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散
【别名】:回阳散
【处方】:附子(炮)半两,北前胡半两,甘草半两,人参半两,桔梗半两,麻黄(去节)1两。
附子
性味:辛;甘;性热;有毒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麻黄
又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性味:辛;微苦;性温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补虚。主小儿吐泻及伤寒脾虚腹热,或手足冷,虚汗不已,喉内虚喘。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至1钱,淡姜汤调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惠眼观证》
【病论】
骨伤科附子常用药对(2)
□ 张虹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附子配甘草 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补肾壮阳,散寒止痛。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二药配伍,附子得甘草则助阳散寒而不过辛烈,毒性大减;甘草缓急作用更助附子散寒止痛之力。《汤液本草》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主治风湿痹证,骨节疼痛,不得曲伸。附子配甘草,见于《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 附子配鹿茸 附子温阳散寒,止痛,有回阳救逆之力。《本草备要》曰:“附子,补肾命火,主风寒湿。”鹿茸壮肾阳,退虚寒,有益精血作用,守而不走,能摄精固阴。《本经逢原》记载:“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元虚人,头眩眼黑,皆宜用之。”二药配伍,相须互补,壮阳散寒、止痛效力剧增。主治风寒湿痹,或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等症。附子配鹿茸,见于《世医得效方》茸附汤。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