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
【处方】:麻黄(去根节)2两,甘草(生,锉)1两,桂(去粗皮)1两,芎?1两,杏仁15枚(汤去皮尖双仁,生,研)。
麻黄
又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性味:辛;微苦;性温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杏仁
又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甜梅。
性味:苦;温;有毒
功效: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下气开痹。主外感咳嗽;喘满;伤燥咳嗽;寒气奔豚;惊痫;胸痹;食滞脘痛;血崩;耳聋;疳肿胀;湿热淋证;疥疮;喉痹;肠燥便秘
【制法】:上四味为粗末,入研杏仁拌匀。
【功能主治】:气极热。
【用法用量】:每用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分2次混服,空腹、夜卧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病论】
浅说风为百病之长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邪气。印会河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释为:“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诸家对于“风为百病之长”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为风邪为外感六淫之首;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常与他邪兼夹为患;风邪所致病证变化多端。这些认识的共同之处在于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中的“风”指的是外感六淫之风邪。笔者认为此种观点似有不妥之处,“百病”应当包括一切外感与内伤杂病,《内经》既然明言“风为百病之长”,那么“风”也理应为“外感病之长”和“内伤杂病之长”,如此“风”就不应该单指外感六淫之风邪,还应包括内风。“外风为外感病之长”“内风为内伤杂病之长”合而言之即“风为百病之长”。 外风为外感病之长 外风主要指外感六淫之风邪,是由四时气候变化失常,风气太过或者不及而成。风本为春季之主气,但四时皆可见之,四时风气太过或者不及,或者非其时而有其气,皆可侵入机体而成外感病证。外风致病极为广泛,外可伤及肌表经络,内可损及肠腑筋节,临床常见以下病证。 风邪袭表 肌表为人体一身之藩篱,风邪入侵,首犯肌表,导致卫气失和,玄府启闭失常,营卫失调。若单纯风邪为患,可见汗出恶风,鼻鸣干呕等症,方选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若兼夹寒邪,则可见恶寒无汗,肢节疼痛等症,方选麻黄汤,发汗解表,祛风散寒;若兼夹热邪,则可见微恶风寒,咳嗽,身热不甚等症,宜用桑菊饮,辛凉祛风解表;若兼夹湿邪,则常见恶寒发热,肢体酸痛等症,宜用九味羌活汤,发汗散风祛湿。 风邪犯肺 风邪入里,侵袭肺系,肺气失宣,咽喉鼻窍不利。若风寒偏甚,常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稀,鼻塞流涕等症,可用止嗽散,疏风宣肺,化痰止咳;若风热偏甚,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等症,方用银翘散,疏风透表,清热解毒;若风燥偏甚,可依据燥邪的温凉之性,分别选用桑杏汤或杏苏散,疏风润燥。 风客肌腠 风邪侵袭肌腠,邪气与卫气搏击于肤表,则可见到风疹,瘾疹,时发时止,皮肤瘙痒,或者斑疹呈点片状、团块状,甚者可见湿疹等症,方用《外科正宗》之消风散,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风邪中络 正气不足,经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肌肤,经气阻滞,筋脉肌肤失养,则常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肌肤麻木,时有恶寒发热等症,方取大秦艽汤,祛风清热,养血活血治之。 风胜行痹 风邪与寒、湿或热邪相合,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故可见到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症,可以选用防风汤或蠲痹汤,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风水相搏 风邪袭表,肺气闭塞,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水液不能下归肾与膀胱气化而出,聚于头面四肢,所以可见眼睑浮肿,甚则四肢全身皆肿,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治宜《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风窜肠腑 素体湿热之人,外感风邪,与湿热相混,壅遏大肠,损伤阴络,阴络伤则血内溢,故而临床可见“肠风”,便前出血,色鲜势急等症,可以选用槐花散或槐角丸,疏风理气,清肠止血。 内风为内伤杂病之长 内风与外风不同,它不属于六淫的范畴。内风的含义有二:一是内风即风气内动,属于“内生五邪”,是病机概念,主要指体内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逆变动的病理状态。通常包括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四种。此外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积聚日久,亦可阻滞气机,导致阳气运行不畅,亢逆变动而生内风。二是指具体病证的名称。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言“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人身之中,五脏六腑皆有阳气生化运行不息,五脏六腑之阳气亢逆变动皆能化生内风,故而《素问·风论》有心风、肝风、脾风、肺风、肾风、胃风等病名的记载。 肝阳化风 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浮阳不潜,肝阳上亢,甚则阳亢化风,风动而气血逆乱,故临床可见头目眩晕,肢麻震颤,甚者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治宜镇肝熄风汤,滋阴潜阳。 热极生风 外感温热病邪,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常可见到高热,神昏躁扰,手足抽搐,发为惊厥等症,可用羚角钩藤汤,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阴虚风动 邪热久耗,真阴渐亏,筋脉失于濡养,虚风内起,而见手足蠕动,神倦脉弱,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方选大定风珠或者复脉汤,滋阴熄风。 血虚生风 久病血虚,或者急、慢性失血,营血亏虚,筋脉失养,血络不荣,常见眩晕面白,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皮肤瘙痒,爪甲不荣等症,治取四物汤,养血祛风。 血瘀、痰浊生风 血瘀生风,痰浊生风临床提得比较少,但是确实存在。王清任《医林改错》言:“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气虚血瘀而成”其言血瘀而致中风,杨仁斋指出“瘀滞不行,皆能眩晕”血瘀亦可导致眩晕,此外朱丹溪有言“无痰不作眩”,而中风,眩晕皆为内风之象,此处内风乃为血瘀、痰浊久积而化。临床上应该根据具体病证遣方选药,如血瘀生风可用血府逐瘀汤化裁,痰浊生风可用温胆汤加减,随证施治。 五脏六腑风病 五脏六腑风病主要见于《素问·风论》,另外也散见于《素问·评热病论》、《素问·大奇论》等篇中。《内经》虽然没有给出每种风病的具体治疗方药,但是却将每个风病的具体症状详尽记载,如论及脾风的症状为“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欲食,诊在鼻上,其色黄”,此症与《伤寒论》中太阴中风病所述之症极为相似,可以应用桂枝汤治疗,其他脏腑风病皆可变通而治。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