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饮
【处方】:草果、青皮、陈皮、厚朴、半夏、白茯苓、苏叶、柴胡、槟榔、乌梅、常山、黄芩、枳实、甘草。
草果
又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燥湿温中祛痰截疟。主脘腹冷痛;恶心呕吐;胞膈痞满;泄泻泻;下痢;疟疾
青皮
又名:青橘皮、青柑皮。
性味:苦;辛;温
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主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乳核;乳痈;疝气疼痛;食积气滞之胃脘胀痛;以及气滞血瘀所至的症瘕积聚;久疟癖块
陈皮
又名:橘皮
性味:苦、辛,温。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厚朴
又名:川朴、紫油厚朴
性味:苦、辛,温。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半夏
又名: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柴胡
又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槟榔
又名: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
性味:味苦;辛;性温
功效: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乌梅
又名:梅实、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性味:味酸;性平
功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生津;安蛔。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
常山
又名:黄常山、鸡骨常山、鸡骨风、风骨木、白常山、大金刀、蜀漆[叶]
性味:苦、辛,寒;有毒。
功效:截疟,劫痰。用于疟疾。[b]蜀漆[/b]功能主治与常山略同,但作用稍差。
黄芩
又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枳实
性味:苦、辛、酸,温。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功能主治】:产后脾胃虚,发肿者。
【用法用量】:
如妊娠疟疾,去青皮、厚朴、半夏、茯苓、乌梅、槟榔、枳实、常山,加川芎、白芷、良姜。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病论】
《岭南卫生方》版本情况与校注简介
关键词:《岭南卫生方》 版本 校勘 注释
《岭南卫生方》为宋元时期研究岭南地区流行性疾病瘴疟的专著,其学术思想充分体现了岭南医学的创新性、地域性和实用性,为岭南医学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是作者在整理研究该书过程有关版本考证和校注工作的简要介绍。
《岭南卫生方》元·释继洪纂辑,约成书于1264年,是现存的宋元时期岭南三部医著(陈昭遇《太平圣惠方》、刘?《幼幼新书》、释继洪《岭南卫生方》)之一,是研究宋元以前岭南地区多发病的重要医学文献。本书早于吴又可《温疫论》三百余年,书中提出瘴疟与伤寒不同,及岭南“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元气不固,感而为病,是为之瘴”,并根据岭南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因地制宜提出瘴疟等疾病的辨治方法。本书是集宋元以前岭南地区多发病、流行病——瘴疟研究之大成,其内容是对《内经》关于“因地制宜”学说的继承与发扬,其成果大大丰富了中医流行病学的内容,更从区域性上体现了岭南医学的特色。宋以前的有关岭南医学方书,史书中虽有记载,但大多已佚失。
《岭南卫生方》问世以来,因其为专言岭南地方疾病的方书,加上古代岭南与中原沟通的隔阻,文化交流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书传播不广,后经明景泰年间及正德八年重刊,至明万历年间,经邹善校刻,附八证及药性赋于其后。此本流传于日本,于天保辛丑(1841年)日本人梯谦晋造氏据数本校雠付梓,即为现今流行的通行版本。此外,除个别图书馆收藏有该书的手抄本外,未曾有其他版本传世,对其的整理研究工作更是凤毛麟角,基本上无人对该书进行过系统的考究源流、校勘及注释工作。目前流行的日本天保年版本,虽经日人进行校刊刊行的,但按己意妄增了许多内容,因此有必要对该书进行系统全面的文献整理工作。
《岭南卫生方》的版本源流分析
《岭南卫生方》三卷,宋元间医僧释继洪辑,现通行版本为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年据日本天保十二年刻本所影印本,该书的原型是宋代李璆、张致远撰写的《瘴论》二卷,自宋代以后,该书曾多次刊行,并经多次增辑,在刊行增辑的过程中,该书曾以不同的书名被古今多家书目所著录.今初步考证,其书流传过程中不同版本源流大致如下。
1.《瘴论》二卷
《宋史.艺文志》载:“李璆、张致远《瘴疟》二卷。”李璆,字西美,汴人,政和进士出知房州;张致远,字子猷,南剑州沙县人,宣和三年进士,绍兴八年出知广州。(见《宋史·列传》)《瘴论》原书早已亡佚,日本天保年刻本《岭南卫生方》卷首题:“宋·大梁李璆、延平张致远原辑,元·汝州释继洪纂修。”书中首载“李待制瘴疟论”、“张致远瘴疟论”,并保留了二人的许多方剂,据此可知今本《岭南卫生方》的前身即《瘴论》,并保存了《瘴论》的主要内容。
2.古本《岭南卫生方》
今本《岭南卫生方》第17页引宋·王?《指迷方·瘴疟论》云:“尝观《岭南卫生方》乃李待制、张给事所集,其间故多良法,非后学所可拟议。”据此可知,李、张二氏之《瘴论》在宋代就有《岭南卫生方》之名,王?尚见之,《岭南卫生方》之书名非始于释继洪。清·徐乾学《传是楼书目》有李璆《卫生方》一卷,《卫生方》有可能就是《岭南卫生方》之简称,因此古本《岭南卫生方》在清代可能尚有流传。明·《医藏书目》著录有《岭南卫生方》为李璆著;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认为《医藏书目》有误,但据以上考证可知李璆之书在宋代即有《岭南卫生方》之名,《医藏书目》著录者未必是释继洪增辑本。
3.《广南摄生方》
杜勇认为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的《广南摄生方》三卷(不著撰者).非冯汉镛先生所以为的唐·郑景岫所作的《广南四时摄生论》,而据《永乐大典》卷11907有李西美《广南摄生方》佚文一条,故推测三卷本《广南摄生方》可能就是古本《岭南卫生方》的增辑本,因书中有李西美的《瘴论》,故《永乐大典》直题作李西美。笔者认为其推断有一定道理,因郑樵《通志》成书时间早于释继洪增辑的《岭南卫生方》,且明·朱?的《普济方》,引用《岭南卫生方》中治瘴疟方剂时,其出处题作《广南卫生方》,故可认为其有可能使用《广南摄生方》之书名。另今本《岭南卫生方》第99页引有《摄生方》治痖瘴方,第53页有“《摄生方》谓南方男子多瘠”,第92页“《摄生方》、《卫生方》皆以为病深而难治”。根据以上三条文可以推断:一、《摄生方》、《卫生方》有所区别,因今本92页同时引用了二种著作;二、《摄生方》非释继洪增辑本之书名;因释继洪本引用了《摄生方》。因此《广南摄生方》简称《摄生方》,是宋人在李、张二者原书基础上增辑而成,而不是郑景岫《广南四时摄生论》。
4.释继洪《岭南卫生方》三卷
释继洪,汝州(今河南临汝县)人,宋元间医僧,俗姓及生平不详,据其另一著作《澹寮集验秘方》自序谓:“早岁南游,辄刊瘴症诸方于岭表,或谓可以济人以缓急,兹复以生平所取杂方,编次门类,叙以鄙见,质之同志”,此序作于元癸未(1283年),而《岭南卫生方》所辑继洪诸说后则缀有宝祐乙卯(1255年)、景定甲子(1264年)、咸淳丁卯(1267年)等字样,可见该书为释继洪南游岭表时所刊刻,明代正德八年罗荣序言中谓:“岭南卫生方,前元海北廉访应为“坊”字,编者注所刻”。此本刊刻的年代也应是元代至元丁卯与癸未年间(1267-1283年),该本即是今本《岭南卫生方》的基础。因书中含有王?《指迷方》、章杰《岭表十说》等.而王?又引用古本《岭南卫生方》,故释继洪《岭南卫生方》乃是在前人增辑基础上进一步增辑而成。
5.《瘴疟卫生方》
明·郑全望《瘴疟指南》自序如:“有李待制之书在也.书名《瘴疟卫生方》……待制端,王、张讨润,皆因宦彼地,得其真诠,是书赖以全。”所谓“王、张讨润”,即指王?与张致远,杜勇据此句推继此书为宋元间增辑本,且可能与《广南摄生方》为同一辑本。其推理不正确,因《瘴疟全书》中已大量引用了释继洪《治瘴七说》等内容,并加以发挥,因而此书应为释继洪辑本的明刊本。
6.明代校刻本《岭南卫生方》
释继洪增辑的《岭南卫生方》最早为元·海北廉坊刻本,明景泰间(1450年)重梓,因岁月既久,原版已佚,明正德八年(1513年)广东行省据抄本重刊,明万历四年(1576年)经邹善校刻,并命娄安道增入八证及药性赋于其后,成为四卷,即原本三卷,附录一卷。笔者本次整理过程中搜求自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无名氏明抄本二种,其一抄本字体清晰,笔画秀丽,书中有句读,人名线及地名线,内容完整无缺,属邹善校刻本系;另一抄本多用俗体字,无句读,抄写错讹较多,但有据日本天保本校注的眉批及旁注。此也属邹善校刻本系。足见流传于日本及民间的以此系版本为多。
7.日本天保本《岭南卫生方》
明·邹善校本流传于日本,至天保辛丑(1841年),梯谦晋造氏据数本校雠付梓,将原书三卷并为二卷,将明·娄安道增入的附录列为第三卷,书末附有《募原偶记》复为三卷,198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中医研究院所藏日本天保十二年学古馆雕板影印刊行,即为现今流行版本。
据上所考,可认为《岭南卫生方》的前身即《瘴论》,并保存了《瘴论》的主要内容;《岭南卫生方》的书名非起于释继洪,早在宋代《瘴论》就有《岭南卫生方》之名;《广南摄生方》三卷,简称《摄生方》,可能是宋人在李、张二人原书基础上增辑而成,由元·释继洪在前人增辑本基础上进一步增修而成的《岭南卫生方》是今本的基础,自释继洪增修本问世后,相继有元·海北廉坊刻本、明·景泰间重梓、正德广东省重刊本、万历邹善校刻本、日本天保十二年梯谦晋造校本(书末附《募原偶记》),此本即为现今通行版。
《岭南卫生方》校勘、注释
1.版本的选择
(1)底本。本书因流传不广,版本少。根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按图索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寻到二种抄本,其一为明抄本,有边栏,每半页10行,每行18字,并以“、”作句读号,于书名左边及人名中间均有一“——”
线作标记。纵观全书,抄写精良,内容完善,全书共三卷并附录(八症标类、东垣药性),于序言处分别题作“重刻岭南卫生方序”,“重刊岭南卫生方序”,卷首题“李待制瘴疟论大梁李璆西美”,无天保本中所题“宋·大梁李璆、延平张致远原辑,元·汝州释继洪纂修”之辑修者字样,可以确认此善本为明·邹善校本系统的抄本。另一抄本内容与此相同,但字体粗糙,俗体字较多,也多误讹,无句读,有据日本天保本的校注。在源流考证的基础上,经比较分析,认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有句读的明抄本具备了底本的“早、足、精”三个条件,以此本作为此次校勘的底本。
(2)对校本。以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日本天保十二年刻本为主校本,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无句读抄本,简称“乙抄本”作参校本。
(3)他校本。他校本分为三类:①本书所引用的“前人之书”:宋代王硕《易简方》、寇宗?撰《本草衍义》、周去非《岭外代答》、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苏轼、沈括《苏沈良方》、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共八部。②本书引用“同时之书”:元代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③引用过本书的“后人之书”:明代朱?《普济方》、张介宾《景岳全书》、郑全望《瘴疟指南》共三部。
2.校注的处理原则与方法
按《中医古籍校注通则》,结合本书的整理特点,确定凡例,规范校语,以便整理中有据可依,有例可循。
(1)校勘部分。原文校勘主要是全校、对校各本,他校诸书,本校各篇,以对校、本校、他校为主,理校为辅,以找出异文,判定是非,择善而从,活校处理,版归一式,发现疑点,提出假设,确立论题,收集论据,分层论证,慎用理校。具体处理方法如下:①凡底本与校本互异之处,属底本是,校本非者,概不出校;若显系底本脱误衍倒者,予以勘正,并出校注明“据补”、“据改”、“据删”之版本或书名;属是非难定者,不改,出校列出校本字样,酌情表示倾向性意见,示明“疑是”、“疑误”、“可参”、“义长”;若属一般性虚词或义引、节引他书而无损文义者,则不予处理。②凡底本中因抄写致误的明显错字(如已写作巳,沉写作沈、戍写作戌等)予以迳改;俗字、异体字以通用字前后律齐,不出校。③凡正文标题与目录文字有异者,若正文标题不误,则迳改目录,不出校,若显系正文标题有误,则据目录改正文标题,并出校说明。
(2)标点与注释。标点注释过程亦按《通则》的范围要求进行,包括句读换标点,标字音,解词义,释通假,详出处,明句意,辨歧义等方面,注重文理与医理之统一,力求解释疑难而避免求深反晦,力求阐明原旨而避免以今律古,力求训证相符而避免曲说附会,以使具有中等阅读古医籍能力的中医师所能领会,具体处理方法如下:①凡原书中的繁体字均改为规范简体字。②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重新句读,底本误读处,即予改正,并论误源。③凡古今字、通假字易于识别者,如脏腑与藏府,以脏腑律齐;太与大随文律之,例不一一出注,较生僻、易混淆而易疑惑者则予出注。④凡因音义有歧而影响对原文的理解者,必予注释。⑤注释限于冷僻字词,凡注释需引用书证者,概以训诂专书及古代经典原著为据。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加汉字直音。⑥凡释明文理尚不足以阐明原旨者,则当注释医理。
根据以上原则方法,共出校语约130条,其中底本之误约45处;注释条目63条。
3.校文的例释
根据以上原则方法,按校勘重点对校语进行分析,可分为如下几类:
(1)讹误,主要为文字抄写讹误。
例:附录《药性赋》中“黄柏”条:“泻下焦隐伏之龙火,安上出虚哕之蚘虫”。
按:“安上出”与上文“泻下焦”,文理不通,“出”应作“焦”,故据天保本、药性赋改,采用对校、他校。
(2)脱文,主要为抄脱个别文字。
例:卷一《张给事瘴疟论》:“其病人发热,或恶寒,烦躁,手足冷……或汗出恶风,与姜附汤、干姜附子、理中汤。”
按:“干姜附子”后脱“汤”字,属上下文有相同文字而抄脱,据天保本补。
(3)衍字
例:卷一《治瘴续说》:“若烦燥而有异象眩惑,夜不安寝,可略与温胆汤,大便欲利者不可服。”
按:“欲”字与此段文理不符,当为衍字,据天保本、《景岳全书》删,采用对校、他校。
(4).倒错,主要为抄写所致文字或段落次序的前后颠倒。
例:卷二方中“草果饮”,与“四时治要方云”二段互倒。
按:目录中“草果饮”在前,“四时治要方云”在后,正文中“四时治要方云”在前,据其文中内容,应为二段互倒,故据目录乙转,采用本校。
(5)异文,主要为不同传本的异文及不同著作的异文。
例:《李待制瘴疟论》:“病人阳气常浮,身多汗出,须先固本正气,然后服此等药,即瘴本悉去矣。”
按:天保本“瘴本”作“瘴疠”,“本”指“根源,根本”,从文理分析,以原文义长。
此为不同传本的异文。
(6)误读。
例:卷二方中“四兽饮”条:“愚尝谓寓广者平居无疾。亦须服降气镇坠药。乃养正丹黑锡丹。然养正丹四药皆有利性。广地阳气常泄。稍失制度。宁免误人。常服不若黑锡丹降气药。及苏子降气汤。秘传降气汤二药。均治上盛下虚。”
按:此段因句中有错讹“及”字而误读,正确应读为“愚尝谓寓广者,平居无疾,亦须服降气镇坠药,乃养正丹、黑锡丹。然养正丹四药皆有利性。广地阳气常泄,稍失制度,宁免误人,常服不若黑锡丹。降气药乃秘传降气汤、苏子降气汤,二药均治上盛下虚。”
(7)疑脱、疑衍、疑误等。
例:附录苍术条:“苍术气味甘,主治与白术同。”
按:此句中“甘”字《药性赋》中无,疑衍。
经过近二年的收集、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了《岭南卫生方》的校注工作,并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择期出版。限于篇幅,本文只简单地介绍了该书的校注概况。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405) 荣莉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