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丸

地黄丸

【处方】:熟干地黄5两,苁蓉(酒浸)3两,天门冬3两,石斛3两,当归3两,防风3两,白茯苓3两,川芎3两,远志2两,黄耆2两,甘草(炙)2两,芍药2两,人参1两,细辛1两,巴戟1两。

天门冬

又名:虋冬、大当门根、天冬

性味:味甘;苦;性寒

功效:滋阴润燥;清肺降火。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热病伤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喉肿痛

石斛

又名:林兰、禁生、杜兰、石蓫、悬竹、千年竹

性味:甘;微寒

功效:生津益胃;滋阴清热;润肺益肾;明目强腰。主热病伤津;口干烦渴;胃阴不足;胃痛干呕;肺燥干咳;虚热不退;阴伤目暗;腰膝软弱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防风

又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远志

又名:葽绕、蕀蒬、棘菀、细草、小鸡腿、小鸡眼、小草根。

性味:辛;苦;性微温

功效:宁心安神;祛痰开窍;解毒消肿。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惊痫;咳嗽痰多;痈疽发背;乳房肿痛

黄耆

又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性味: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功效: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细辛

又名:小辛、细草、少辛、细条、绿须姜、独叶草、金盆草、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

性味:辛;温;小毒

功效: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常服令人终身不发背。主

【用法用量】:每服30丸,荆芥汤送下。

【摘录】:《传信适用方》卷三

【病论】

咽喉异感症中医防治

很多病人有时会感觉咽喉异常不适,如有物梗阻感或有物黏贴于咽部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临床出现这些症状,最常见的有梅核气(如某些神经官能症)与阴虚喉痹(如慢性咽喉炎等)两类,其病因病理不同,治疗方药也异。
一、梅核气 除见以上表现外,并有情态抑郁不快、胸中闷塞、肋胀满或痛、舌苔白腻,妇女可有月经失调等。经检查咽喉、食道均未见异常,且不影响饮食,其发作常与情绪变化有关。因其发作时喉中如有梅核梗阻感觉,故名为梅核气,乃由于平素情态不畅,肝郁不舒,疏泄失常,肝气犯脾,脾不健运,痰湿内生;或因气滞津停,聚而为痰,气滞痰郁交阻于胸膈之上,故见梅核气的各种症状。治当行气解郁,化痰散结。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药如法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复花、香附、佛手、苍术之类。若痰湿久郁化热,口苦而干,心烦急躁、舌红苔黄腻者,去苍术,减法夏、厚朴用量,加黄连、黄芩、瓜蒌、竹茹以清化痰热;若病久入络,瘀血内阻,唇舌紫黑者加丹参、桃仁、赤芍、郁金等以活血行瘀。
此病是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慢性病,故治疗用药见效较慢,必须坚持服药一段时间,效果方能显著;且病者平时应正确对待各种事物,保持良好情绪,避免忧思郁结,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也。
二、阴虚喉痹 除见开头所述的一般症状外,病者还会出现喉咙干燥、干痒或干痛、干咳少痰、咽喉灼热或声音嘶哑,时有干呕,经检查咽部黏膜充血,淋巴滤泡增生,或兼有喉蛾肿大、色暗红,舌质偏红等表现。此乃平素肺肾阴虚,虚火上灼咽喉所致,或因急性喉痹失治或误治,反复发作,逐渐伤及肺阴,咽喉失于滋润而成。治当滋阴降火利咽为法。方用养阴清肺汤、沙参麦冬汤等加减。药如沙参、麦冬、花粉、生地、玄参、浙贝、丹皮、桔梗、胖大海、甘草等。若肺阴之虚,累及肾阴也虚者则并可兼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上方加熟地、淮山、女贞子,或改用知柏地黄丸加沙参、麦冬、五味子;若久病入络,舌有瘀斑、瘀点者为夹有瘀血内阻,以上诸方可适当加红花、赤芍、丹皮之类。
此病属五官科顽症之一,治疗起来,往往难以一时见效,病者必须有耐心、有信心坚持治疗用药;平时务必注意保持精神愉快,不要轻易动怒,防止情态之火上攻咽喉;饮食以清淡而富营养为宜,勿食煎炸热辣之物;力戒烟酒与避免吸入粉尘或有害烟雾;发作时可用淡盐水、神晶漱口液漱口,也可吸入蒸气,均能起到利咽作用。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6)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