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姜汤

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1两(锉碎,炒),官桂1两(去皮),当归(去芦头)1两(锉,炒),干姜1块(炮),人参1两(去芦),吴茱萸7钱半(炒),白茯苓1两,附子半两(炮)。

高良姜

又名:高凉姜、良姜、蛮姜、小良姜、海良姜

性味:味辛;性热

功效: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脘腹冷痛;呕吐;噫气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吴茱萸

又名:食茱萸吴萸、茶辣、漆辣子、优辣子、曲药子、气辣子。

性味:辛;苦;热;小毒

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

附子

性味:辛;甘;性热;有毒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阴寒积冷,心腹大痛,呕逆恶心,手足厥冷,心胸不快,腰背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摘录】:《全生指迷方》卷二

【病论】

中医传统服药方式与内涵的文献学研究

关键词:传统服药方式 文献研究
中医传统服药方式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给药时间、间隔、剂量、剂量变化、疗程、服药温度等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给药的深刻内涵,也体现了给药需因人、因病、因时、因药而异的中医辨证思维特点。同时,它又是中医整体观念在治疗学上的体现,它与辨证、识病、立法、处方、遣药等熔为一体,成为提高临床疗效不可忽视与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药时间
1.服药时间:有清晨、临卧、夜间、食前、饭后、不拘时、临病前等。
1.1清晨服:取其晨起腹空,药后效速力专。如《伤寒论》十枣汤,治“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煮汁去滓,平旦服,取其专攻水饮。
1.2夜间服:多为病重,或夜间病情不减及夜间腹空利于药物吸收者。如《张氏医通 》人中黄散,治疙瘩瘟,日三夜二服,即为病重而设;《医学入门》麝香丸,治“痛风走注,痒如虫啮”,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卧令膈空,温酒下;《医门法律》贝母瓜蒌散,治肥人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等,水煎至八分,至夜服等,是为增加药物吸收,提高疗效而定。
1.3临卧服:此刻服药,一则腹空,效速而强;二则缓解夜间病情。如《医学正传》宣明鸡屎醴饮,治臌胀,旦食则不能暮食,痞满壅塞难当。煎汤调下,食远临卧服。《医门法律》麦煎散,治“肝肺脾胃火盛,灼干营血”,水煎食后临卧服。
1.4食前、饭后服:主要根据病位而定。如《医学入门》谓:“凡服药病在上者,食后徐徐服;病在中者,食远服;病在下者,宜空心顿服之”。《医学正传》所载局方复元通气散,药用行气活血之品,治跌扑损伤,或负重闪挫,致气滞于血分而作痛,视病位在上则食后服,病位在下则食前服。《景岳全书》当归丸,治便坚三、五日不通者,食前清水米饮下。取其胃中无所阻隔,药能直达肠腑,润肠通便。《张氏医通》四味鹿茸丸,治肝肾督脉皆虚,药用鹿茸、五味子、当归身、熟地黄等四味,制丸,空腹温酒送下,使中焦无阻,直达下焦,温益肾阳。此外,空腹服药,尚有利于药物吸收及一些特殊治疗。如《丹溪心法》莲心散,治虚劳或大病后,心虚脾弱,盗汗遗精,空心温服。《外台秘要》雷丸鹤虱散方,治虫积心痛,蜜水各半煮汁,空腹服用。
1.5不拘时服:多为慢性久病、危重病及发作性疾病而设。如《景岳全书》所载济生玉壶散,治瘿瘤,因病势缓慢,非旦夕可以全功,故每日不拘时含化四、五丸,长期缓图,以渐消缓散。《万病回春》夺命独参汤,治伤寒汗后,终日昏闷,不省人事,发热发躁,似有狂言,一切危重之症,水煎,不拘时服,以随时挽生命之垂危。《丹溪心法》二妙散,“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趁痛服之”,即在疼痛时服用,以缓病者苦痛。
1.6病临发前服:即预防服药。《丹溪心法》截疟方,在疟疾“当发前一日一服,临发日早一服”。《万病回春》愈风汤,“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肌肉微掣,三年内有中风之疾,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一料,此治未病之先也”。
2间隔时间:综览古代医家服药间隔时间,有间三日、间二日、间日服药及顿服、日两服,多者日进十服等不同。这主要根据疾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而定,并与病人体质及复方药物的组成有关。病程长而病势缓者,服药间隔时间相对较长;病程短而病势急者,服药间隔时间相对较短,如《张氏医通》所载千金竹沥饮子,“治风痱,身无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者”,煮汁分三服取汗,间二、三日更服一剂。再如《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汤,治寒饮搏结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哕非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煮汁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医门法律》黄连膏,能生津液、除干燥、长肌肉,以治疗“口舌干、小便数,舌上赤”,可“每服二十丸,少呷汤下,日进十服”等。祛邪克伐之剂,用于邪盛而体质不甚强者,服药间隔宜长,以免过剂伤正;如《金匮要略》大乌头煎,治寒疝绕脐痛,即明训“不可一日再服”。用于邪盛体壮者,服药间隔宜短,速祛其邪;如《金匮要略》皂荚丸,治痰浊壅肺之“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日三夜一服。补益之剂,用于虚证、脾胃尚健而实邪不显者,服药间隔时间可稍短,以速复其虚。但用于病势急迫者,如伤寒方中治疗阳气虚衰的干姜附子汤、心阳受损的桂枝甘草汤、痰食停积在胸脘的瓜蒂散;《金匮要略》方中治疗热盛吐衄的泻心汤、治疗妇人水与血并结于胞室的大黄甘遂汤等,均是采取顿服法,意在先折病势,缓解病情,再图它治。此外,性别不同,对药物的反应有异,有时服药间隔也有区别,如《万病回春》荣花散,治左瘫右痪,“一服五钱,男子至重者,二服出汗;女人至重,止用一服,神效。”
给药剂量
1.剂量之大小:常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
1.1年龄:由于年龄不同,人的身高体重与体质强弱各异,故给药剂量有别。《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治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诸病,煮汁顿服,老小再服;《万病回春》三白丸,治诸般吼气,大人服十丸,小人服三、五丸。
1.2患者胖瘦与体重:《医学入门》单泻心汤,“治心实热,癫狂谵语,二腑涩黄者”,“用黄连为末,水调二、三分,量病人大小与之,或煎服”;《景岳全书》升麻汤,治疹毒,煮汁服,“量人大小加减”。
1.3体质强弱:攻邪之味,恐伤正气,故应视体质强弱而剂量有别。《金匮要略》小青龙加石膏汤,治寒饮挟热之肺胀。“以水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万病回春》三消丸,药用甘遂、木香、巴豆去壳各一钱,制丸,以治水饮肿胀。“量人虚实用之,实者每服二分,虚者每服分半”。
1.4疾病轻重:病邪不甚则病轻;邪气猖獗则病重,前者用药量宜轻,后者用药量宜稍重。《医学正传》木香见蚬丸,“治伤生冷硬物,心腹满闷疼痛,……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量所伤多少服之”;《医门法律》钱氏白朮散,治虚热而渴,“每服三钱,水煎温服。如饮水多,多与服之”。
1.5病位:《医学入门》溃脓散,药用白芷、穿山甲、僵蚕、当归,以治疗痈疡,“如疮在头上者,服四钱四分;心脐中者,服三钱七分;腿足下者,服三钱半;肚腹内阴者,服四钱半。”在补益剂的用量上:“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外台秘要》桂枝汤,疗天行虫病。“若毒悉在腹内,尽服之;在下部者,三分药中用一分。”
1.6病程:病程短则疾病相对较轻,病程长则疾病相对较重,故用药剂量有别,《张氏医通》乌头丸,药用附子、乌头、赤石脂、蜀椒、干姜、桂心等,治风冷邪气,入乘心络,或腑脏暴感寒气,卒然心痛等症,每服三丸,“若久心痛,每日三丸,加至十丸。”
1.7药性:药力有强弱,药效有峻缓,故服药方式与剂量亦应有别。《医学衷中参西录》曾用生石膏、生怀山药等煎汁治温病兼衄血便血。“为防其呕吐,一次只饮一大口,限定四小时将药服完”。
2.量之变化: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在变化,患者体质在变化,药效在变化,故剂量亦在不断变化着。如《张氏医通》千金竹沥饮子,治风痱,身无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者,煮汁,“分三服取汗,间二三日更服一剂,三服后随病进退增减”。《外台秘要》猪肚丸,疗消渴,“饮汁下三十丸,日再服,渐加至四五十丸,渴即服之”。《金匮要略》括蒌瞿麦丸,疗上燥下寒,小溲不利。“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医学入门》槐胆丹,治痔疮。“每空心白汤下,一日服一粒,二日二粒,渐加至十五粒止,以后一日减一粒,周而复始”。
疗程变化
主要视病而定,但与体质强弱、药性峻缓等亦有关系。如《金匮要略》桃花汤,治下痢便脓血,煮汁去渣服用,“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张氏医通》千金高良姜汤,治心腹绞痛如刺,两胁胀满。药用高良姜、桂心、生姜、厚朴、当归等,水煎温服,“若一服痛止,不须更作”。《丹溪心法》五积丸,“治小儿诸般疳积,小儿二岁十丸,五更姜汤下,至天明大便泄为度,温粥补之,未利,再服三五丸”。《丹溪心法》如神救苦散,“治瘫痪、风湿痹、走注、疼痛不止,此劫剂也,痛止则已”。
服药温度的择定
1.反佐服用:即寒病凉服,热病温服,是为防止格拒而设。《张氏医通》乌头丸,药用附子、乌头、赤石脂、蜀椒、干姜、桂心等,治风冷邪气,入乘心络,或腑脏暴感寒气,卒然心痛等症,“每服三丸,冷酒下。”《医门法律》败毒散,治壮热下痢,及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如酒浊,“煎服,热多则温服。”《伤寒论》白头翁汤,治热痢下重。煮汁去渣,温服一升。《伤寒论》白虎汤,治伤寒热厥在里,脉滑而厥者。煮汁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2.逆其证而服用:即寒病温热服、热病寒凉服。《张氏医通》红丸子,治宿食冷积作胀,每服三十五丸,食前沸汤下,小儿量减。《金匮要略》大半夏汤,治虚寒胃反呕吐。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万病回春》香薷饮,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治,“水煎熟,以凉水沉冷服。”
3.提高药效:择温服而取其温散、温透、温补、温升、温通等;择凉服而取其泄降、凝滞等。
温散:《张氏医通》消暑十全散,治伤暑,兼感风邪,发热头痛。“水煎,热服无时,取微汗效”。
温透:《张氏医通》紫草木通汤,治痘疹行浆时,气虚血热,小便不利,不能起发。“水煎,不时温服”。
温补:《医门法律》乐令建中汤,治脏腑虚损,身体消瘦,潮热自汗,将成劳瘵。“煎七分,不拘时热服。”
温升:《医学正传》升阳补汤,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煎汁,食前大温服”。
温通:《医学正传》破滞气汤,治心腹满闷。“煎汁,去渣温服”。
泄降:《医学正传》载清胃散,治因服热药,或食辛热之物,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等。煎汁,滤去渣,带凉服。
凝滞:历代医家治疗热性出血,每择寒药,且带凉服用。关于其机理,张锡纯则谓之:“血分因凉而凝”,而唐容川则谓之:“血之为物,热则行,冷则凝,见黑则止,遇寒亦止”。
传统口服给药方式的不同,其主要目的是:1、通过选择最佳服药与间隔时间、与病情相适应的剂量与疗程变化及适宜的服药温度等,提高疗效;2、通过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时给药方式的设定,在祛除病邪,治愈疾病的同时,防止药物副作用;3、由于通过适宜的给药方式而达到了适于病情,充分发挥药效、避免给药太过之目的,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药材浪费。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210029) 赵智强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16)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