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离既济丸

坎离既济丸

【处方】:人参4两,生地4两,熟地4两,天冬4两,麦冬4两,萸肉4两,白芍4两,知母3两,川柏3两,肉桂3两,苁蓉3两,枸杞子3两,五味子3两,山药3两,茯苓3两,茯神3两,丹皮3两,泽泻3两,枣仁3两,远志3两,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天冬

又名:天门冬、明天冬、天冬草、倪铃、丝冬、赶条蛇、多仔婆

性味:甘、苦,寒。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黏,咽干口渴,肠燥便秘。

麦冬

又名:麦门冬、沿阶草

性味:甘,微苦,微寒。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

白芍

又名:白芍药、金芍药。

性味:苦;酸;微寒

功效: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知母

又名:蚳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芪母、提母、(艹是)母、女雷、女理、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苦心、儿草、水须、昌支、蒜瓣子草、兔子油草、山韭菜、羊胡子根、穿地龙、虾草、马马草、淮知母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主温热病;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

肉桂

又名:菌桂、牡桂、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

性味:辛;甘;热

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枸杞子

又名:苟起子、枸杞红实、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红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红耳坠、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

性味:味甘;‘性平

功效:养肝;滋肾;润肺。主肝肾亏虚;头晕目眩;目视一清;腰膝酸软;阳痿贵精;虚劳咳嗽;消渴引饮

五味子

又名:北五味子、辽五味子

性味:酸、甘,温。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山药

又名:薯蓣、土薯、山薯蓣、怀山药、淮山、白山药

性味:甘,平。

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茯苓

又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茯神

又名:伏神

性味:甘;淡;性平

功效:宁心;安神;利水。主惊悸;健忘;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

泽泻

又名:水泽、如意花、车苦菜、天鹅蛋、天秃、一枝花

性味:甘,寒。

功效:利小便,清湿热。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

远志

又名:葽绕、蕀蒬、棘菀、细草、小鸡腿、小鸡眼、小草根。

性味:辛;苦;性微温

功效:宁心安神;祛痰开窍;解毒消肿。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惊痫;咳嗽痰多;痈疽发背;乳房肿痛

【制法】: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常服养精神,和血脉,宁神益肾。主五劳七伤,心肾不交,虚火上炎,口燥舌干,骨蒸发热,五心烦躁,虚痰咳嗽,自汗盗汗,夜梦遗精,五淋白浊。

【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摘录】:《饲鹤亭集方》

【病论】

中医药事物命名

中药的种类数以千计,若加上纷繁的异名别称,药名则有数万之众。为了便于辨识和运用,古人往往从其形态、色泽、气味、特性、功用、产地以及文化影响等角度予以命名。
(1) 形、色、气味命名
据形而命名者,如牛膝,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又如贯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此草茎叶如凤尾,其根一本,而众贯之,故草名凤尾,根名贯众。”据色而命名者,如漏卢,《本草纲目》云:“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卢之称。”据形、色而命名者,如狗脊,唐代《新修本草》云:“根长多歧,状如狗脊。”因其根皮上有一层金黄色柔毛,故又称金毛狗脊。
据气而命名者,如木香原名蜜香,《本草纲目》云:“因其香气如蜜也。”而臭梧桐、鱼腥草则因其特殊之气而得名。据味而命名者,有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参、酸味的酸枣仁、辛味的细辛等。又有五味子,《新修本草》云:“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据气、味而命名者,如豨莶,《本草纲目》云:“楚人呼猪为豨,呼草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
草药“金牛胆”,色金黄,形似牛胆,味甚苦,这是兼以形、色、味三者命名。
(2) 特性功用命名
按特性命名者,如凤仙花子,又名急性子,因其结荚成熟后,稍加触碰,即果荚迸裂,褐色细子蹦出,状似急不可耐,故而得名。又如羊踯躅,是有毒的麻醉止痛药,《本草经集注》[b]释[/b]其名云:“羊误食其叶,踯躅而死。”
按功用命名者,如骨碎补,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云:“骨碎补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矣。”他如寻骨风祛风邪、伸筋草舒筋络、益母草疗妇疾、决明子可明目、合欢安神志、防风御风寒,皆以功用得名。
按特性、功用命名者,莫如王不留行。此药通经下乳之力特强,李时珍[b]释[/b]曰:“性走而不住,虽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但王不留行还有敛、守之性,《本草经》言其有“止心烦、鼻衄”之功,《名医别录》称其有“主金创、止血”之效。可见其兼有活血、止血的双向性功能。故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云:“命名之义亦奇,吾身有王,所以主吾身之气血及主气血之留行者。气血之留,王不留,则留者行矣;气血之行,王不行,则行者留矣。顾血出不止与难产无乳者,两可用此,其义自见。”如此,药名涵义当为“王不留”、“王不行”,分别针对经闭、乳少、难产与鼻衄、金创出血,则药之双向“主治功力,其可迎刃而解”。此说较为确切地诠[b]释[/b]了寓于药名中的特性及双向治疗作用,反映了古人对药物认识的进步。
(3) 依方域产地命名
此类命名法又可分为两种:其一是在药名前标识产地、生长环境等字样。如高良姜,陶弘景云:“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李时珍进一步考证:“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凉县。……则高良当作高凉也。”再如代赭石,《名医别录》曰:“出代郡者,名代赭。”李时珍云:“赭,赤石也。代,即雁门也。”他如巴豆生巴郡川谷,党参出山西上党,象贝产浙江象山,及常用药物川芎、杭菊、广木香、淮山药等,都具有产地的标记。又例如水苏、水蛭、水浮萍均生于水,海藻、海马、海螵蛸皆产自海,石韦、石斛、石菖蒲生长于石,地栗、地榆、地肤子产出于地。这些药物都具有生长环境的标记。其二是不少传入中国的外域药物,往往冠以外域的标记。从其“胡”、“海”、“番”、“洋”等特别标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外域药物传入的时代及方域。冠以“胡”字的药物,多为两汉、西晋时由西北丝绸之路传入,如胡豆、胡麻(即今之芝麻)、胡瓜(即今之黄瓜)、胡荽、胡芦巴等。冠以“海”字(除指明产于海洋外)的药物,多为南北朝后由海路引进,如海棠、海枣、海风藤、海桐皮等。冠以“番”字的药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外国来华贸易的商船)自南域引入,如番茄、番薯、番椒、番木鳖、番泻叶等;有时冠以“舶”字,如舶硫磺、舶乳香等。冠以“洋”字的药物,多为清代从海外引入,如洋参、洋姜、洋葱、洋芋等。更有一些药物直接冠以国名,如石榴,是“安石榴”的省称。晋•张华《博物志》云:“张骞使西域,得安石国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是古波斯的属国,又作“安息”。常用的芳香开窍药安息香,亦从彼国传来。再如活血良药红花,原名番红花,番同“蕃”,音“播”。《本草纲目》卷十五“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西番即吐蕃,是公元7~9世纪成立于青藏高原的藏族政权。其崩溃后,宋、元、明初史籍仍称青藏高原的部落为吐蕃或西番。他如“波斯白石蜜”、“倭硫磺”、“高丽参”、“花旗参”等,皆标有外来的印记。
(4) 取故事传说命名
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与医药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这些故事传说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经文人学者加工后以书面形式载录于史书、笔记、稗传,医药学家又将其采入医药著作,使之成为公认的药名来源。
如活血通经药刘寄奴,相传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早年微贱之时于山中砍伐荻草,遇一大蛇而射之,蛇遁去。明日往寻之,闻榛树林中有杵臼声,见青衣童子数人正在捣草药,且云其主被刘寄奴射伤,捣药为之敷伤。刘上前叱散之,收取草药而返。后遇金疮敷之即愈。后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事见《南史•宋武帝本纪》,《本草纲目》卷十五“刘寄奴草”亦收录之。
借用卦象命名者,如清•沈金鳌之坎离既济丸(《沈氏尊生书》方),坎、离皆为八卦卦象,坎象水喻肾,离象火喻心。“既济”为六十四复卦之一,卦形为坎上离下 —— 。《周易•既卦》:“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预防之。”本方滋肾水降心火,使心肾之水火上下交通互济,故名。
其他还有以道家名称命名者,如《伤寒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等。青龙、白虎本为古代神话中的东方、西方之神,后为道教所信奉,同朱雀(即朱鸟)、玄武合称四方四神。《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又有出自阴阳理论者,如《景岳全书》的左归丸、右归丸等。
(5) 以成语、典故命名
制方者为追求含蓄典雅,往往以成语、典故或传说名方。
以成语名方者,如建瓴汤取自成语“高屋建瓴”。建通“瀽”,义为倾水;瓴为盛水之瓦瓶。此方专为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症而设,以“建瓴”命名,喻其导血下行之效,如从高屋倾倒瓶水,其势不可阻挡。创制者张锡纯自言:“附后能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脑充血之证自愈。”(《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又如抽薪饮(《景岳全书》方),源于成语“釜底抽薪”,喻其通便泻火之功。
以典故命名者,如张从正名方禹功散,以大禹疏导洪水之典,喻方具逐水通便之功。另一逐水方疏凿饮子(《济生方》方)亦取义于此。
以传说命名者,如《和剂局方》之青蛾丸,功能补肝肾,壮筋骨,主治肾虚腰疼。此方得名于传说:唐代广州太尉张寿明,得本方于南番,服后须发由白转黑,精力充沛,遂作诗以赞此方之神妙:“三年时节向边隅,人见方知药力殊。夺得春光来在手,青蛾休笑白髭须。”青蛾原指古代女子以青黛画的峨眉,后指代青年女子。用以名方,意欲此方服后能恢复青春,堪与青年女子相匹配。《济生方》之观音应梦散,功能益气生津,温补肺肾,主治肾不纳气之虚喘证。此方亦得名于故事。清•王晋三引《日华子本草》:“溧阳洪辑幼子痰喘将危,凡五昼夜不乳食,梦观音授以此方,煎汤一蚬壳,灌之,喘即定。”(《绛雪园古方选注•内科》)
5.3 腧穴命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腧穴的定位定名,是古代医家观察宇宙万物,结合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以及针刺效果,逐步归纳总结而成的。穴名往往寓有特定的涵义,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腧穴的部位、作用、主病的认识。诚如孙思邈所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千金翼方》卷二十八第九)
(1) 天文地理命名
以天文命名者,如天枢穴在挟脐两旁各二寸凹陷处。《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中,人气主之。”明•马莳注:“气交者,天地二气之交接,以人之身半天枢为界。”此穴居人身上下之中线,名天枢者,意为天地二气升降出入的枢纽。紫宫原为中垣紫微垣的异名,位于三垣之中,为天帝所居。此穴在胸骨中线上平第二肋间隙处,正当心位。心者,君主之官。以紫宫名之,意为君主(心)之居。中极,《云笈七签》:“中极一名为天中,上极星也。是居天之中,最高,尊,为众星之主也,”此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脐下四寸,居人体上下左右之中央,又名“天原”,义为人体生气之原,与中极星名义相应,故以名之。其他取义于天文星象的穴名,还有上星、璇玑、华盖、日月等。
以地理命名者,如昆仑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凹陷处,因其穴上有踝骨,旁有跟骨,下有软骨,高起如山,故依其状以名山昆仑名之。承山穴在小腿肚腓肠肌两侧肌腹交界处下端,腓肠肌的丰肉犹如山丘,穴在其下,有承上之意,故得承山之名。合谷穴在大指、次指之歧骨间凹陷处,两骨相合势如山谷,因有其名。在穴名中,很大一部分取义于地形地貌的山、谷、陵、丘、墟、泉、池、泽、海、溪、沟、渠等,除上述之承山、合谷外,他如大陵、商丘、丘墟、极泉、曲池、少泽、小海、太溪、支沟、经渠等皆是。
(2) 穴方法命名
取穴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因而穴名中常有取穴方法的提示。如侠白穴在上臂前肘窝横纹上五寸处,为手太阴肺经之腧穴。侠通“夹”,白为肺色。垂臂时左右两穴正夹肺脏,故《黄帝内经明堂》云:“白,肺色也。此穴在臂,候肺两箱,故名夹(侠)白。”仆参穴在足跟外侧跟骨下凹陷处,属足太阳膀胱经。古时仆人参见主人,屈膝下跪时足跟显露,而手指垂处正当其穴,故名仆参。扶突,《礼记•投壶》郑玄注:“铺四指曰扶。”扶又作“夫”,即四横指的宽度,古人用于测度,称为“一夫法”。《千金要方》卷七第一云:“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一扶相当于同身寸之三寸。此穴位于结喉突起之旁三寸,故名扶突。譩譆穴在肩髆内廉侠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素问•骨空论》:“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王冰注:“令病人呼譩譆之声,则指下动矣。”以发譩譆之声必然应手而名其穴为譩譆。
此外,一些穴名取义于古代解剖学名词术语,如大椎、缺盆、横骨、腕骨等。带“髎”字的一些穴名,亦源于古代解剖名词,。“髎”意为骨隙处。如瞳子髎、颧髎、肩髎、肘髎等皆是。
(3) 功能疗效命名
有的穴名直接明示功效,如迎香穴在鼻孔旁五分,属手阳明大肠经,与肺互为表里,肺窍为鼻,此穴主治鼻窒不闻香臭,能使鼻窍宣通,迎香而入,故名。水分穴在脐上一寸,能分利腹部水分之请浊,主治水病,故名。他如承泣、听会、睛明、哑门等穴名亦属此类。
些穴名以曲折、婉转的方式透露功效的信息,如志室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陷骨中,有壮肾添髓之效,而肾为藏志之室,故名志室。阴市,“市”音fú,为“韨”的本字,是古代祭服的蔽膝,用熟牛皮制成,功用类似今之护膝。阴市穴在大多数情况下腿前髌底外侧端上三寸处,可逐阴散寒,护御脚膝,功同蔽膝,故名阴市(逐阴之市)。风市穴在阴市外侧旁开三寸处,为祛风要穴,主治风痹如两膝挛痛、胫麻腰重诸症,其御风护膝之功同“市”,故名风市(御风之市)。他如神堂穴主心疾(心脏神)、魂门穴主肝疾(肝藏魂)、意舍穴主脾疾(脾藏意)、魄户穴主肺疾(肺藏魄)等等,皆以功效名穴。
(4) 取五行、卦象命名
取五行命名者,如少商为手太阴肺经之井穴。肺在五行属金,在五音与商相配。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据五音的强弱以“太”、“少”来标志五音的阴阳。肺经属太阴,为阴金,故曰少商。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始穴。大肠经与肺为表里,肺音商,又因其属手阳明,属五音之阳,故称商阳。金门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上一寸是申脉穴。申为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金,足太阳膀胱经气血于申时注此门户,故名金门。
取卦象命名者,如劳宫穴在手掌中央第二、三掌骨之间。《针灸大成》卷十绘有“阳掌图”,掌面四周布列八卦,劳宫位居卦之中央。手掌勤于把握,为劳动之器官,故名劳宫。厉兑为足阳明胃经之井金穴。兑为八卦之一,五行属金,故以兑名。厉通“离”,亦为八卦名。《周易》谓“离下兑上”为革卦,“革”有“急”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五言此穴可“治尸厥口噤气绝”之危急重症,故取离下兑上之革卦名穴。
(5) 用类比形喻命名
腧穴所处部位往往有一些特殊的形态或特征,故古代医家又以丰富的想象力,采用类比形喻之法命名穴位。如口禾髎在鼻孔下屑水沟旁各五分,正当唇上。名口禾者,“言其间髭出如禾”(清•程扶生《医经理解•穴名解》),又近口处,故名口禾髎。髎同“窌”,义为空穴。攒竹穴在眉头凹陷处。攒,聚也。喻此处眉毛聚集,宛如竹丛之茂。伏兔穴在膝上六寸股直肌中,其上大腿肌肉隆起,状若一兔伏卧,因得伏兔之名。犊鼻穴在胫骨外侧凹陷处。犊为牛子。因其部位形似小牛之鼻,故有犊鼻之称。
5.4 医书命名
流传至今的中医古籍数量可观,书名令人目不暇接。其中绝大部分书名皆有义可循。
(1) 姓氏、字号、谥号、爵号命名
作者的姓氏名书者,如《禇氏遗书》的作者是南北朝南齐医家禇澄。《裴子言医》的作者为明末医家裴一中。《沈氏尊生书》是清代乾隆年间无锡名医沈金鳌的个人医学丛书。《柳选四家医案》是清末医家柳宝诒所编的四位医家医案合集。《苏沈良方》是宋代沈括《良方》与苏轼论医杂说的合编。
以作者的字号名书者,如《洁古家珍》、《洁古珍珠囊》是金代名医张元素所著,洁古乃其字。《士材三书》系明代医家李中梓所撰,李氏字士材。又如明•龚廷贤著《云林神彀》,因龚自号云林山人。明•李时珍撰《濒湖脉决》,缘李氏晚年号濒湖山人。他如明•程玠《松崖医经》、清•徐大椿《洄溪医案》,松崖、洄溪分别是程、徐二氏之号。
以作者的谥号、爵号名书者,如《窦文贞公六十六穴流注秘诀》的作者乃金元间针灸学家窦默,字子声,元世祖时官至昭文馆大学士,卒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贞。《新修本草》又名《英公本草》。此书先由太尉长孙无忌受命统领苏敬等二十余人编写,后因长孙氏触犯武则天,被黜赐死,改由司空英国公李勣领衔编撰,故有《英公本草》之名。
(2) 官职、地望、书室命名
以作者官职名书者,如《羊中散药方》的作者为南朝刘宋时羊欣之,晚年任中散大夫。《窦太师标幽赋》的作者为元代追封太师的窦默。
以作者地望名书者,如《隋书•经籍志》载录《河南药方》及《荆州要方》。前书作者是晋代阮炳,曾任河南尹;后书作者乃晋代殷仲堪,曾任荆州刺史。二书皆以作者任官地得名。以作者贯里名书者,如清初浙江名医高鼓峰,著有《四明医案》、《四明心法》,因高氏为四明(今宁波)人,故以名书。清代外科名医陈莘田,曾撰《枫江疡案》、《枫江合药方》,因陈氏乃枫江(苏州之别称)人,故以名书。以作者行医所在地名书者,如宋代张锐著《鸡峰普济方》。鸡峰为陕西宝鸡陈仓山之别名,而张氏虽为河南人,但长期在陕西宝鸡一带行医,故以名书。又有以前人地望名书者,相传东汉名医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故后世出现一大批以“长沙”命名的医著,如清代医家陈修园《长沙歌括》、黄元御《长沙药解》、费密《长沙发挥》、邓徳敏《长沙串注方》等等,皆属阐[b]释[/b]《伤寒》、《金匮》的著作。
明清两代多有以书斋、堂室名书者,如明•缪希雍《先醒斋广笔记》,明•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清•尤怡《静香楼医案》,清•张志聪《侣山堂条辨》。“先醒斋”、“西溪书屋”、“静香楼”分别是缪、王、尤三氏的书房名,“侣山堂”则是张氏聚徒讲习之所。次风一直沿续至近代,如近人周小农《惜分阴轩医案》、张上雷《体仁堂医学丛书》等皆是。
(3) 以编撰刊行时的年号命名
以编撰时的年号命名者,如《开元广济方》为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主持撰成。《太平圣惠方》是北宋翰林医官王怀隐等人奉诏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开始编撰的一部大型官修方书。
以刊行时的年号命名者,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编成刊行于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故又称《大观方》。北宋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问世之后,曾经数次校订重刊。第一次于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重刊,故称《大观本草》;第二次重订刊行在九年之后,即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7年),世称《政和本草》;至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第三次重印刊行,世称《绍兴本草》。这是《证类本草》三个不同年代的刊本,故以分别名书。
(4) 化裁于成语典故而命名
此类书名,含蓄而典雅地传递着作品的主旨或作者的用意,但往往也因此而隐晦艰涩,使人难以领悟。
如清•柯琴名著《伤寒来苏集》,其中“来苏”语出《尚书•仲虺之诰》:“徯予后,后来其苏。”(后,系上古帝王之通称,此指商汤)“苏”的异体作“甦”,有再生之义,意为商汤一来,百姓就能摆脱夏桀的残暴统治而重获新生。柯氏摭“来苏”二字名书,寓有伤寒患者期盼此书解除疾苦、恢复健康 之意。清代函斋居士的产科专著《达生编》,“达生”语出《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达是“ ”的借字。“ ”的本义为初生的羊羔。母羊产子极为顺畅快疾,因以“达生”名编。又如明代医家黄承昊一生多病,自称“予平生凡方书所载之症,十患四五;本草所载之药,十尝四五”,于六十岁时将医学阅历整理成篇,名《折肱漫录》。“折肱”语出《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黄氏引之以喻经历久而成良医。以后清•邵炳扬《三折肱医案》、清•吴士瑛《折肱心悟痢疾明辨》,其命书用意皆仿此。
他如清•张启倬《杏林碎锦》,明•王章祖《橘井元珠》,清•赵濂《青囊秘效方》,明•张洁《仁术便览》,明•冯时可《上池杂说》,清•全子久《和缓医风》等等,无不化用医学典故而命名医书。
(5) 来源于儒、[b]释[/b]、道家而命名
儒、[b]释[/b]、道三家历来与中医药学有密切的关系,三家的思想、学说、术语大量地渗透到中医古籍中,书籍的命名往往因此而带有其印记。
来源于儒家的书名,如金•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儒门即儒学之门,亦即古代致使阶层。儒家提倡忠君孝亲的道德观,而以医药侍奉双亲,正是这种道德观的直接体现,《四库全书提要》云:“其云《儒门事亲》者,以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又如明•沈绶《山林相业》,即取古代儒者“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义,意为以在野之身从事于功同相业的医学。
来源于[b]释[/b]家的书名,如南朝梁•陶弘景的《肘后百一方》,“百一”二字义含双关,既实指书中载有一百零一类药方,又暗寓佛经涵义。陶氏自序曰:“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佛教认为,人与世间万物皆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构成,若有一大不和,便会产生一百零一种疾病。再如明代李药师的眼科专著《金鎞秘论》。“金鎞”是古代眼科用以刮弋点药的器械,相传从[b]释[/b]教发源地古印度传入。坲典《涅槃经》中谈到:盲人就医要求复明,良医便用金鎞决其眼目。作者即以金鎞提示该书为眼科专著。
来源于道家的书名,如托名孙思邈的《银海精微》、清代顾锡的《银海指南》二书中“银海”一词,实为道家术语。明•方回《瀛奎律髓》引北宋王安石之说,谓道家以肩为玉楼,目为银海。宋•苏轼《雪后书北台壁》诗有“冻合玉楼寒起栗,光摇银海眩生花”之句,亦借用其义。作者以之名书,提示其为眼科要籍。再如明•倪维徳所著《原机启微》,亦为眼科专著。其名取自道家《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之语,意谓眼目的功能是为思维提供客观材料的关键。作者因此把“机”作为“目”的代称,并以之名书。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8)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