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艽汤
【处方】:秦艽1钱5分,黄耆2钱,肉桂3分,当归1钱5分,白术1钱,人参1钱,熟地2钱,川芎8分,桑寄生1钱5分,川断1钱5分,白芍1钱,浮小麦(炒)3合(煎汤代水)。
秦艽
又名:秦胶、秦札、秦纠、秦爪、左秦艽、大艽、左宁根、左扭、西大艽、西秦艽、萝卜艽、瓣子艽、鸡腿艽、山大艽、曲双
性味:苦;辛;微寒
功效: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主风湿痹通痛;筋骨拘挛;手足不遂;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黄疸
黄耆
又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性味: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功效: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肉桂
又名:菌桂、牡桂、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
性味:辛;甘;热
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桑寄生
又名:茑、寓木、宛童、桑上寄生、寄屑、寄生树、茑木
性味:苦;甘;性平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肢体偏枯;风湿痹痛;头错目眩;胎动不安,崩漏下血
白芍
又名:白芍药、金芍药。
性味:苦;酸;微寒
功效: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浮小麦
又名:浮麦
性味:味甘;性凉
功效:除虚热;止汗。主止阴虚发热;盗汗;自汗
【功能主治】:大补气血,祛风解表。主产后角弓反张,两手足强硬而反向背,口噤,汗出如水,口吐沫。
【各家论述】:是方以参、耆祛风固表为君;以参、术、归,地补气血为臣;芎、断、寄生,佐秦艽祛经络之风,白芍佐黄耆敛亡阳之汗,浮麦、肉桂为使;一以入心止汗,一以温经,壮参、耆、归、熟之力也。
【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病论】
风湿热中医诊疗技术
风湿热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全身性结缔组织免疫炎性病变。病变主要累及心脏、关节,其他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浆膜、血管等均可受累。发病以学龄儿童多见,初次发作多见于6~15岁小儿,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寒冷、潮湿、居住拥挤容易致病。其中心脏的非化脓性急性炎症可导致患儿死亡;反复发作可形成风湿性心瓣膜病,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和生命。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因经常出现发热,故与热痹尤为接近。 [b]病因病机[/b] 小儿阳气未充,或素体阳虚,腠理疏空,风寒湿邪乘虚入侵肌体,搏结于肌肉、关节,致气血经络闭阻而发生肌肉酸痛,关节肿痛。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从阳化热,流注脉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发热,关节红肿热痛。湿热之邪久而不除,邪气深犯于脉,随气血入经络,流窜于心,久则心体受累,损其心膜、心络、心肌,致使心失所主,故见心悸气短,胸闷。湿热之邪滞留筋脉,湿阻热瘀,筋脉失养,致使筋脉拘急不能自控而出现挤眉弄眼,伸舌歪嘴,手舞足蹈。 [b]辨证论治[/b] 1.风湿热盛,阻痹经络证 [证候] 发热,关节红肿疼痛,游走不定,烦躁,多汗,舌淡红,苔白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疏风清热,利湿通络。 [方药] 大秦艽汤。主要药物:秦艽、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茯苓、独活、甘草。若发热重,关节红肿,口渴者,加青黛、知母清热降火滋阴;若关节肿胀、麻木,肢体沉重者,加薏苡仁、苍术、防己、海桐皮以利湿通络;若皮肤红斑,皮下结节较重者加丹参、牡丹皮、桃仁以活血化瘀,通络消斑;关节疼痛较重者,加地龙、丝瓜络、忍冬藤宣痹通络。 2.风寒湿盛,留著关节证 [证候] 关节肿胀疼痛,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或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 祛风散寒,利湿通痹。 [方药] 独活寄生汤。主要药物:独活、桑寄生、秦艽、细辛、桂枝、杜仲、牛膝、川断、当归、赤芍。若关节肿胀者,加萆藓、木通、姜黄利水通络;肌肤麻木不仁者,加海桐皮、稀莶草祛风通络。 3.湿热内侵,心脉受累证 [证候] 关节疼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胸闷,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有结代。 [治法] 益气通脉,养心安神。 [方药] 炙甘草汤。主要药物:炙甘草、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生姜。若低热不退,湿热留恋不去者,加地骨皮、秦艽、银柴胡以清退虚热;心悸少寐者,加远志、酸枣仁以养心安神;若有心阳虚衰,可用参附龙牡救逆汤以回阳益气、救逆固脱。 4.邪犯筋脉,引动肝风证 [证候] 患儿肢体不自主动作,挤眉弄眼,吐舌歪嘴,舌质红,苔白,脉弦滑。 [治法] 平肝息风,祛风解痉。 [方药] 玉真散。主要药物: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玉真散具有祛风解痉的作用,加用钩藤、珍珠母、石决明、白芍以平肝息风。 [b]经验方[/b] 1.验方一 [药物组成] 稀莶草、生白术各15克,薏苡仁18克。 [功效] 疏风清热,利湿通络。 [适应证] 湿热蕴结之痹证。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剂,分3次服。 2.验方二 [药物组成] 鸡血藤9克,海风藤9克,桂枝9克。 [功效] 祛风散寒,利湿通痹。 [适应证] 寒湿痹阻之痹证。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剂,分3次服。 3.赵心波经验方 [药物组成] 麻黄3克,薏苡仁15克,甘草5克,白术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l0克,杏仁6克。 [功效] 祛风湿,解表邪。 [适应证] 风湿热活动期,关节型。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4.王伯岳经验方 [药物组成] 太子参9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连翘9克,菊花9克,莲子心6克,蚕沙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桑枝12克。 [功效] 祛风湿,清热止痛。 [适应证] 风邪偏盛而兼心悸者。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5.桃红四物汤合二妙散 [药物组成] 桃仁、川芎、生地黄、炒苍术各10克,红花8克,当归、赤芍、黄柏各12克。 [功效]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适应证] 本病之湿热流注关节证。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药最多2个月,最少10剂。 6.自拟二妙止痹汤 [药物组成] 黄柏、苍术、木瓜各15克,薏苡仁、桑枝、葛根、海桐皮、宽筋藤各30克。 [功效] 清热祛风湿,通络止痹痛。 [适应证] 本病之湿热流注关节证。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一剂,温服。 7.上中下通用痛风汤 [药物组成] 黄柏15克,苍术15克,龙胆草15克,防己15克,天南星10克,桂枝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威灵仙15克,白芷5克,羌活15克。 [功效]清热疏风,燥湿活血。 [适应证] 急性风湿热。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b]适宜技术[/b] 1.针灸法 (1)针刺:关节痛常用穴位为肩髃、曲池、外关、后溪、环跳、阳陵泉、绝骨、足三里、膝眼等,每次取3~5穴,中强刺激,以泻法为主,适用于较大儿童;心脏炎常用穴位为间使、神门、郄门、心俞、膻中等。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灸法:常用穴位为肩髃、曲池、外关、后溪、环跳、阳陵泉、绝骨、足三里、膝眼等,采用温和灸法。用于寒湿性关节疼痛。 2.推拿法 发热重清天河水、开天门、推坎宫;上肢关节痛揉肩井、推三关、揉窝风;下肢关节痛按揉足三里、掐膝眼、揉昆仑、拿委中。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热熨法 食盐250克,小茴香60克。炒热后用布包,热熨关节,每日1~2次。用于寒湿痹阻证。 4.熏洗法 方法一:艾叶9克,红花9克,透骨草15克,花椒6克。水煎汤,趁温熏洗患处关节,每日3次。用于风寒湿痹挟有瘀者。 方法二:桑枝20克,柳枝20克,榆枝20克,桃枝20克。水煎汤,趁温熏洗患处关节,每日2~3次。用于湿热痹阻,关节红肿热痛者。 5.食疗法 猪脚伸筋汤:薏苡仁20克,木瓜20克,伸筋草20克,千年健20克,用纱布包好,与猪脚一只,共放入锅内,文火煨烂,去渣,不放盐。喝汤吃肉,分两餐食用。用于阴虚痹。 薏米丝瓜汤:薏苡仁20克,薄荷6克,丝瓜50克。将薄荷煎水,文火炖10分钟,加入丝瓜、薏苡仁,至熟透,纳入调味品即可。用于湿热蕴结兼有表证者。 6.中成药 四妙丸。3~6岁每次2克,7~9岁每次4克, 9岁以上每次6克,每日3次口服。用于湿热阻络证。D2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