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散

地黄散

【处方】:熟干地黄(焙)1两,当归(切,焙)1两,羌活(去芦头)1两,独活(去芦头)1两。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羌活

又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效: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独活

又名:胡王使者、独摇草、独滑、长生草、川独活、肉独活、资历邱独活、巴东独活、香独活、绩独活、大活、山大活、玉活

性味:味苦;辛;性微湿

功效: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头痛齿痛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伤折为风冷所侵,皮肉不合,肿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病论】

肾实证之源流考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大凡肾病多为阳损阴耗之候,故肾虚证在临床极其常见,其研究亦较深入和广泛;而同为肾病之一的实证远远未能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肾实证的客观存在性,一直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乃至六版中医教材也只论其虚,不言其实,肾实证在临床并非鲜见,古往今来,有关论述屡见案端,现笔者依据赵绍琴老师之经验并参阅古今文献,对-肾实证渊源进行系统阐述和辨析。 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已明确指出肾之为病有虚实之分,并对其实性病证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论肾病证候,后句特指其虚,前句所述腹大胫肿,喘咳身重等当属肾之实性病证。《灵枢·本神》:“肾气虚则厥,实则胀。”所谓肾胀,为“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灵枢.胀论》),不但将。肾病分为虚实两端,且论述了肾实可致肾胀。《素问·玉机真脏论》论五脏虚实谓“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五实即五脏邪气盛实,因肾开窍于前后二阴,若邪气壅盛于肾,则前后不通,故张志聪注:前后不通,肾气实也。《灵枢‘五邪》日:“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颈痛,时眩。”《灵枢’淫邪发梦》日:“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进一步论述了肾实证候。此外,《内经》还论及肾实证的脉象:“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素问‘脉要精微论》),搏坚而长是脉象坚实有力且长的表现,多见于实热证,高士宗注:肾脉搏坚而长,则邪实于肾。 《中藏经》设专篇立肾病病候,具体分辨肾虚、实、寒、热。“肾者……实则烦闷,脐下重,热则口舌干焦而小便涩黄,寒则阴中与腰脊俱痛,面黑耳中而不食,或呕血者是也”(《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顺逆之法》),后世医家受此感发,将肾实证分为肾阴有余的实寒证及肾阳有余的实热证,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进一步丰富了肾实病证,书中不但详尽论述了肾著为病“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还记载有肾水、奔豚气等证,并设有行之有效的甘姜苓术汤、苓桂甘枣汤等,一直沿用至今。晋·王叔和《脉经》继承前人所述,同时论述了肾实及肾与膀胱俱实等证,证见“病苦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背相引痛”并突出强调了肾实证的脉象为尺脉实,如“尺脉数”、“尺脉粗”、“脉急盛”、“脉滑盛”、“左、右手关后尺中阴实者”,为肾实证诊断提供了依据。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肾病候》更加具体的描述了肾气实的证候,并明言肾实宜泻的治疗原则。“肾气盛为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体肿,喘咳,汗出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实也,则宜泻之。”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对肾实证的论述日渐深刻,《卷十九·肾脏》专门论述了肾实热证候及方治,“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黄赤,好怒好忘,足下热痛,四肢黑,耳聋……苦痹,身热心痛,脊胁相引痛,足热逆烦,名日肾实热也”,同时还附有泻肾清热之汤方。至此,肾实证的辨证施治体系得以初步完善。 宋代医家对肾实证的理论更加丰富,认识多从临床实践出发,创立了许多治疗肾实证的方剂,如《太平圣惠方·卷七》之泻肾玄参散、泻肾槟榔散、泻肾干地黄散、榆白皮饮;《圣济总录》之泻肾大黄汤、泽泻汤、茯苓汤、海桐皮散等。明代由于一些医家受钱乙“肾元实”以及命门学说兴起的影响,多论肾虚证。而实际上,钱乙虽有“肾主虚,无实也”之说,但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肿病》条中亦有“肾大盛,脾胃虚而不能制肾,水反克土……”等句,又在《五脏相胜轻重》一节中有“肾病见夏,水胜火,肾胜心也,当治肾”之句,这些与《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说之肾病并无根本差别,可见钱乙在临床上并不认为肾病皆是虚证。只是后人不善读书,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因而出现“肾无实,不可泻”的说法。 元·《丹溪心法》进一步扩大了肾实证的致病范围,认为肾经湿热可导致尿浊、遗精、腰痛等证。 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篇日:“肾实者,多下焦壅闭,或胀或痛,或热见于二便”;又在《景岳全书·论证》篇中日:“若肝肾实火不清或遗精或见血者,大都清去其火,水必自通”。明确提出肾实虽表现各异,而二便不通尤为关键。并提出可用大分清饮、抽薪饮等清泻肾之实火。李中梓以乙癸同源立论,强调肝肾同治,即“泻肝即所以泻肾,”至今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将肾实证的治疗归纳为泻脏、泻子、泻腑几种不同的方法,并设有具体的方药,使其理、法、方、药渐趋系统化。 清代因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发展,略于脏腑辨证。故对肾实证的论述亦较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肾篇》载有以清肾汤治疗肾实热证的病案,并强调以脉象作为诊断依据。“两尺重按有力……肾经确有实热也。”《谢映卢医案》也有类似的治验记载。 当代名医陈道隆于《临证备要》中也有肾实证的论述,如“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火蕴结,州都失调,为癃闭不通,为尿血进泄,为淋漓涓滴……。”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赵绍琴老师在《慢性肾病非虚论》中日:慢性肾病即是肾虚,这是长期形成的一种传统观点。受这种观点的支配,治疗慢性肾病大多数以补。肾为主,六味、八味是常用之方。间有以本虚标实立论者,扶正固本仍是其主要治法。这种以慢性。肾病为肾虚的观点显然是受了古代医家“肾主虚”论的影响,把中医理论的肾同现代医学的肾脏等同起来了。古人所谓“肾主虚”是限定于肾主生殖发育而言,现代医学的肾脏则是人体的泌尿器官,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慢性肾病不是生殖方面的疾病,而是泌尿系统疾病,其病位在解剖上的肾脏实质。因此,不能套用古代中医肾主虚的理论指导探讨慢性肾病的病机,而应当立足临床进行辨析。从临床表现看,慢性肾病确实会出现一些虚弱症状,如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腰酸膝软等。这些虚弱症状的出现也是人们把慢性肾病看作肾虚的原因之一。但虚弱症状的出现并不等于其病的本质是虚。《内经》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虚者责之,盛者责之”,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症状的出现都可能存在虚实两方面的原因。古人云“大实若赢状,至虚有盛候”,症状和病的本质存在着不一致性,因此,《内经》强调“治病必求其本”。临床上就需要通过对症状的全面辨析而求其病本。 根据脉、舌、色、症和病史对慢性肾病进行综合辨析可以发现, 其一,从病史看,慢性肾病多由急性肾炎发展而来,病始于感受外邪,未得根治,病程中又常因感冒或感染而反复加重,可谓旧邪未除,新邪又至,日愈久,邪愈深,是邪实之为病; 其二,从症状看,患者常见心急烦躁,夜寐梦多,便干溲赤,皮肤瘙痒等,皆是热盛之象; 其三,从面色看,患者面色或白或黄或苍,必晦暗滞浊,日愈久,病愈重,色愈浊,是血分瘀滞,络脉不和之象; 其四,从舌象看,多见舌红且干,苔腻根厚,舌背络脉紫黑,正是热瘀营血之证; 其五,从脉象看,肾病之脉,或濡或滑或弦或细而必数,且沉取有力,若病至尿毒症期,其六脉必弦滑洪数,愈按愈盛,更属邪蓄成毒之象。脉证如此,何言其虚!再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慢性肾病患者尿中蛋白和血细胞持续阳性,血肌酐和尿素氮上升,均可视为邪入营血的标志,至于肾脏微血管痉挛与堵塞,微循环障碍的形成、肾实质的炎症、肿胀、破损、硬化,甚至肾病的基本病机可定为风、湿、热、邪深入营血,络脉瘀阻,其病属实非虚,多热多瘀。治疗大忌温补,当以凉血化瘀为基本治则,参以随证施治,方与病机相符,可望取得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肾实证乃《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之谓。是由风寒直中、传经;或由水湿内侵,肾阳被遏;或由湿热壅盛;或由肝肾气郁、逆气上冲;或由瘀血停留肾经,肾府而致肾脏功能失调之实证。临床表现为:腰髋痛,水肿,腹胀泻,小便不利,脉肾而长,或尺脉实等。治疗当以“实则泻之”为原则。 由此笔者根据赵绍琴老师之经验,在临床上结合自己临证所得,发明出“泻胃降浊、消白、排毒”等新疗法治疗肾病,取得了理想的疗效,使许多。肾病患者得以康复,望专家同道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摘自:中医药学刊文/赵文远 方万红 周世英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3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1 条评论

苍老的墙 1年前 回复TA

你长得真是下不为例啊!快去整整容,以后不准再犯了啊!我也要去检查下,不知道有没有给你吓出心脏病。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