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汤
【处方】:甘草(炙)2两,枳实(炙)2两,白术2两,栀子2两,桔梗3两。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枳实
性味:苦、辛、酸,温。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栀子
又名: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
性味:苦,寒。
功效: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心痛腹胀,兼冷热相搏。
【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取2升,分2服。
【摘录】:《外台》卷三十八引《靳邵方》
【病论】
大黄甘草汤临床用处多
金匮大黄甘草汤由大黄为主,配甘草组成。大黄通滞泻下、清热解毒、化瘀止血,甘草补中益脾、清炎解毒、润燥缓急,二者伍用,能清、能下、能通,解毒而不伤正。该方原治胃有实热、大便秘结的“食后即吐”。其实,多种疾病辨证为实热、火盛、毒聚、瘀滞、便结而正气未虚者,都可用之,且多有良效,兹举例如下:
急性五官科疾病如急性喉炎、鼻衄、牙龈炎、急性中耳炎等,证免患处红肿、颜面供热、大便秘结,多系胃火上炎,用该方清降胃火,通滞泻下,釜底抽薪,能消除五官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对五宫科急性炎症多有良效。
急性胃溃疡出血,乡系胃有实热,扰动血络,该方用大黄通降胃火、凉血止血,大黄酚有较好的凝血功效,配以甘草补脾益胃,甘润缓急,保护胃黏膜,二者伍用,对急性胃溃疡出血每有良效。
该方治便秘,既可治一时性热结便秘,又可治习惯性热结便秘。大黄通便,甘草润燥缓急,助大黄通滞泻下而不伤正。
抗肿瘤。该方以大黄“安和五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父“荡涤积垢”,法瘀毒胶结,大黄中所含大黄素、大黄酸对黑色素瘤、乳腺瘤及文氏癌腹水均有抑制作用;甘草补虚扶正,清热解毒,既助大鱼解癌毒,又使大黄攻逐而不伤正。肿瘤患者证见邪实而正未大虚,以瘀毒胶结阻滞,大便秘结,腹胀满疼痛而急者,可用该方获效。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