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前胡(去芦头)2两,生干地黄1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1两,芍药1两,甘草(炙,锉)1两,麦门冬(去心,焙)3两。
赤茯苓
又名:赤苓、赤茯
性味:甘;淡;平
功效:行水;利湿热。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泄泻
前胡
性味:苦辛,凉。 ①《雷公炮炙论》:"味甘微苦。" ②《别录》:"味苦,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辛。" ④《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⑤《纲目》:"味甘辛,气微平。"
功效:宣散风热,下气,消痰。治风热头痛,痰热咳喘,呕逆,胸膈满闷。 ①《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②《药性论》:"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 ④《滇南本草》:"解散伤风伤寒,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出内外之痰。" ⑤《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麦门冬
又名:虋冬、不死药、禹余粮
性味:甘;微苦;寒
功效: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主肺燥干咳;肺痈;阴虚劳嗽;津伤口渴;消渴;心烦失眠;咽喉疼痛;肠燥便秘;血热吐衄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少气,咽喉不利,唾如稠胶。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2个(擘),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次,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病论】
常用除痰方剂
◎方 名:二陈汤(除痰之剂)
总 结:溼痰
编 号:001
组 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主 治:治一切痰饮为病,欬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
加 减:1.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查、麦芽、神麴。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气痰:加香附、枳壳。
9.?痰在皮裏膜外:加白芥子。
10.四肢痰:加竹沥。
归 经:此足太阳明药也。
方 义:1.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
2.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
3.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
4.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
变化方:1.六君子汤:本方加人参、白术。治气虚有痰。
2.陈皮半夏汤:本方去茯苓、甘草。
3.桔梗半夏汤:上方加桔梗。
4.半夏茯苓汤:本方去陈皮、甘草。
5.小半夏加茯苓汤:上方加生姜。并治水气呕恶。
6.茯苓半夏汤:本方加黄芩。治热痰。
7.二陈加栀连生姜汤:本方加黄连、栀子、生姜。治膈上热痰,令人呕吐。
8.砂枳二陈汤:本方加砂仁、枳壳。行痰利气。
9.导痰汤:本方加?星、枳实。治顽痰胶固。非二陈汤所能除者,再加菖蒲,治惊悸健忘,怔忡不寐。
10.顺气导痰饮:导痰汤加木香、香附。治痰结胸满,喘欬上气。
11.本方加枳实、菔子、山查、神麴、栝蒌。治食积痰嗽发热。
12.加味二陈汤:本方加苍术、枳壳、片子姜黄。治痰攻眼肿,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
13.温中化痰丸:本方除甘草,加乾姜、姜汁糊丸。治胸膈寒痰不快。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