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细辛汤
【处方】:黑附子1钱,细辛1钱,白术1钱,川芎2钱5分,甘草(炙)5分,生姜5片。
细辛
又名:小辛、细草、少辛、细条、绿须姜、独叶草、金盆草、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
性味:辛;温;小毒
功效: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生姜
又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姜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
【功能主治】:少阴头疼,足寒气逆,脉细。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服。
【摘录】:《杏苑》卷五
【病论】
经方治小产后不适
□ 冯文全 徐春丽 山西中医学院 王某,女,27岁。2010年8月15日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高建忠。自诉病起于今年4月流产后,失于调摄而致身体不适。刻下症见:腰困,背痛,脚凉,畏寒,周身憋胀。昼不精,神疲乏力;夜难寐,梦多眠差。纳食一般,大便尚调。平素易发“口疮”。舌质暗红,苔白,脉细弦。证属太阴、少阳合病,寒滞营卫。治以温经解表,调和营卫。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处方:生麻黄5克,制附子6克,细辛3克,桂枝6克,赤芍10克,生甘草3克。7剂,水冲服(用免煎颗粒剂)。 8月22日二诊:服上药后,腰困、背痛明显好转,畏寒减轻,脚凉转温且微有汗出,脐周潮湿,自觉有物自内渗出。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细弦缓。证属太少合病,寒滞营卫,兼有湿阻。治以温经解表,调和营卫,兼化湿邪。继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上方去生甘草,加生苍术10克,黄芩10克。7剂,水冲服。 药后诸证悉无,痊愈。 按:该患者周身不适,见症颇杂,似无从下手。高建忠老师抓住畏寒、足冷,从寒邪着眼,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桂枝加附子汤温通周身气血为先,二诊守方兼化湿邪。服药14剂,全身不适4月的症状消失。 患者病起于小产后。张景岳论“下胎断产本非仁者之事,然亦有不得已而为之者”。古人用药以水银、虻虫、水蛭之属;现代人多用手术、西药来终止妊娠。凡此诸法,不惟伤胎,且伤母矣。小产后,最易损伤母体的冲、任二脉,而这种损伤,非普通的伤损气血、脏腑可比。故前人告诫“半产,不可轻视,将养十倍于正产也”。 首诊辨证,以小产后,阳气虚羸,寒邪留滞于经络,致周身阳气流通障碍,而有腰困、背痛、脚凉、畏寒、周身憋胀之感。神疲乏力、入夜难寐皆阳气不展之故。治以温通太少,调和营卫为先。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二诊时诸证减轻,随阳气通达一分,则寒邪退却一分。脚凉转温且有微微汗出,脐周亦有湿物渗出感,苔由白转为薄腻,脉兼缓象。此若东北酷寒之地,是冬则水冰地坼,万物刚强;至春得阳气温煦,冰融成水,水润湿土,此热蒸寒化之象。人受气于天地,寒化之后,自有湿现。故继用前并佐苍术、黄芩祛湿为法。七剂之后,阳气复,营卫调,湿气化。 麻黄细辛附子汤见于《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伤寒论》是以治疗外感病的思维构建的,而该患者显然非外感病。那么将此方广用于内伤病,该从何立论? 从外感立论,此方以温经解表为旨;从内伤立论,该方则以温通太少为法。如何体现是温通而非解表?剂量。原方麻黄、细辛均2两,附子1枚。而在高建忠老师的笔下,活用于内伤病之后,麻黄细辛附子汤已非原方,麻黄、细辛均为3克,附子9克。因为既然本案患者非外感表证,就不需要用大剂来解表,只取小剂以温通为意。 桂枝加附子汤见于《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于此处同样由治外感的“扶阳解表”之剂,活用为治内伤的“扶阳气、调营卫”之品。综合患者的症状,似乎更多地表现为肢体经络、营卫的阳气不畅。原文治“汗漏不止”,而此处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方。或问,“汗漏不止”可用麻黄?答:不可用,依刘渡舟先生之说,“桂枝加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区别,则是在于汗之有无”。可见,二方一是治有汗,一是治无汗。然此案患者并无“汗漏不止”或“无汗”的表现,而上述的有汗和无汗仅适用于从外感立论时。 二诊去甘草加苍术、黄芩,均为祛湿而设。去甘草,恐其助湿。加苍术、黄芩者,盖因此湿尚无确凿之据,辨其属寒属热。临证之时,若此,则寒热并用是符合临床的。王好古在《东垣先生此事难知》中写道:“麻黄附子细辛汤,体沉加防己、苍术,乃胜湿也。”防己性寒,苍术性温,此案之中,但以黄芩易防己而已。 学习本案,深感对于外感、内伤之辨,当存乎方士之心。对于经方体系的运用,辨清外感、内伤为第一要务。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