮肿,睑结膜混合型充血(+++),睫状体部压痛(+++),角膜透明,虹膜纹理不清,前房水轻度混浊,角膜后有灰白色细小点状混浊,瞳孔较左眼小,瞳孔区有少量灰白色渗出物,晶状体及玻璃体正常,右眼眼压3.2kpa,左眼无异常,眼底无异常发现。诊断为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证属肝经风热。方用龙胆泻肝汤每日1剂煎服,并外用芒硝药袋外敷方:芒硝60克,大黄10克,当归尾10克,红花10克,白菊花10克,蝉衣10克。诸药共研细末,用单层消毒纱布做成小袋,布袋纳入适量药末备用。将药袋刚好盖住眼部,令其闭目静养,半小时1次,日敷5~6次,1日换1个药袋。 5天后右眼疼痛明显减轻,瞳仁已散大接近正常,眼部充血明显减轻。治疗2周后症状悉除,视力恢复。 按: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中医临床多予内服汤药或外用药液熏洗为治,而用中药散剂制作药袋外敷治疗更为方便。本方是胡学刚(中医杂志,1989年12期)偶然悟出。1988年7月,胡学刚之子,时年12岁,不慎被水泥石灰砂浆击中双目,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滴入氯霉素眼药水,外盖以纱布,并注射青霉素每次80万单位,1日2次,翌日又用阿托品眼药水扩瞳,以氯霉素眼药水与可的松眼药水交叉点眼。3日后,目痛渐止,但双目球结膜及睑结膜充血严重,虽屡服中药退赤散与注射抗生素,仍然不能消退。偶忆曾经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散剂外敷治愈小儿外伤血肿,如能用清热明目、活血散瘀之中药散剂敷于眼上,直接作用于患部,或许能愈此病。于是用芒硝药袋外敷方敷于眼上,仅用3天,结膜充血减轻,续用3天而痊愈。笔者学习后,试用于各种眼炎,确知芒硝药袋外敷治眼疾,实为取效迅捷之良法。敷治药中,白菊花、蝉蜕疏风散热,清肝明目;当归尾、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大黄善治火热炎上之目赤肿痛;用芒硝更能“消肿明目”(《本草备要》),外敷消肿散结尤速,故重用之。药仅6味,配伍精当,既能清热明目,又能活血化瘀,且因单层消毒纱布稀疏,整个眼部可直接受药,这种直达病所的投药法是获取捷效之关键。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