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骨酒

虎骨酒

【处方】:虎骨1升(炙焦碎如雀头),丹参8两,干地黄7两,地骨皮4两,干姜4两,芎?4两,猪椒根5两,白术5两,五加皮5两,枳实5两。

虎骨

性味:甘、辛,温。

功效:祛风通络,强筋健骨。用于风湿痹痛,脚膝酸软。

丹参

又名:郄蝉草,赤参;木羊乳、逐马、奔马草、山参、紫丹参、红根、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红参、精选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大红袍、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蜂糖罐、红丹参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效: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痈。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心腹疼痛;症瘕积聚;热痹肿痛;跌打损伤;热入营血;烦躁不安;心烦失眠;痈疮肿毒

干地黄

又名:生地黄、原生地、干生地

性味:味甘;苦;微寒

功效:滋阴清热;凉血补血。主热病烦渴;内热消渴;骨蒸劳热;温病发斑;血热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血少经闭

地骨皮

又名:杞根、地骨、地辅、地节、枸杞根、苟起根、枸杞根皮、山杞子根、甜齿牙根、红耳堕根、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红榴根皮、狗地芽皮

性味:味甘;性寒

功效:清虚热;泻肺火;凉血。主阴虚劳热;骨蒸盗汗;小儿疳积发热;肺热喘咳;吐血;衄血;尿血;消渴

干姜

性味:辛、热。

功效: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五加皮

又名:南五加皮、刺五加、刺五甲

性味:辛、苦,温。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枳实

性味:苦、辛、酸,温。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功能主治】:肝虚寒劳损,口苦,关节骨疼痛,筋挛缩,烦闷。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绢袋盛。以酒4斗,浸4日,初服6-7合,渐加至1升,1日2次。

【各家论述】:肝主筋,肾主骨,肝劳而至筋挛骨疼,风寒在下;口苦烦闷,风热在上也。虎骨、猪椒、芎?内搜筋骨之风;干姜、白术、五加下追关节之痛;地黄、地骨上清烦扰之热;枳实、丹参中散瘀滞之血也。

【摘录】:《千金》卷十一

【病论】

痹证宜食物品

痹证患者适宜服食的食物有。
薏苡仁
俗称六谷米。具有利湿除痹的作用,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痹食品。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明·李时珍曾介绍治疗痹症的两种方法,一是薏苡仁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可以去风湿,强筋骨,健脾胃。二是薏苡仁粉,同曲米酿酒,或袋盛煮酒饮之。可见久痹之人,宜常食薏苡仁。
蛇肉
无论有毒蛇或是无毒蛇,蛇肉无毒,皆可食用。历代医家均认为蛇为祛风湿、通经络、透筋骨之上品。《本草经疏》说:“蛇性走窜,亦善行而无处不到。”凡风湿顽痹,骨节疼痛者均宜食用。以蛇浸酒饮用,更为适宜。
黄鳝
性温,味甘,能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有治疗风寒湿痹的作用。唐代食医孟诜说:“补五脏,逐十二风邪,治风湿。”《本草经疏》也记载:“黄鳝甘温能通经脉,疗风邪。”痹证者宜常食之。
樱桃
性温,味甘,有益气、祛风湿的功效,可治四肢关节酸痛,尤以浸酒食用为宜。《滇南本草》中记载:“樱桃,治一切虚证,能大补元气,滋润皮肤;浸酒服之,治左瘫右痪,四肢不仁,风湿腰腿疼痛。”
葡萄
适宜痹证者浸酒服食,它有补气血、强筋骨的作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说它:“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可作酒。”《滇南本草》亦云:“大补气血,舒筋活络,泡酒服之。”《百草镜》也认为葡萄能“治筋骨湿痛”。
木瓜
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中医常用以治疗风湿筋骨疼,腰膝酸痛等,著名的“木瓜丸”等治疗风湿痹痛的效方,都以木瓜为主要成分。凡痹证患者,适宜将鲜果生吃,或作菜蔬,也可做成蜜饯食用。
生姜
性温,味辛,有较强的祛风散寒力,适宜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酸痛、痹证初起者食用。马文飞《食物疗法》中曾介绍: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生姜、大葱、辣椒各9克,同面条煮食,趁热吃下,以出汗为度,连服10日,每日2次。
桂皮
又叫肉桂,既是做肉类食品的佐料,又有散风寒、通血脉的作用,风寒湿痹者宜食之,民间多有运用。《本经》说它“利关节”,《别录》中称它“坚骨节,通血脉”。《日华子本草》认为肉桂“治风痹骨节挛缩”。《本草纲目》记载“治寒痹”。由此可见,凡风痹、寒痹、湿痹之人,食用桂皮,均有益处。民间常用肉桂3克,配合生姜9克,煎水服,以治风湿痛。
葱白
性温,味辛,有散寒气、通血脉的功效。《别录》云:“治伤寒骨肉痛。”唐·孟诜说它“通关节”。《用药心法》中载:“通阳气,发散风邪”。明·李时珍称它“除风湿,身痛麻痹”。所以,葱白不仅是极为常用的调料,也对风湿痹证有治疗作用。
乌饭树叶
即南烛叶,中国江惟一带,每于寒食节采树叶煮成乌饭食用,故名“乌饭树”。其果实味甜可食,其叶有强筋骨作用。叶橘泉《食物中药与便方》中曾介绍:“血虚风痹,腰脚无力:春季采新叶,嫩枝,切细,加水熬浓汁去渣,加糖收膏,瓷瓶收贮,每次用温水送服1匙,1日2次。”
曲酒
有通血脉、祛风寒、行药势、止痹痛、增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所以,很多治疗风湿筋骨痛的药方,常用
白酒浸泡后饮服。风寒湿痹之人,宜少量常饮。正如《养生要集》中所说:“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宜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
度。”
蜂王浆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1960年第10期《医学科学参考资料》中介绍:治疗慢性期风湿样关节炎,每日服用蜂王浆400毫升,连服3~6个月。初步观察28人,结果显著进步(指全身情况改善,关节疼痛显著减轻)者7人,进步者3人,稳定者10人,无效者8人,一般在服用后第3~4周开始生效。
大豆卷
即大豆经发芽后晒干而成,有祛风湿,治痹证的作用。《本经》云:“主湿痹,筋挛,膝痛。”《长沙药解》认为:“大豆黄卷通腠理而逐湿痹,治筋挛膝痛之疾。”《本经疏证》中还说:“夫湿痹而筋挛膝痛,湿闭于下者宜升,湿不闭则筋自舒,筋既舒则膝不痛。既治筋挛,又欲其湿升者,舍大豆黄卷别无他矣。”治湿痹,《普济方》中有一法:大豆卷炒约600克,酥25克,为末,食前温水服1匙,1日2次。《日本动植物民间药》还记述:用黄豆1味煎水服,可治筋骨拘挛,膝痛湿痹。
羊骨
性温,味甘,能补肾、强筋骨。痹痛日久,多损及肝肾。《本草纲目》中记载:“治筋骨挛痛:羊胫骨,酒浸服之。”这有类似于古方虎骨酒之用。《食物中药与便方》还介绍:“腰椎痛、筋骨痛:羊胫骨炙至焦黄色,研极细末,每次食后以温黄酒送服3~6克,1日2次。”所谓“腰椎痛、筋骨痛”,均属痹证范畴,可见痹痛之人宜食之。
鳗鲡
俗称白鳝。既有补虚损作用,又有祛风湿功效。唐代食医孟诜曾指出:“腰肾间风湿痹常如水洗者,可取五味、米煮,空腹食之,甚补益。”《本草汇言》亦载:“鳗鲡鱼,风湿脚气痹痛人常食之,渐渐获效。”
乌鱼
又称黑鱼、蠡鱼,有健脾利水作用。《随息居饮食谱》还说它:“行水,化湿,祛风”。《本草经疏》也认为“蠡鱼主湿痹”。对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尤其是属中医的“湿痹”之人,食之甚宜。
鲈鱼
又称花鲈。性平,味甘,能补脾胃、益肝肾。《嘉祜本草》还说它“益筋骨”,因为肾主骨、肝主筋,既能补益肝肾,就有强壮筋骨作用。崔禹锡《食经》中即云:“鲈鱼肉主风痹。”《中药大辞典》中也说它“主水气,风痹。”所以肝肾不足,体弱痹痛者,常食颇宜。
猫肉
性温,味甘酸,有疏风通络的作用。《四川中药志》中即有“治风湿痹痛”的记载。同时,猫肉又能补虚益气,因此,凡痹痛日久,体质虚弱者,食之甚宜。
桑椹
有补益肝肾之功。《本草拾遗》认为它能“利五脏关节,通血气。”《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认为:“桑椹利关节,健步履,祛风湿。”所以,对于中老年人关节酸痛,或体虚痹痛者,食之最宜。这是本着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道理,桑椹能养血,故能祛风,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者宜食之。民间常用鲜黑桑椹500克,白酒1000毫升,将桑椹浸入酒中1周,滤渣,每日早晚各服15毫升。
栗子
性温,味甘,有补肾、强筋、活血、散瘀的作用。对痹痛日久,肾气亦虚者,尤为适宜。因为肾主骨,久痹及肾。《食性本草》中认为栗子“理筋骨风痛”。因此,久痹骨痹者食之尤宜。
花椒
性温,味辛,有散寒除湿的作用。如《本经》中说它“主风邪气,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名医别录》也认为“花椒开腠理,通血脉,调关节”。由此可见,患有风寒湿痹者,食之颇宜。
此外,风寒湿痹者也宜食用胡椒、紫苏、辣椒、羊肉、狗肉等辛温性暖的食品。个别热痹之人,宜吃丝瓜、冬瓜、瓠子、苦瓜、绿豆、绿豆芽、赤小豆、豆腐、金银花、芦根、生地黄等清热除痹之物。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26)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