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丸
【处方】:杜仲 龟版 黄柏 知母 枸杞子 五味子 当归 芍药 黄耆 故纸各30克
杜仲
又名:思仙、思仲、木绵、檰、石思仙、扯丝皮、丝连皮、玉丝皮、丝棉皮
性味:甘;微辛;性温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腰脊酸疼;阳痿;尿频;小便余沥;风湿痹痛;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龟版
又名:龟甲、神屋(《本经》),龟壳(《淮南子》),败龟甲(《小品方》),败将、败龟版(《日华子本草》),龟筒(《本草衍义》),龟下甲(朱震亨),龟底甲(《药品化义》),龟腹甲(《医林纂要》),元武版、坎版、拖泥板(《药材学》)。
性味:咸甘,平。 ①《本经》:"味咸,平。" ②《别录》:"甘,有毒。" ③《药性论》:"无毒。"
功效:滋阴,潜阳,补肾,健骨。治肾阴不足,骨蒸劳热,吐血,衄血,久咳,遗精,崩漏,带下,腰痛,骨痿,阴虚风动,久痢,久疟,痔疮,小儿囟门不合。 ①《本经》:"主漏下赤白,破症瘕,痎疟,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 ②《别录》:"主头疮难燥,女子阴疮,及惊恚气,心腹痛,不可久立,骨中寒热,伤寒劳复,或肌体寒热欲死,以作汤良,益气资智,亦使人能食。" ③《药性论》:"灰治脱肛。" ④《四声本草》:"主风脚弱,炙之,末,酒服。" ⑤《日华子本草》:"治血麻痹。" ⑥《本草衍义》:"补心。" ⑦《日用本草》:"治腰膝酸软,不能久立。" ⑧朱震亨:"补阴,主阴血不足,去瘀血,止血痢,续筋骨,治劳倦,四肢无力。" ⑨《本草蒙筌》:"专补阴衰,善滋肾损。" ⑩《纲目》:"治腰脚酸痛,补心肾,益大肠,止久痢久泄,主难产,消痈肿,烧灰敷臁疮。" ⑾《本经逢原》:"烧灰酒服,治痘疮。" ⑿《医林篆要》:"治骨蒸劳热,吐血,衄血,肠风痔血,阴虚血热之症。"
黄柏
又名:檗木、檗皮、黄檗。
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热;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皮肤湿疹
知母
又名:蚳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芪母、提母、(艹是)母、女雷、女理、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苦心、儿草、水须、昌支、蒜瓣子草、兔子油草、山韭菜、羊胡子根、穿地龙、虾草、马马草、淮知母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主温热病;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
枸杞子
又名:苟起子、枸杞红实、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红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红耳坠、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
性味:味甘;‘性平
功效:养肝;滋肾;润肺。主肝肾亏虚;头晕目眩;目视一清;腰膝酸软;阳痿贵精;虚劳咳嗽;消渴引饮
五味子
又名:北五味子、辽五味子
性味:酸、甘,温。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黄耆
又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性味: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功效: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制法】:炼蜜同猪脊髓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肾滋阴,益气养血。主肾虚腰痛,脉大虚。
【用法用量】:每服80丸,空腹时用盐汤送下。
【摘录】:《医学人门》卷七
【病论】
中医理论保胎食物
在整个孕期中,如饮食调量适宜,养护得法,则能至期顺利分娩。但是,如果孕后精神创伤,不慎房事,劳作过度,用药不当或跌仆闪挫等,则容易导致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或滑胎。在浩瀚的中荮宝库中,可以保胎固胎的中草药极为丰富,现介绍其中六种佼佼之佳品,以供选用。
白术:《本草正义》云:“妊娠养胎,依赖脾土,木能健脾,故主安胎。”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固摄无权,胎失所养,故易发生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白术有扶正固本,补脾固胎之功,为治疗妊娠胎动不安的常用良药;如《傅青主女科》安奠二天汤:炒白术、炒山药、熟地各30g,炒杜仲、枸杞子、人参、炒白扁豆、山茱萸各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对于脾肾两虚,胎元不固,胎动不安者,颇有效验。
杜仲:《本草求真》云:“杜仲,气味辛温,入肝而补肾,肾虚则胎元不固,固可用些温补以固胎元”。中医认为,孕期不节房事,以致肾气亏损,扰动胎元,故易发生胎漏下血,胎动不安。《证治准绳》中的杜仲丸:炒杜仲、酒续断各100g,为细末,大枣肉为丸,如绿豆大,早晚各服70丸,米汤送下。有益肾安胎之功,常服有保护胎元,预防堕胎之效。
续断:《本草汇言》云:“续断,补续血脉之药也。所损之胎孕非此不安。”中医认为,续断有补益肝肾,调利血脉,止血安胎之奇功,为胎产保健之佳品。如《证治准绳》续断汤:续断、桑寄生、阿胶珠、茯苓、白术各15g,酒当归、川芎、炒香附各6g,人参、炙甘草各3g,生姜5片,水煎服,日1剂。对于肝肾不足,冲任虚损之妊娠下血,胎元不固者,屡用屡验。
桑寄生:《药性论》云:“桑寄生,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中医认为,桑寄生有补肝肾,益血,安胎之效,凡胎动、胎漏由于精血不足者,以及妊娠腰痛为常用之品。如《圣惠方》桑寄生汤:桑寄生30g,艾叶(微炒) 20g,阿胶(捣碎)20g,先水煎上2味药,过滤取汁,然后加入阿胶搅至溶化,服下,日1剂。治疗妊娠血虚胎动胎漏,其效迅捷。
阿胶:《神农本草经》载:“阿胶,主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本草经疏》亦云:“阿胶,主女子腰腹痛,胎不安。”中医认为,阿胶有滋阴补血,止血安胎之功。如《金匮要略》胶艾汤:阿胶、艾叶、当归、白芍各10g,干地黄15g,川芎、甘草各6g,除阿胶外,加水适量煎煮,过滤取汁,然后加入捣碎的阿胶,搅匀溶化服,日1剂。为养血止血,调经安胎之组方。对于妇女冲任虚损之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有温补止血,固护胎元之功。由于体弱而致胎动不安,屡有滑胎(习惯性流产)者,有良好的保健安胎之效。
艾叶:《药性论》云:“艾叶,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本草纲目》亦云:“艾叶,治少腹痛,调女人诸病,颇有深功。治妊娠及产后下血,尤著奇效。”中医认为,艾叶有温经止血,安胎之功。民间有一治疗先兆流产验方:艾叶(微炒)10g,砂仁(研末)3g,生姜5片,阿胶(捣碎)15g,鸡蛋2个。先将艾叶、生姜、鸡蛋同放砂锅内,加水适量同煮,待蛋熟去壳,复入原汁中,并将阿胶、砂仁放入,再煮二、三沸,吃蛋饮汤,最晚各1次。一般连用3天,可令胎固母安。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