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丸
【处方】:沉香(锉)3两,诃黎勒(去核)3两,缩砂(去皮)3两,白茯苓(去黑皮)3两,肉豆蔻(去壳)3两,草豆蔻(去壳)3两,高良姜3两,巴戟天(去心)3两,丁香皮3两,丁香1两,木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胡椒1两,红豆蔻(去皮)1两,干姜(炮)1两,阿魏(酒浸)1两,乳香(研)1两,当归(切,焙)1两,白豆蔻(去皮)1两,芍药(炮)1两,芎?1两,荜澄茄1两,茴香子(炒)1两,益智(去皮,炒)1两,五味子1两,蓬莪术(炮,锉)1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1两,硇砂(汤飞过)1两,桂(去粗皮)5两。
沉香
又名:蜜香、栈香、沉水香。
性味:辛;苦;温
功效:行气止痛;温中降逆;纳气平喘。主脘腹冷痛;气逆员息;胃寒呕吐呃逆;腰膝虚冷;大肠虚秘;小便气淋
肉豆蔻
又名:迦拘勒、豆蔻、肉果、顶头肉、玉果、扎地、麻失
性味:辛;苦;温
功效:温中涩肠;行气消食。主虚泻;冷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宿食不消
草豆蔻
又名:豆蔻、漏蔻、草果、豆蔻子、草蔻、大草蔻、偶子、草蔻仁、飞雷子、弯子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温中燥湿;行气健脾。主寒湿阴滞脾胃之脘腹冷痛;痞满作胀,呕吐;泄泻;食谷不化;痰馀;脚气;阐疟;口臭
高良姜
又名:高凉姜、良姜、蛮姜、小良姜、海良姜
性味:味辛;性热
功效: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脘腹冷痛;呕吐;噫气
巴戟天
又名:巴戟、巴吉天、戟天、巴戟肉、鸡肠风、猫肠筋、兔儿肠
性味:辛甘;温
功效:补肾助阳;强筋壮骨;祛风除湿。主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宫冷不孕;风寒湿痹;腰膝酸软;风湿肢气
丁香
性味:辛,温。
功效: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木香
又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
性味:辛味辛;苦;性温
功效: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主胞胁胀满足 ;脘腹胀痛;哎吐泄泻;痢疾后重。
附子
性味:辛;甘;性热;有毒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
胡椒
又名:味履支、浮椒、玉椒。
性味:辛;热
功效:温中散气;下气止痛;止泻;开胃;解毒。主胃寒疼痛;呕吐;食欲不振;中鱼蟹毒
红豆蔻
又名:红豆、良姜子、红扣、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温中燥湿;醒脾消食。主脘腹冷痛;食积腹胀,呕吐泄泻;噎膈反胃
干姜
性味:辛、热。
功效: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阿魏
又名:熏渠、魏去疾、哈昔泥、五彩魏、臭阿魏
性味:味辛;平;无毒
功效:化症消积;杀虫;截疟。主症瘕痞块;虫积;食积;胸腹胀满;冷痛;疟疾;痢疾
乳香
又名:乳头香、塌香、马思答吉、天泽香、摩勒香、杜噜香、多伽罗香、浴香。
性味:味辛;苦;微温
功效: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消肿生肌。主心腹疼痛;风湿痹痛;经闭痛经;跌打瘀痛;痈疽肿毒;肠痈;疮溃不敛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白豆蔻
又名: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
性味: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大温,无毒。" ②《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功效: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①《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②《本草图经》:"主胃冷。"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④杨士瀛:"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⑤王好古:"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 ⑥《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⑦《本草备要》:"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荜澄茄
又名:澄茄、毗陵茄子、毕茄。
性味:辛;温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暖肾。主胃寒呕逆;脘腹胀满冷痛;肠鸣泄泻;寒疝腹痛;寒湿小便淋沥浑浊
益智
又名:益智仁、益智子
性味:辛,温。
功效:温脾止泻,摄唾涎,暖肾,固精缩尿。用于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
五味子
又名:北五味子、辽五味子
性味:酸、甘,温。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蓬莪术
又名:蓬莪茂(《药性论》),蒁药(《唐本草》),蓬莪蒁(《日华子本草》),广茂(《珍珠囊》),蓬术(《普济方》),莪蒁(《本草备要》),蓬蒁(《本经逢原》),羌七(《生草药性备要》),广术(《本草求真》),黑心姜(《岭南采药录》),文术(《四川中药志》)。
性味:苦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苦辛;温,无毒。" ②《医学启源》:"味苦,平。"
功效: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治心腹胀痛,症瘕,积聚,宿食不消,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 ①《药性论》:"治女子血气心痛,破痃癖冷气,以酒醋摩服。"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开胃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等。" ③《开宝本草》:"主心腹痛,中恶,疰忤,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食饮不消,酒研服之。又疗妇人血气,丈夫奔豚。" ④《医学启源》:"主心膈痛。" ⑤王好古:"通肝经聚血。" ⑥《品汇精要》:"破积聚。" ⑦《医学入门》:"能逐水,治心痹病,破气痞。" ⑧《本草通玄》:"专走肝家,破积聚恶血,疏痰食作痛。" ⑨《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消肿,散瘀止痛。亦能止血理跌打。" ⑩《会约医镜》:"治气滞膨胀,气肿,水肿。"
桃仁
又名:桃核仁、桃核人
性味:苦甘;平;无毒
功效:破血行瘀;润燥滑肠。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硇砂
又名:北庭砂、赤砂、黄砂、狄盐、气砂、透骨将军、戎硇、白硇砂、淡硇砂、岩硇砂
性味:咸;苦辛;温;有毒
功效:消积软坚;破瘀散结;化腐生肌;祛痰;利尿。主症瘕痃癖;噎膈反胃;痰饮;喉痹;积痢;经闭;目翳;息肉;疣赘;疗疮;瘰疬;痈肿;恶疮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丹砂为衣。
【功能主治】:脾脏冷气攻冲,心腹满闷,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丸,以温酒嚼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病论】
藏医藏药是高原病的克星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副院长次仁巴珠在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会上指出,藏医药学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对高原病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记载,是高原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藏药正成为高原病的克星。
次仁巴珠介绍说,藏医学产生于高原,本身就是高原医学。据了解,早在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在医学典籍中记载有“多血症”的名词和医疗方法及药物。虽然这些术语不够精确和系统化,但医学家们已经认识到高原病的存在。
据他介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腊毒”的意思就是“高山中毒”,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的,即一个人从平地、峡谷到一定的海拔高度时就会出现心慌、气急、头晕、头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人们还发现一些植物能预防和减轻“腊毒”引起的症状。
藏医把人们从一个地域移居到另一个地域时发生的不适应的疾病称为“水土不服”。藏医学同时把人分为三大类型,即“龙”型人、“赤巴”型人和“培根”型人,而“龙”型人中的“查龙”型人在寒冷、干热地域易发“查龙”病,高原型红细胞增多症就属于藏医所称的“查龙”型。
专家介绍,藏医学对高原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及许多疑难杂症有其特殊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藏医是根据高原病患者的类型、年龄、所处地域、饮食起居习俗、病症特点、病程等变化进行治疗的,采取饮食起居的调整、药物治疗、放血疗法和其他疗法治疗高原病。
自从现代医学传入西藏后,高原病由西医医院诊治为主,对利用藏医药的方法和手段来治疗高原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近年来,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与拉萨其他西医医院作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工作。次仁巴珠介绍说,通过长期的藏药临床应用情况,藏药专家筛选了治疗高山病的单味藏药材进行了有效成分的研究。例如,专家用了3年时间对西藏地区红景天属植物生药学进行研究,提炼出大花红景天有效的成分,经过药理等一系列试验证实,对抗高山缺氧有一定的作用。
如今,人们在认识藏医药独特作用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依靠传统藏药“然纳桑培”、“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沉香丸”等预防和治疗高山反应。
次仁巴珠说,藏医学是古老的医学,生活在高原上的人民离不开藏医学,因为,它带给这里的人们健康和幸福;古人以修道成功者的智慧把古老的藏医学送到了现代社会,如今,依靠科学家的智慧,揭开藏医学神秘面纱,是未来几代科学家的历史使命。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当别人激怒你,最快平息你的怒火方法,就是想象自己变成对方,以他的立场看法去重新检视事情,你会有更高层的领悟。
人寿年丰、两全其美、富贵平安、福寿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