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汤

附子汤

【处方】:附子(生,去皮脐)半两,人参半两,茴香(炒)1分,茯苓1分,山药1分,甘草(炙)3分,干姜(炮)3分。

附子

性味:辛;甘;性热;有毒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茴香

又名:蘹香(《药性论》),小茴香(《千金方》),土茴香(《本草图经》),野茴香(《履巉岩本草》),大茴香(《朱氏集验医方》),谷茴香、谷香(《现代实用中药》),香子(《中国药植志》),小香(《四川中药志》)。

性味:辛,温。 ①《药性论》:"苦辛。" ②《唐本草》:"辛,平,无毒。" ③《本草经疏》:"味辛平,甘,无毒。" ④《江西草药》:"性温,味辛。"

功效: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 ①《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 ②《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 ③《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 ④《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 ⑤李杲:"补命门不足。" ⑥《伤寒蕴要》:"暖丹田。" ⑦《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 ⑧《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 ⑨《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 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 ⑾《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茯苓

又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山药

又名:薯蓣、土薯、山薯蓣、怀山药、淮山、白山药

性味:甘,平。

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干姜

性味:辛、热。

功效: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房室竟中风,恶风多汗,汗出沾衣,口干上渎,不能劳事,身体尽疼,名曰内风。

【用法用量】:每服4大钱,水2盏,加生姜3片,盐少许,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三因》卷二

【病论】

方剂中的药性配伍探讨

□ 田文静 谢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性又称为中药性能,是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临床用药和阐释中药作用机制的重要依据。药性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这种多维性既决定了中药功效的多向性,又使中药的概括分类出现了一定困难。方剂是中药运用的高级形式,“方以药成”。中药以性能为效用基础,而方剂则以功效为运用依据。由于药性与功效之间的特殊关系,方剂配伍涉及药物性能与功效两个方面。本文试图从药性配伍的角度探讨方剂组方的规律。 [b]四气配伍[/b] 中药的四气又叫四性,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方剂的四气配伍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寒热单行 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治疗热证或寒证分别采用寒凉或温热药,此类方中主要采用同类相需的配伍。如白虎汤中以大寒之石膏配伍苦寒之知母,黄连解毒汤中苦寒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合用等。 寒热并用 针对寒热错杂证(如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互结等)而设,将寒性药与热性药配伍。如治疗表寒里热的石膏汤,以辛温之麻黄配伍辛寒之石膏;治疗上热下寒的黄连汤,用苦寒之黄连配伍辛温之桂枝。 寒热互佐 是以“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为依据的一种反治形式,主要适用于寒热偏盛至极的大热或大寒证。方中常用少量与病性相同的药物,属于反佐配伍。如大凡热极时,本应用大寒药治疗,但因病性与药性之偏激,机体可能会出现拒药不受或药力难以发挥的情况,此时根据“同气相求”之理,在方中稍加热药以引导,使药无格拒,直入病所,容易取得疗效。如通脉四逆汤在重用辛热之姜、附的同时,佐以苦寒之猪胆汁,既防寒邪拒药,又引虚阳归阴。 有时因方中同性味药过多或药量过大,也在组方时佐以与核心药药性相反的药物。如左金丸中在选用大量黄连的同时,佐以少量辛热之吴茱萸,以防苦寒伤中;芍药汤在多味苦寒药(黄芩、黄连、大黄等)中佐以辛热之肉桂,以防凉遏冰伏等。类似配伍因不涉病重邪甚、药证格拒,而是以监制药性偏盛为目的,当属于佐制范畴。 [b]五味配伍[/b] 五味即药之酸、苦、甘、辛、咸,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临床常根据五味的作用特点进行配伍,其常用配伍有十多种,这里举例以叙之。 辛甘发散 辛能发散,但易走散。发汗虽能散邪,亦能伤正。甘能缓急补中。辛甘合用,既能加强辛味药的发汗散邪作用,又能顾护正气,常用于表证,尤其是风寒表证。如辛散之麻黄、桂枝、羌活、薄荷与甘缓之甘草、大枣的配伍,见于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等。辛甘发散也可益气升阳,但以甘温药用量重,而辛散药用量轻为特点。 甘苦合化 甘能缓急,守中益气;苦能降泄,清热坚阴。苦甘合用,泄火护中,补气退热,主治邪热亢盛,迫津外泄和气虚火亢之发热等证。常用苦地黄泄之黄连、黄芩、黄柏与甘润之地黄、麦冬或甘温之甘草、黄芪、人参等配伍,见于葛根芩连汤、妙香散、当归六黄汤等。 酸甘化阴 酸能生津,益阴敛阳;甘能缓急,补虚。酸甘合用,滋阴敛阳,缓急止痛,主治阴虚急迫和神气浮越等证。常用酸味之白芍、山茱萸、五味子、乌梅、木瓜与甘味之甘草、石斛、麦冬、地黄、扁豆、玉竹等配伍,见于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生脉散、外台乌梅饮等。 辛开苦降 辛能通阳,散滞;苦能降泄,燥湿。辛苦合用,开降气机,消痞除满,主治气机郁滞的胸痹和痞满证。理气药的配伍,如辛味之陈皮、生姜、苏叶与苦味之枳壳、枳实、厚朴,见于香苏散、半夏厚朴汤等;非理气药的配伍,如辛味的桂枝、半夏、干姜与苦味的黄芩、黄连、栀子,见于半夏泻心汤、栀子干姜汤、连朴饮等。 辛甘淡渗 辛能通阳,行气;甘淡利水除饮。辛甘淡合用,通阳除湿,化气行水,主治水饮痰湿内停证。常用辛味之桂枝、干姜、附子与甘淡之茯苓、猪苓、滑石、薏苡仁配伍,见于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肾着汤、附子汤等。 [b]升降浮沉[/b] 升降浮沉能概括药物的作用趋向。升表示上升,降表示下降,浮为向外发散,沉主向内闭藏。当病机比较复杂时,一个方剂中常升降同用,浮沉并举。 升降单行 针对病位或病势的不同,可采用顺从或对抗的用药思路。病变在表在上,当升浮的药物,如荆芥—薄荷疏风散表、桔梗—牛蒡子疏风利咽;病变在里在下,用沉降的药物,如大黄—芒硝通腑泻下、泽泻—滑石利水通淋。针对气陷或气逆,分别用升或降的药物,如柴胡—升麻或桔梗升提气机,厚朴—杏仁降肺气,旋覆花—代赭石降肝胃之气,沉香—乌药降肝肾之气;针对气闭或气散,分别用浮或沉的药物,如麻黄—桔梗宣开肺气,麝香—苏合香通闭开窍,山茱萸—五味子收敛固涩,龙骨—牡蛎摄纳固脱。 [b]升降并用[/b] 病机复杂时,常表现出病位(表里高下)或病势(升降出入)对立,用药当浮沉或升降并举。如表里上下同病,采用升浮与沉降的药物配伍,如桔梗、牛蒡子与大黄、芒硝疏上泄下,黄连、黄芩与升麻、柴胡泄火散表,柴胡—黄芩透邪清热。 升降互佐 针对病机在升降出入方面的偏激或药性的偏盛,用药时佐以性能相反的药物,属于佐制和反佐的范畴。如所谓的“寓升于降”(属佐制范围的牛膝、代赭石与青蒿配伍,属反佐范围的肉苁蓉、牛膝与升麻配伍)或“寓降于升”(属佐制范围的川芎、防风与清茶配伍,属于反佐范围的黄芪、升麻与枳壳配伍)。 [b]归经[/b] 归经指药物对经络、脏腑的选择性作用。按照归经原则选择药物,有助于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 归经理论在组方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循经择药,即根据病变部位所属经络选择药物,如羌活入太阳经,白芷入阳明经,柴胡入少阳经等;其次,据脏腑选药,即根据病变脏腑选择药物,如桔梗入肺,黄连入心,吴茱萸入肝等;再次,按病位选药,即根据病变部位选择药物,如桑枝、桂枝达四肢,柴胡入两胁等。 关于归经或引经药的特异性选配,有医家提出不同看法,如徐灵胎谓:“盖人身气血无所不通,而药物之寒热温凉,有毒无毒,其性也固定不移,入于人身,其功能亦无所不到,岂有其药只入某经之理。”同时,他指出:“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提示应辩证地对待药物归经。 临证遣药组方,在注意到药性多要素的同时,掌握其关键要素,不仅能执简驭繁,而且使药性配伍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另外,药性多种要素赋予药物的多种效用,为方剂药物的选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医生既可以根据治疗取向和药性特点来替换药味,也可通过药性配伍来发现方药的新功效。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29)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