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味丸

八味丸

【处方】:川巴戟1两半(酒浸,去心,用荔枝肉1两,同炒赤色,去荔枝肉不要),高良姜1两(锉碎,用麦门冬1两半,去心,同炒赤色为度,去门冬),川楝子2两(去核,用降真香1两,锉碎同炒,油出为度,去降真香),吴茱萸1两半(去梗,用青盐1两,同炒后,茱萸炮,同用),胡芦巴1两(用全蝎14个,同炒后,胡芦巴炮,去全蝎不用),山药1两半(用熟地黄同炒焦色,去地黄不用),茯苓1两(用川椒1两,同炒赤色,去椒不用),香附子1两半(去毛,用牡丹皮1两,同炒焦色,去牡丹皮不用)。

高良姜

又名:高凉姜、良姜、蛮姜、小良姜、海良姜

性味:味辛;性热

功效: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脘腹冷痛;呕吐;噫气

川楝子

又名:金铃子、川楝实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效: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吴茱萸

又名:食茱萸吴萸、茶辣、漆辣子、优辣子、曲药子、气辣子。

性味:辛;苦;热;小毒

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

胡芦巴

又名:葫芦巴(侯宁极《药谱》),苦豆(《饮膳正要》),芦巴(《本草原始》),胡巴(《本草求真》),季豆(《东北药植志》),小木夏、香豆子(《新疆中草药手册》)。

性味:苦,温。 ①《珍珠囊》:"苦。" ②《饮膳正要》:"味苦,温,无毒。" ③《玉楸药解》:"味苦辛,气温。"

功效:补肾阳,祛寒湿。治寒疝,腹胁胀满,寒湿脚气,肾虚腰酸,阳痿。 ①《嘉佑本草》:"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蘹香子、桃仁,治膀胱气。" ②《纲目》:"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 ③《国药的药理学》:"为滋养强精药,用子阴痿、遗精及早泄。" ④《四川中药志》:"治寒泻。"

山药

又名:薯蓣、土薯、山薯蓣、怀山药、淮山、白山药

性味:甘,平。

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茯苓

又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制法】:上为细末,盐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老人常服延寿延年,温平补肝肾,清上实下,分清浊二气,补暖丹田。主积年冷病,累岁沉疴,遗精白浊,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空心、食前盐汤送下;温酒亦得。

【摘录】:《寿亲养老》卷四

【病论】

关于《中国历代医论选讲》的材料处理问题

关键词:中国历代医论选讲 名医 医论
笔者和导师陈大舜教授合作编著的《中国历代医论选讲》,已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了(1997年)。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当时碰到的困难之一是,怎样选择典型医论?怎样妥善处理所选医论与该医家整体著作的关系?这是一个涉及医史文献学与各家学说的研究方法问题,本文拟作补充说明。
1名医的界定
在中国医学史上,自唐朝甘伯宗《名医传》首载120人以后,历代医史著作均有补充,至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其《博物汇考》中的《医部全录》有《医术名流列传》,载历代名医1300余人,龙虫并雕,巨细无遗。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因此,只能最具代表性地选择一些流芳千古、彪炳医林的医学大家了。
我们不能同意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的说法:“盖历史之大部分,实以少数人之心力创造而成。”这是纯粹从学术研究出发所得出的唯心主义论断。我们应当认定:名医是时代的精华,代表了中医学术在某个时代所达到的高度。王溜尘《汉学师承记》说:“非谓此时代之人物尽括于此学术思想之中,特以此学术思想为此时之中心。”
因此,我们界定名医时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学术思想与著作并重。所谓名医,在理论上要有所建树,有所发明,创立了自成一家的学说;在实践上要独具手眼,经验老到,有高人一筹的处理疾病的方法。事实上,我们研究古代中医学术的主要凭借,仍然是历代名医遗留下来的著作。因此,没有自成一家的理论思想成不了真正的名医,没有恰当的医籍保存其思想内容成不了我们研究的对象。第二,学术带头人首选。大凡名医,其亲炙、私淑、遥承者甚众,从而形成一个以名医为首领的人才链。尽管大名医的后学也是名医,有的甚至比前辈的理论更为完善,但其继承的痕迹十分明显。此时,我们关注的仍然是人才链中的主心骨。第三,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大浪淘沙,纷繁复杂的中医学说能够为后学所推崇阐扬应用的,毕竟是少数。[1]大多数一家之言虽不是异端邪说,终究被历史的洪流淹灭了。所以,真正的名医,他的理论和经验是经得起时间的洗涤,经得起实践重复的。
本书精选了具有突出成就和理论创见的38位医学大家,在医史上均赫赫有名,在各家学说上均占一席之地,在临床应用上均是后学仿效和学习的范本。他们的理论思想业已成为传统医学的主流。[2]
2医论的挑选
医论是中医学术的主要文体,由于中医的特殊性,医论的结构形式包罗万象,如论著体、方证体、笔记医话体、注释体、图说体等,还有歌诀、辞赋、骈文、箴铭、表解、条目等,有些医论中有几种形式并存,互相配合,穿插使用,相得益彰。
我们对著名医论(尤其是名医代表作)的确定和挑选,参照了名医后学,特别是当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但主要是自己的研究成果。简言之,我们恪守着独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三原则。第一,反映新观点,即独创性原则。凡属有新观点提出,或围绕某个论题进行阐述发挥的,都属于医论范畴。中医学的发展是经典的引伸注疏,著作表现为辐射式系统,这种著述形式造成众多书籍的实质内容雷同混杂。因此,要从这样浩瀚的文献库中筛选出全面反映各家各派学术观点的材料,舍弃陈陈因袭的东西,并且再现古代医家意识思维的逻辑推理过程,切合临床运用,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第二,尽量反映该医家的整体学术思想或主要学术思想,即系统性原则。一个医家的著作无疑就是他本人思想的积淀,往往多处论及他的新观点新学说。我们在选择医论时,以整篇医论为主。没有整篇医论,或一个论点分见于著作多处时,或连原标题一起摘录,再按文意逻辑排列,使之连贯成一篇完整医论;或只选一段代表性的医论,在讲解中引证其他原文材料,尽量将名医的思想完整准确地阐述出来。第三,实用性原则。学习历史经验的目的,最终要落实到今天的临床运用,所以我们选讲医论,或为补充、修正、拓展现有中医理论体系内的某些理论问题,或为今日临床实践之借鉴、指导。
基于以上原则,本著作精选的医论体系大致可显示出传统医学模式的梗概。①以杂病为主体,外伤妇儿并及。②外邪泛论六淫之气,杂气论从六淫论中分离出来,是中医学术史上的一次飞跃。③内生之邪以风火痰瘀郁为多;病位以膜原、血府、痰裹、包络、络脉为难及;杂病以风劳臌格为最难,故历代名家医论多见其说。④五脏本为一体,然自补土派和温补派之后,脾胃后天和肾命先天的地位日益显著。⑤辨证论治是根本,各种治则方法多以医论形式出现;解方论药,本著作只挑选了圣散子方、小青龙汤、左金丸、八味丸、补中益气汤等方,以及芍药、黄连、人参、白术、虫类药等,然举一反三,示人绳墨。
3讲解材料的引证
医论是思维的结晶。一篇完整的医论,往往是一个推理论证过程的艺术记载,不仅有固定的主题论点,而且有恰当的论证材料,通过语言文字,选用适宜的体裁形式表述出来。因此,研究医论必须掌握医论的思维规律、思维方法和技巧。[3]
分析一篇医论,除了联系著作的生平背景之外,至少还应了解该医家全部著作的大概内容,结合其他篇目来理解,包括医案、医方、药论等等,每篇医论都不能孤立看待。有的医论还联系到经典著作或他人著作,乃至文史哲学的相关内容;极少数医论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的某些理论来分析。历代著名医家的代表性医论,是后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迄今为止的所有研究文献,都值得参考和利用。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坚持了以点带面及纵横辐射的原则。所谓以点带面,即以原文为依据(点),结合其他相关内容(面)来分析解说;所谓纵横辐射,即与同时代的医家比较(横),与不同时代的医家联系(纵),把孤立的一篇医论定位在该医家的思想体系中,也定位在中医学术体系乃至整个学术范畴中来考察。①探求学说的建构过程,重视其推理论证方式,归纳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②探讨所选医论涉及的某些复杂问题,结合个人研究心得来分析;③寻求该学说的原本内核,以及创说者的应用情况,为我们今天的临床应用服务。
医论作为一种文本,由于研究者的学识、目的、角度、方法等不同,常常是见仁见智的。我们强调体察和内省的传统研究方法,追求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存真”二字。[4]
参考文献
[1]陈大舜主编.中医学说之研究·第1版,长沙:岳麓书社1995:1。
[2]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1。
[3]周德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2):5。
[4]周德生.山西中医1992;(1):2。
珠海市金海岸中心医院(广东,518040) 周德生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24)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