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散
【处方】:防风1两(去芦头),五加皮1两,萆薢1两(锉),薏苡仁1两,杜仲1两半(去粗皮,炙微黄),牛膝1两半(去苗),海桐皮1两(锉),桂心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赤芍药1两,续断3分,鼠粘子3分,黄耆1两(锉),熟干地黄1两,羚羊角屑3分。
防风
又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五加皮
又名:南五加皮、刺五加、刺五甲
性味:辛、苦,温。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萆薢
又名:百枝、竹木、赤节、白菝葜、川萆薢、粉萆薢、山田薯、土薯蓣、麻甲头
性味:苦;平
功效:祛风湿;利湿浊。主膏淋;白浊;带下;疮疡;湿疹;风湿痹痛
薏苡仁
又名:解蠡、起英、赣米、感米、薏珠子、回回米、草珠儿、赣珠、薏米、米仁、薏仁、苡仁、玉秣、六谷米、珠珠米、药玉米、水玉米、沟子米、裕米、益米
性味:甘;淡;微寒
功效: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主水肿;脚气;小便淋沥;湿温病;泄泻带下;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肺痈;肠痈;扁平疣
杜仲
又名:思仙、思仲、木绵、檰、石思仙、扯丝皮、丝连皮、玉丝皮、丝棉皮
性味:甘;微辛;性温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腰脊酸疼;阳痿;尿频;小便余沥;风湿痹痛;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牛膝
又名:百倍、牛茎、脚斯蹬、铁牛膝、杜牛膝、怀牛膝、怀夕、真夕、怀膝、土牛膝、淮牛膝、红牛膝、牛磕膝、牛克膝、牛盖膝、粘草子根、牛胳膝盖、野牛充膝、接骨丹、牛盖膝头
性味:苦;酸;性平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敌国(火)下行;利尿通淋。主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征瘕;胞衣不下;热淋;血淋;跌打损伤;痈肿恶疮;咽喉肿痛
海桐皮
又名:钉桐皮、鼓桐皮、刺桐皮、刺通、接骨药。
性味:苦;辛;平
功效: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杀虫止痒。主风湿痹痛;肢节拘挛;跌打损伤;疥癣;湿疹
枳壳
性味:苦;酸;性微寒
功效: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赤芍药
又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性味:酸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味涩苦。"
功效: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续断
又名:龙豆、属折、接骨、南草、接骨草、鼓锤草、和尚头、川断、川萝卜根、马蓟、黑老鸦头、小续断、山萝卜
性味:味苦;辛;性微温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调血脉;止崩漏。主腰背酸痛;肢节痿痹;跌扑创伤、损筋折骨、胎动漏红、血崩、遗精、带下、痈疽疮肿
黄耆
又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性味: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功效: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虚劳,筋脉拘挛,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日3-4次。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毒滑鱼肉。
【摘录】:《圣惠》卷三十
【病论】
眼科火疳
本病指实火上攻白睛,无从宣泄,致白睛里层向外隆起局限性紫红色结节的眼病。《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之为火疳,又名火疡。本病一般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失治可波及黑睛及黄仁,甚至可造成失明,故当重视治疗。本病类似西医学之前部巩膜炎。
[病因病机]
一、肺热亢盛,气机不利,以致气滞血瘀,病从白睛而发。
二、心肺热毒内蕴,火郁不得宣泄,上逼白睛所致。
三、湿热内蕴,兼感风邪,阻滞经络,肺气失宣,郁久白睛发病。
四、肺经蕴热,日久伤阴,阴虚火旺,上攻白睛。
[临床表现]
初起患眼涩痛,羞明流泪,视物欠佳。检视眼部,白睛深部向外突起一紫红色结节,其形或圆或椭圆,大小不等,推之不移,压痛明显,隆起之结节可由小渐渐增大,周围布有紫赤血脉(彩图8),一般很少溃破,病程缓慢,容易复发。其疼痛、羞明流泪、视物不清等,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单眼发病者多,也有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者。本病失治或误治常可危及黑睛、瞳神。
[诊断依据]
一、白睛里层起结节,呈小扁圆形隆起,或融合成环,色紫红,推之不动,压痛拒按。
二、患眼疼痛,畏光,流泪。
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常致白睛青蓝或并发瞳神紧小,瞳神干缺。
四、多发于成年女性。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金疳相鉴别。金疳位于白睛表层,其颗粒较小,呈灰白色小泡样,突于白睛表面,界限明显,可以溃破,其丝脉多鲜红,病程较火疳为短,不波及瞳神,预后每较火疳良好。
[辨证论治]
本病发于白睛深层,以肺热蕴结为主,故治疗应以泻肺热为本,且因邪热每多累及血分,故治疗亦应顾及血分,酌加活血散结之品。
一、内治
(一)肺热亢盛
[主证]发病缓慢,局部紫红色结节隆起及自觉症状均轻,全身症可有咽痛,咳嗽,便秘,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白睛为气轮,肺之所属。今肺热亢盛,气机不利,气不行血,故气血滞留,久而成瘀,混结而成为紫红色结节;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伤津,故肠燥便秘;热壅于肺,咽喉不利,故致咽痛、咳嗽等。
[治法]泻肺利气,活血散结。
[方药]泻白散加减。方中桑白皮可泻肺热止咳,地骨皮助桑白皮以泻肺中伏火,使肺气清肃下降;粳米、甘草养胃和中,以免伤肺气。可加葶苈子、杏仁增强泻肺之功;牛蒡子、连翘、浙贝清热散结;红花活血化瘀,散结消滞。
(二)心肺热毒
[主证]发病较急,疼痛明显,羞明流泪,视物不清等症较重;白睛结节大而隆起,周围血脉紫赤怒张,压痛明显,病变多在睑裂部位。全身症可见口苦咽干,呼出之气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证候分析]肺主气,心主血,今心肺热毒结聚,致目络壅阻,气血瘀滞不行,眼珠胀痛,白睛结节高隆,脉络紫赤怒张。火热作祟,故恶热羞明流泪。因病在心肺,故病变多发于眦部白睛。口苦、咽干乃火盛之征。肺热下移大肠,故便秘;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短赤。肺开窍于鼻,肺热则呼出之气热。
[治法]泻火解毒,凉血散结。
[方药]还阴救苦汤加减。方中用黄连、黄芩、黄柏、知母、连翘、龙胆草以泻火解毒;川芎、红花、归尾行血以散结;柴胡、防风、细辛、藁本祛邪散郁,疏通经络,苍术、甘草、升麻调补中气,防止寒凉太过;桔梗通利肺气,载药上行。临证应用时,对上述温燥药应酌情减少药味或药量,并加生石膏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功。
(三)风湿热邪攻目
[主证]白睛结节,色较鲜红,周围有赤丝牵绊,眼珠胀闷而疼,且有压痛感,自觉羞明流泪,视物不清。全身症常伴有骨节酸痛,肢节肿胀,胸闷纳减,舌苔白厚或腻,脉滑或濡,病程缠绵难愈。
[证候分析]风湿热邪上攻白睛,故结节色较鲜红。湿热蕴蒸,阻碍气机,因而眼珠闷胀,视物不清。风湿客于肌肉筋骨,故肢节肿胀而痛。湿热交蒸,故病程缠绵,迁延难愈。
[治法]祛风化湿,清热散结。
[方药]散风除湿活血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散风祛湿通络;当归、川芎、赤芍、鸡血藤、红花以活血通络;苍术、白术健脾燥湿;忍冬藤清热解毒。诸药合方,以收散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
(四)久病伤阴,虚火上炎
[主证]病情反复发作,病至后期,症见结节不甚高隆,血丝色偏紫暗,四周有轻度肿胀,压痛不明显,眼感酸痛,畏光流泪,视物欠清。全身症可见口咽干燥,或有潮热颧红,便秘不爽,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病久势必热邪伤阴,阴伤正亏则邪留不去,故白睛症情虽较前述证型为轻,但紫红色结节亦难消退,病程漫长或反复发作。全身症可见口干咽燥,或有潮热颧红,便秘不爽,舌红少津,脉细等,皆阴亏失养,虚热内生之象。
[治法]养阴清肺,兼以散结。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若阴虚火旺者,加知母、石斛、地骨皮以增滋阴降火之力;若白睛结节日久,难以消退者,可以白芍易赤芍,酌加丹参、郁金、瓦楞子、海浮石以清热消瘀散结。
二、外治
(一)犀黄散每日早晚各点眼一次,每次点药粉约半粒芝麻大于内眦部,然后闭眼5~10分钟。
(二)龙脑煎点眼。
三、针刺疗法
取列缺、尺泽、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太阳等。
四、其他疗法
(一)0.5%醋酸可的松眼液点眼,每日4—6次。
(二)若发现瞳神紧小者,须及时用1%阿托品眼液或眼膏点眼扩瞳。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