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散
【别名】:三棱当归散
【处方】:荆三棱1两,蓬莪术1两,赤芍药1两,刘寄奴1两,牡丹皮1两,官桂1两,熟干地黄1两,菊花1两,真蒲黄1两,当归(干称)1两(细锉)(1方不用菊花、蒲黄,用乌药、延胡索)。
荆三棱
又名:泡三棱、三棱草
性味:辛、苦,平。
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症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
蓬莪术
又名:蓬莪茂(《药性论》),蒁药(《唐本草》),蓬莪蒁(《日华子本草》),广茂(《珍珠囊》),蓬术(《普济方》),莪蒁(《本草备要》),蓬蒁(《本经逢原》),羌七(《生草药性备要》),广术(《本草求真》),黑心姜(《岭南采药录》),文术(《四川中药志》)。
性味:苦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苦辛;温,无毒。" ②《医学启源》:"味苦,平。"
功效: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治心腹胀痛,症瘕,积聚,宿食不消,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 ①《药性论》:"治女子血气心痛,破痃癖冷气,以酒醋摩服。"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开胃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等。" ③《开宝本草》:"主心腹痛,中恶,疰忤,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食饮不消,酒研服之。又疗妇人血气,丈夫奔豚。" ④《医学启源》:"主心膈痛。" ⑤王好古:"通肝经聚血。" ⑥《品汇精要》:"破积聚。" ⑦《医学入门》:"能逐水,治心痹病,破气痞。" ⑧《本草通玄》:"专走肝家,破积聚恶血,疏痰食作痛。" ⑨《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消肿,散瘀止痛。亦能止血理跌打。" ⑩《会约医镜》:"治气滞膨胀,气肿,水肿。"
赤芍药
又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性味:酸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味涩苦。"
功效: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刘寄奴
又名:金寄奴、乌藤菜、六月雪、九里光、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枣子、细白花草、九牛草、苦连婆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
功效:破瘀通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主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症瘕;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风湿痹痛;便血;尿血;痈疮肿毒;烫伤;食积腹痛;泄泻痢疾
牡丹皮
又名: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性味:辛苦;凉;微寒
功效:清热;活血散瘀。主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
菊花
又名:节华、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阴成、甘菊、真菊、金精、金蕊、镘头菊、簪头菊、甜菊花、药菊
性味:味甘;苦;性微寒
功效: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主外感风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制法】:上前5味用乌豆1升,生姜半斤(切片),米醋4升,同煮豆烂为度,焙干,入后5味,同为末。
【功能主治】:妇人月经壅滞,每发心腹脐(疒丂)痛不可忍;产后恶露不快,血上抢心,迷闷不省,气绝欲死。臂痛。
【用法用量】:三棱当归散(《普济方》卷三三四)。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荆三棱气味苦平,入足厥阴;蓬莪术气味辛温,入足厥阴;赤芍药气味苦平,入足厥阴,能行血中之滞;刘寄奴气味苦温,入足厥阴,能行血止疼、去症瘕;牡丹皮气味辛平,入足少阳;官桂气味辛甘温,入足厥阴;熟地黄气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阴;甘菊花气味辛凉,入手太阴、足少阳、厥阴;蒲黄气味辛温,入足厥阴;当归气味辛甘微温,入手少阴、足厥阴;佐以乌豆之润而下行,生姜之辛温而通,米醋之酸而入肝,温酒送药引入经络。妇人经水壅滞及产后恶露不快,腹脐(疒丂)痛,血上抢心,迷闷欲绝者,此药治之。虽方中养血药少,行血疏滞药多,要不过欲其去故生新,遂大有功于妇人矣。
【摘录】:《本事》卷十
【病论】
论唐代中医性药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中医性药 药学史 唐代
摘要:目的:挖掘唐代中医性药的研究成果,为现代进一步研究和利用中医性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唐代中药著作和方书如《新修本草》、《千金要方》等所记载的单味和复方性药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结果:唐代对中医性药的研究已十分完善,已认识到单味性药84种,有名复方30多首。在性药的使用方法上已趋多样化,有各种内服和外用剂型用于临床。结论:唐代对中医性药的认识和应用为后世的中医性药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当前研究和利用中医性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性药,泛指能治疗和预防性功能障碍的一类药物[1],其中的中药和方剂即可称为“中医性药”。唐代是我国中医药研究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对男女性生理、性病理和性治疗均有了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性医学研究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对中医性药的认识和研究也日趋完善。反映唐代医药发展水平的中药著作《新修本草》、《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以及综合性方书《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心方》(《医心方》虽成书于宋代,但书中主要为宋以前的内容)等记述了大量的单味和复方性药,并有详细的制剂和用法,从中可以了解唐时期中医性药的研究和发展水平,对当前进一步研究和利用中医性药,对临床治疗性功能障碍疾病具有借鉴意义。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唐代的中医性药研究和应用情况作一探析。
单味性药研究
唐代对单味中医性药的认识主要反映在成书于唐代的中药著作如《新修本草》、《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等书中有关条目之下,书中记载许多药物具有“主阴痿”、“强阴”、“益阳道”、“益精”、“疗泄精”等功效,这些药物均归为中医单味性药一类。如《新修本草》记载:原蚕蛾“主益阴气,强阴道,交接不倦,亦止泄。”桑螵蛸“疗男子虚损……梦寐失精。”《本草拾遗》记载:英鸡“益阳道,补虚损。”狗肉“温补,宜腰肾,起阳道。”《海药本草》记载:安息香“主男子遗精”,腽肭脐“主五劳七伤,阴痿少气。”一些方书也记载了其中部分药物的单方应用,如《千金要方》卷二十“杂补第七”即载有治阴痿不起方:蜂房灰夜卧敷阴上即热,无妇不得敷之;治阳不起,常服天门冬亦佳。《医心方》卷二十六“房内”篇载有治阴痿方:单末蛇床子酒服之。
对唐代中药著作及方书中具有治疗性功能障碍的药物进行分析和统计,唐代单味性药至少有84种,其中矿物类药14种,如龙骨、扁青、石钟乳、黑石脂、阳起石、玄石、代赭石、黑石华、黄石华、石肺、石髓、金石、磁石、石硫黄。植物类药48种,如麦门冬、天门冬、远志、泽泻、署预(山药)、车前子、车前叶、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地肤子、蛇床子、五味子、萆薢淫羊藿、附子、陆英、五加、楮实、枸杞子、山茱萸、秦皮、白棘、石南草、玄参、石龙芮、鼠藤、綟木、牛领藤、柘木、仙茅、无名子、安息香、石榴皮、樱桃、小茴香、蓬蔂、韭子、蒺藜子、相乌、天雄草、英草华、棑华、薰草、倚待草、铁葛、孟娘菜、毕勃没。动物类药有22种,如白马茎、白马肺、牡狗阴茎、鹿茸、獐骨、雀卵、牡蛎、桑螵蛸、海蛤、露蜂房、樗鸡、原蚕蛾、英鸡、蒿雀、鲙、灰药、支蚨、苟杞上虫、狗肉、雀肉、腽肭脐、淡菜。
以上单味性药用中医功效分类,主要可分为四类:①补肾壮阳药,如附子、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蛇床子、鹿茸、原蚕蛾、仙茅、阳起石等;②滋肾益精类,如山茱萸,五味子、枸杞子、五加、山药、雀卵、牡狗阴茎等;③清热利湿类,如泽泻、车前子(叶)、萆薢、秦皮等;④涩精止遗类,如龙骨、牡蛎、韭子、桑螵蛸、石榴皮、樱桃等。
中医对性药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早先使用的性药主要以动物药和矿物药为主,其药性多温,作用机理重在温阳壮阳,但从以上药物可以看出,唐代时期的中医性药主要以植物药为主,治疗不仅仅从壮阳入手,许多养阴、益精药物,甚至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药物也被作为性药应用,这与唐代已认识到性功能障碍疾病如阳痿、泄精等,其病因病机不仅是肾阳亏损,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等也可为其证型,故治疗重在辨证施治,这与现代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复方性药研究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心方》在治疗失精、阴痿等篇中收载了许多具有秘精壮阳作用的复方制剂,通过归纳整理,剔除重复者,共有中医复方性药有名方30多首,如治遗精、梦泄、尿精等失精病证者,有棘刺丸(有二种同名方)、枣仁汤、韭子丸、禁精汤、羊骨汤、白茎丸、人参丸、三物天雄散、黄芪汤、韭子散、鹿角汤、桂心汤、石斛散、龙骨汤、薰草汤、龙骨散、淮南王枕中方等,治阴痿不起者,有琥珀散、肉苁蓉散、秃鸡散、石硫黄散、杜仲散、苁蓉补虚益阳方、钟乳酒、苁蓉丸、雄蛾散、五加酒、鹿角散、开心署预肾气丸、远志丸、益多散等;此外还有许多属于无名方,从中可以了解唐代中医复方性药的研究概况。
对中医复方组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唐代治疗性功能障碍已重视辨证论治,不是一味地壮阳,并且十分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诸方中药物组成可以看出,唐时期治疗阳痿病证,已从多途径入手,多在补肾壮阳的同时,配以滋阴、益气、补血、利湿、养心等药物,以助壮阳之力,如《外台秘要》所载《经心录》雄蛾散,方中不仅有温肾壮阳之雄蛾、巴戟天、天雄、肉苁蓉、蛇床子、菟丝子,还配以滋肾养阴之署预、五味子,更佐以养心安神之远志及补肾强腰之牛膝,诸药相配,共奏补肾壮阳,养血填精之功,以治“五劳七伤,阴痿十年不起”。再如治疗遗精、梦泄、尿精等失精证,方中常以韭子、牡蛎、龙骨等收敛涩精,并根据证型之不同配伍它药,肾阳虚惫者,则配以附子、桂心、肉苁蓉等药;肝肾阴亏者,配以五味子、署预、石斛、麦门冬、地黄;气血不足者,配以黄芪、人参、当归、芍药等;兼有湿热者,配以车前子、半夏、泽泻等;伴心神不宁者,配远志、柏子仁等。如《外台秘要》载《深师方》“疗虚劳梦泄精”之韭子丸,方中以韭子、龙骨涩精止遗,并配以益气养血之人参、当归、大枣、芍药,温阳散寒之干姜等,故该方多适用于气虚血少阳弱之失精证。
制剂用法研究
制剂与用法是中医性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几种方书中可以发现,唐代对男女性功能障碍疾病的治疗在方法上已多样化,对中医性药的制剂和用法研究已十分深入,治疗不仅有内治,还有外治,或内外同治,内服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酒剂、药膳之不同,外用多为散剂、栓剂、涂擦剂或洗剂,直接用于外生殖器,了解此对于现今开发中药性药制剂或许会有所启示。
1内服剂
(1)汤剂:是中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药效发挥较佳,故中医性药制剂也是以汤剂为多,如鹿角汤、桂心汤、黄芪汤、薰草汤、龙骨汤等。
(2)丸剂:将药物研末后制成丸剂,开水或酒送服,方如棘刺丸、韭子丸、白茎丸、人参丸等。
(3)散剂:将药物研末,用开水或酒送服,如三物天雄散、韭子散、石斛散、琥珀散、肉苁蓉散、秃鸡散、石硫黄散、杜仲散等。
(4)酒剂:将药物直接或研末后浸酒服,如钟乳酒、枸杞酒、五加酒等。
(5)药膳:将药物和稻米煮成粥食,如《千金要方》记载韭子和糯米煮粥食,可治虚劳尿精。
在中医性药的内服法中,除了酒剂为直接用酒浸泡而成外,汤剂、丸剂、散剂服用时亦常用酒送服,因此可以发现酒在唐代性药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酒对性功能的影响是兴奋还是抑制,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唐代酒在性药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少量的酒对增强性功能还是有益的。现代也常有壮阳酒如五加酒、淫羊藿酒、人参酒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2外用剂
(1)散粉剂:将药物研成细末,直接撒敷或粉扑于阴部,如《千金要方》记载用蜂房灰夜卧敷阴上,治阴痿不起;《外台秘要》载有粉散方,将白粉、干姜、牡蛎,捣筛为散,欲卧时粉阴下,以治阴下湿痒又痿弱。
(2)栓塞剂:将药物研末或制成小丸,塞于男子阴茎或妇人阴道内,如《千金要方》载有治阴痿方,用苁蓉、远志、附子、桂心研为细末,以唾和为小丸,塞于阴茎头内;《医心方》引《洞玄子》用石硫黄、青木香、山茱萸、蛇床子,研为末,性交前塞于妇人阴道内,可治“妇人阴宽冷,令小交接而快”。
(3)涂擦剂:将药物捣碎取汁,或研末后用另一种药物的液汁调和而成。如《千金要方》记载用蛇床子、菟丝子捣汁涂阴,每日五遍,谓之壮阳道;《医心方》引《葛氏方》用雄鸡肝、鲤鱼胆,令涂阴头,以治梦泄失精;引《洞玄子》用肉苁蓉、海藻,捣筛为末,以白犬肝汁,涂阴茎上,可治阴茎短小。
(4)洗剂:将药物煎煮后用药液洗阴部,如《千金要方》卷十九精极第四载有“治虚劳少精,用浆水煮蒺藜子令熟,取汁洗阴,二十日知”。
唐代性药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唐代对单味和复方性药及其制剂用法的研究,为后世中医性药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的基础,许多单味性药如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阳起石、菟丝子、蛇床子、鹿茸、韭子、雀卵等及其组成的复方肉苁蓉丸、韭子散等,后世一直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性功能障碍疾病,现代临床和药理研究也已证实了它们在改善性功能方面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物质代谢、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增强应激能力和调整阴阳平衡等方面来实现的。
重视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结合,多途径入手是唐代中医性药的处方使用原则,后世乃至现今治疗性功能障碍疾病不是一味地补肾壮阳,而是重视辨证,多途径遣方用药的方法,可以说是在唐代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目前对中医性药的认识,除了唐代所认识的补肾壮阳、滋补肝肾、清热利湿、涩精止遗外,又增加了益气养血类、宁心安神类、疏肝解郁类、祛瘀化痰类,因此现在中医性药多分为以上八类[2]。此外唐代的中医性药剂型如丸、散、酒剂,以及外用粉剂、栓剂、洗剂、涂擦剂等,对当今研制中医性药内服或外用药品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
除了秘精壮阳药物外,唐代文献中还记载了一些药物能引起性功能减退,如《千金要方》记载:水银“以敷男子阴,阴消无气”;鹿骨“不可久服,令痿”;麋脂“可不近阴,令痿”;芰实“补霜后食之,令阴不强”。《本草拾遗》记载:兔肉“久食弱阳,令人色痿。”《医心方》转引《葛氏方》用水银、鹿茸、巴豆捣末,和调麋脂,敷于阴茎及阴囊,此法能使阴痿。这些药物和方法在研究和利用中医性药时须引起注意,了解此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医性药,并在临床上尽量避免使用。
参考文献
[1]许士凯.性药学[M].第1版.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
[2]陈仁寿.中医性药探略[J].陕西中医,1991,12(12):558.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210029) 陈仁寿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