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

【处方】:防风1钱,知母1钱,生地1钱,柴胡5分,前胡5分,秦艽5分,甘草5分,人参5分。

防风

又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知母

又名:蚳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芪母、提母、(艹是)母、女雷、女理、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苦心、儿草、水须、昌支、蒜瓣子草、兔子油草、山韭菜、羊胡子根、穿地龙、虾草、马马草、淮知母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主温热病;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

柴胡

又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前胡

性味:苦辛,凉。 ①《雷公炮炙论》:"味甘微苦。" ②《别录》:"味苦,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辛。" ④《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⑤《纲目》:"味甘辛,气微平。"

功效:宣散风热,下气,消痰。治风热头痛,痰热咳喘,呕逆,胸膈满闷。 ①《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②《药性论》:"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 ④《滇南本草》:"解散伤风伤寒,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出内外之痰。" ⑤《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秦艽

又名:秦胶、秦札、秦纠、秦爪、左秦艽、大艽、左宁根、左扭、西大艽、西秦艽、萝卜艽、瓣子艽、鸡腿艽、山大艽、曲双

性味:苦;辛;微寒

功效: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主风湿痹通痛;筋骨拘挛;手足不遂;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黄疸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功能主治】:妇人血病,寒热往来。

【摘录】:《嵩崖尊生》卷十四

【病论】

风湿热中医诊疗技术

风湿热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全身性结缔组织免疫炎性病变。病变主要累及心脏、关节,其他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浆膜、血管等均可受累。发病以学龄儿童多见,初次发作多见于6~15岁小儿,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寒冷、潮湿、居住拥挤容易致病。其中心脏的非化脓性急性炎症可导致患儿死亡;反复发作可形成风湿性心瓣膜病,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和生命。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因经常出现发热,故与热痹尤为接近。 [b]病因病机[/b] 小儿阳气未充,或素体阳虚,腠理疏空,风寒湿邪乘虚入侵肌体,搏结于肌肉、关节,致气血经络闭阻而发生肌肉酸痛,关节肿痛。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从阳化热,流注脉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发热,关节红肿热痛。湿热之邪久而不除,邪气深犯于脉,随气血入经络,流窜于心,久则心体受累,损其心膜、心络、心肌,致使心失所主,故见心悸气短,胸闷。湿热之邪滞留筋脉,湿阻热瘀,筋脉失养,致使筋脉拘急不能自控而出现挤眉弄眼,伸舌歪嘴,手舞足蹈。 [b]辨证论治[/b] 1.风湿热盛,阻痹经络证 [证候] 发热,关节红肿疼痛,游走不定,烦躁,多汗,舌淡红,苔白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疏风清热,利湿通络。 [方药] 大秦艽汤。主要药物:秦艽、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茯苓、独活、甘草。若发热重,关节红肿,口渴者,加青黛、知母清热降火滋阴;若关节肿胀、麻木,肢体沉重者,加薏苡仁、苍术、防己、海桐皮以利湿通络;若皮肤红斑,皮下结节较重者加丹参、牡丹皮、桃仁以活血化瘀,通络消斑;关节疼痛较重者,加地龙、丝瓜络、忍冬藤宣痹通络。 2.风寒湿盛,留著关节证 [证候] 关节肿胀疼痛,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或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 祛风散寒,利湿通痹。 [方药] 独活寄生汤。主要药物:独活、桑寄生、秦艽、细辛、桂枝、杜仲、牛膝、川断、当归、赤芍。若关节肿胀者,加萆藓、木通、姜黄利水通络;肌肤麻木不仁者,加海桐皮、稀莶草祛风通络。 3.湿热内侵,心脉受累证 [证候] 关节疼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胸闷,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有结代。 [治法] 益气通脉,养心安神。 [方药] 炙甘草汤。主要药物:炙甘草、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生姜。若低热不退,湿热留恋不去者,加地骨皮、秦艽、银柴胡以清退虚热;心悸少寐者,加远志、酸枣仁以养心安神;若有心阳虚衰,可用参附龙牡救逆汤以回阳益气、救逆固脱。 4.邪犯筋脉,引动肝风证 [证候] 患儿肢体不自主动作,挤眉弄眼,吐舌歪嘴,舌质红,苔白,脉弦滑。 [治法] 平肝息风,祛风解痉。 [方药] 玉真散。主要药物: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玉真散具有祛风解痉的作用,加用钩藤、珍珠母、石决明、白芍以平肝息风。 [b]经验方[/b] 1.验方一 [药物组成] 稀莶草、生白术各15克,薏苡仁18克。 [功效] 疏风清热,利湿通络。 [适应证] 湿热蕴结之痹证。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剂,分3次服。 2.验方二 [药物组成] 鸡血藤9克,海风藤9克,桂枝9克。 [功效] 祛风散寒,利湿通痹。 [适应证] 寒湿痹阻之痹证。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剂,分3次服。 3.赵心波经验方 [药物组成] 麻黄3克,薏苡仁15克,甘草5克,白术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l0克,杏仁6克。 [功效] 祛风湿,解表邪。 [适应证] 风湿热活动期,关节型。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4.王伯岳经验方 [药物组成] 太子参9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连翘9克,菊花9克,莲子心6克,蚕沙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桑枝12克。 [功效] 祛风湿,清热止痛。 [适应证] 风邪偏盛而兼心悸者。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5.桃红四物汤合二妙散 [药物组成] 桃仁、川芎、生地黄、炒苍术各10克,红花8克,当归、赤芍、黄柏各12克。 [功效]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适应证] 本病之湿热流注关节证。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药最多2个月,最少10剂。 6.自拟二妙止痹汤 [药物组成] 黄柏、苍术、木瓜各15克,薏苡仁、桑枝、葛根、海桐皮、宽筋藤各30克。 [功效] 清热祛风湿,通络止痹痛。 [适应证] 本病之湿热流注关节证。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一剂,温服。 7.上中下通用痛风汤 [药物组成] 黄柏15克,苍术15克,龙胆草15克,防己15克,天南星10克,桂枝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威灵仙15克,白芷5克,羌活15克。 [功效]清热疏风,燥湿活血。 [适应证] 急性风湿热。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b]适宜技术[/b] 1.针灸法 (1)针刺:关节痛常用穴位为肩髃、曲池、外关、后溪、环跳、阳陵泉、绝骨、足三里、膝眼等,每次取3~5穴,中强刺激,以泻法为主,适用于较大儿童;心脏炎常用穴位为间使、神门、郄门、心俞、膻中等。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灸法:常用穴位为肩髃、曲池、外关、后溪、环跳、阳陵泉、绝骨、足三里、膝眼等,采用温和灸法。用于寒湿性关节疼痛。 2.推拿法 发热重清天河水、开天门、推坎宫;上肢关节痛揉肩井、推三关、揉窝风;下肢关节痛按揉足三里、掐膝眼、揉昆仑、拿委中。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热熨法 食盐250克,小茴香60克。炒热后用布包,热熨关节,每日1~2次。用于寒湿痹阻证。 4.熏洗法 方法一:艾叶9克,红花9克,透骨草15克,花椒6克。水煎汤,趁温熏洗患处关节,每日3次。用于风寒湿痹挟有瘀者。 方法二:桑枝20克,柳枝20克,榆枝20克,桃枝20克。水煎汤,趁温熏洗患处关节,每日2~3次。用于湿热痹阻,关节红肿热痛者。 5.食疗法 猪脚伸筋汤:薏苡仁20克,木瓜20克,伸筋草20克,千年健20克,用纱布包好,与猪脚一只,共放入锅内,文火煨烂,去渣,不放盐。喝汤吃肉,分两餐食用。用于阴虚痹。 薏米丝瓜汤:薏苡仁20克,薄荷6克,丝瓜50克。将薄荷煎水,文火炖10分钟,加入丝瓜、薏苡仁,至熟透,纳入调味品即可。用于湿热蕴结兼有表证者。 6.中成药 四妙丸。3~6岁每次2克,7~9岁每次4克, 9岁以上每次6克,每日3次口服。用于湿热阻络证。D2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26)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