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散

阿胶散

【处方】:扁豆、甘草、黄耆、黄芩、艾、茯苓、芎、归、芍、熟地、白术、阿胶、香附、陈皮、葛根、牡蛎、黑豆。

扁豆

又名:藊豆(《唐本草》),南扁豆(《滇南本草》),沿篱豆、蛾眉豆(《纲目》),凉衍豆(《本草乘雅半偈》),羊眼豆(《药品化义》),膨皮豆(《广州植物志》),茶豆(《江苏植药志》),南豆(《陆川本草》),小刀豆、树豆(《四川中药志》),藤豆(《中国药植图鉴》)。

性味: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温。" ②《食疗本草》:"微寒。" ③《日华子本草》:"平,无毒。"

功效:健脾和中,消暑化湿。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 ①《别录》:"主和中下气。" ②《药性论》:"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汤服。" ③孟诜:"疗霍乱吐利不止,末,和醋服之。"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脏。" ⑤《本草图经》:"主行风气,女子带下,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 ⑥《滇南本草》:"治脾胃虚弱,反胃冷吐,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疾。" ⑦《品汇精要》:"消暑和中。" ⑧《纲目》:"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 ⑨《会约医镜》:"生用清暑养胃,炒用健脾止泻。"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黄耆

又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性味: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功效: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黄芩

又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茯苓

又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阿胶

又名: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

性味:味甘;性平

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主血虚证;虚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血痢;妊娠下血;崩漏;阴虚心烦失眠;肺虚澡咳;虚风内动之痉厥抽搐。

香附

又名: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头

性味:味辛;微寒;无毒

功效: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主胁肋胀痛;乳房胀育;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呕恶;经行腹痛;崩漏带下;胎动不安

陈皮

又名:橘皮

性味:苦、辛,温。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葛根

又名:干葛、甘葛、粉葛、葛葛根、葛麻茹、葛子根、葛条根、鸡齐根。

性味:甘;辛;平

功效:解肌退热;发表透诊;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主外感发热;头项强痛;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温病口渴;消渴病;泄泻;痢疾;高血压;冠心病

牡蛎

又名:蛎蛤、古贲、左顾牡蛎、牡蛤、蛎房、蚝山、蚝莆、左壳、蚝壳、海蛎子壳、海蛎子皮

性味:味咸;性微寒

功效: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主眩晕耳鸣;惊悸失眠;瘰疬瘿瘤;症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漏;带下

【功能主治】:妊娠误服毒药伤动胎气者,憎寒,手指甲爪、唇口俱青白,面色黄黑,或胎上抢心闷绝,血下不止,冷汗自汗,四肢厥冷,喘满。

【用法用量】:
血下不止,加地榆,倍阿胶、牡蛎。

【各家论述】:毒药者,或用巴豆霜、白黑丑末、大黄、附、雄、金石等味也。毒药性烈,胎气受伤,卒然而发憎寒肢厥,毫毛振(忄粟),肺受伤也。指爪甲青,肝受伤也。唇口青白,脾受伤也。汗为心液,冷汗自汗,心受伤也。胎动不安而抢心闷绝,症甚危急,是方耆、术以补气,香、陈以行气,四物以补血,胶、芩以凉血,艾、蛎以固肾,茯苓以安神,黑豆、甘草、扁豆正所以解毒,葛根入阳明代升麻,亦以解毒而安胎也。

【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病论】

经行咳喘肺痨等证

妊娠咳嗽  胎气壅滞  痰热阻肺  咳嗽喘急  胸腹胀满  新加马兜铃汤  【方名】 本方以马兜铃为主药,故在《太平圣惠方》中名为马兜铃散,我们进行加减,可适合当前的子嗽证。 【组成】 蜜炙马兜铃10克,桔梗6~9克,甘草5克,贝母6~9克,紫苏5克,陈皮6克,炙桑白皮10克,炙百部9克,杏仁10克,青蛤壳(先煎)10克,炙枇杷叶9克。  【服法】 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用】 化痰止咳,清热理气。  【适应证】 用治妊娠咳嗽,胎气壅滞,痰热阻肺,咳嗽喘急,胸腹胀满,或者支气管炎咳喘者。  【方解】 本方以马兜铃为主药,是针对子嗽而用的。子嗽多热,热犯乎肺,与痰浊相阻,以致肺失肃降,故致咳嗽不已,马兜铃清热化痰,肃降肺气。因本病常由外邪所引起,故方中又用桔梗、紫苏、杏仁、百部等,开肺撤邪,理气化痰以止咳;再用桑白皮、青蛤壳,清肺热,肃降肺气,贝母以化痰止咳;子嗽者,常与胎气有关,因此又用陈皮配合紫苏以理气,并有和降肺胃的作用;加入枇杷叶,旨在肃降肺气耳。  【临床运用】 本方药除应用于子嗽外,还可以用于经行咳喘、肺痨等病证。  1.经行咳喘 月经失调,先期量多,色红,质黏腻有小血块,伴有经行咳嗽气喘,痰多黏腻,胸闷烦躁,气喘,口渴便艰,小便黄少,脉象细弦滑带数,舌质红,苔色黄腻,每至经后,咳喘烦热即愈。以本方治疗时,加入赤、白芍各10克,炒荆芥6克,蒲黄(包煎)9克等为合。  2.肺痨或蓐劳 形体清瘦,午后低热,入夜盗汗,咳嗽频作,咽喉干痒,咯出黏痰较多,有时夹红,神疲乏力,大便干燥,小便黄少,舌质红绛,苔少色黄,病来已久。以本方治疗时,应去桔梗,加入阿胶珠10克,炙知母6克,西洋参3~10克。  【按语】 我们认为,子嗽者,也即是胎气胎火导致的咳嗽,从我们的临床观察来看,子嗽的病程较长,有的甚至很长,大约有三过程。初期时,子嗽出现感冒状态,或者正由于感冒所引起,所以此期治疗,着重在宣肺散邪,化痰止咳,可以一般的桑菊饮、银翘散,加入杏仁、前胡、大贝母即可,但初期甚短,中期较长。中期,即痰热阻肺,胎气壅滞,是新加马兜铃汤的适应证。我们在临床曾经碰到多例子嗽病证,即妊娠咳嗽,均在一个月以上,咽痒咳剧,以早晚为著,尤以入晚至夜间为剧,胸闷气窒,不得平卧,烦热口渴,妊娠中后期还应有胎动腹痛,脉象弦滑带数,舌质红绛,苔黄腻,治疗以清肺化痰,肃肺止咳的新加马兜铃汤加减,药用:蜜炙马兜铃10克,炒黄芩9克,炙百部、杏仁、青蛤壳(先煎)各10克,炙橘皮6克,炙桑白皮9克,紫苏5克,炙枇杷叶9克,钩藤15克,白芍12克。前后服此药10余剂,子嗽基本控制。在子嗽的后期,常因咳嗽咯痰偏多而耗伤肺胃之阴,甚或耗损肾阴,故宜从养阴润肺,清热化痰止咳治疗,可用百合固金汤合新加马兜铃汤治疗,同时必须注意休息,避免接触和服食刺激之品,避免感冒伤风,以免愈后复发。在新加马兜铃汤中,马兜铃、百部、青蛤壳为主要药物,当分别介绍之。  马兜铃:又名蛇参果,味苦、微辛,性寒,归肺经,具有清肺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一般用于肺热咳嗽,常与黄芩、桑白皮、贝母合用。亦可用于痔瘘肿痛,且可治水肿,能泻肺行水,此外尚多用于梅核气、百日咳、早期高血压等病证。《药性论》认为其“性平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可。”《本草纲目》认为它“微苦、辛,寒能清热,苦辛能降肺气,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也,邪去则肺安矣。”《本草经疏》云:“马兜铃,入肺除热,使气下降,咳嗽者,即升之病也,气降热除,嗽自平矣。痰结喘促,亦肺热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瘘疮,无非血热,况痔病属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故亦主之。甄权用以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洁古用以清肺气补肺,去肺中湿热者,皆除热降气散结之力也。”  百部:味甘、苦,性微温,温润肺气,止咳杀虫,治疗风寒咳嗽、百日咳、肺结核、老年咳喘、蛔虫、蛲虫、湿疹等病。关于其具体作用《本草纲目》曰:“百部,亦天门冬之类,故皆治肺病杀虫,但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天门冬性寒而不热,热嫩宜之,此为异耳。”《本草述》认为:“百部,乃先哲多谓其能治久嗽,损庵所云,治久嗽用以保肺者也。以此治暴嗽者,宜于肺气素虚之入,而随分寒热,有以佐之,如寒则生姜,热则和蜜,如治久嗽者,加蜜因为其虚而定有热也,岂漫无区别乎哉!”由此观之,百部治久嗽,性润而偏温,所以在子嗽中用之,必须蜜炙之。  青蛤壳:为蛤蜊之壳,又称蛤粉,味咸,性寒,入肺、肾经,具有清热利湿,化痰软坚之功,能治疗痰饮喘咳,水气浮肿,胃痛呕逆,白浊,崩中带下等疾,《本草纲目》认为:“寒制火而咸润下,故能降焉,寒散热而咸走血,故能消焉;坚者软之以咸;取其属水而性润也;湿者燥之以渗,取其经火化而利小便也。”《本草经疏》认为:“蛤壳粉味咸气寒无毒,为诸痰之要药。盖痰未有不由火气上炎煎熬津液而成的,咸能软坚润下,得之则火自降,痰结自消矣。”可见蛤壳咸降,清火化痰,合诸药而调肺肾,故能建功。  【加减】 子嗽早期,风寒外袭,痰火内炽者,本方应加入桑叶6克,炒荆芥6克;如烦热口渴,午后面部升火者,咳逆倚息不得收者,去桔梗、紫苏,加入炙知母6克,炒黄柏9克,炒子芩9克;如咳嗽日久,口渴喜饮,舌质红绛,苔少津亏者,应加入川百合、北沙参各10克,麦冬6~9克。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26)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