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散
【处方】:权壳(去瓤,麸炒)半两,诃子7枚(煨去核),甘草半两(炙),地榆1两,黄芩1分,赤芍药1分,白芍药1分,罂粟壳14枚(蜜炙焦黄)。
诃子
又名:诃黎勒、诃黎、诃梨、随风子
性味:味苦;酸;涩;性平
功效:敛肺;涩肠;下气;利咽。主久泻;久痢;脱肛;喘咳痰嗽;久咳失音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地榆
又名:酸赭、豚榆系、白地榆、鼠尾地榆、西地榆、地芽、野升麻、马连鞍、花椒地榆、水橄榄根、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蕨苗参、红地榆、岩地芨、血箭草、黄瓜香
性味:苦酸;寒;无毒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黄芩
又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赤芍药
又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性味:酸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味涩苦。"
功效: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罂粟壳
又名:御米壳、米囊皮、米罂皮、粟壳、米壳、烟斗斗。
性味:酸;涩;寒
功效:敛肺;涩肠;固肾;止痛。主久咳劳嗽;喘息;泄泻;痢疾;脱肛;遗精;白带;心腹及筋疼痛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下痢纯血,脐腹(疒丂)痛,里急后重,昼夜频并。
【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陈米饮调下。
【注意事项】:脾胃弱者不可服。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七
【病论】
书林陈氏《经验方》作者考
关键词:陈晔 《经验方》 宋代
宋代·陈氏《经验方》见于《宋志》:“陈氏《经验方》五卷,不知名。”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陈氏经验方》五卷,右书林陈先生集,李文懿公璧为之序。”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经验方》五卷,陈氏,《宋志》五卷,佚。”[1]从该书的著录情况来看,该书作者姓陈,名不详。因有李璧作序,其生活年代应在南宋。而“书林”则可能是作者的里籍或作书时的地点。
陈氏《经验方》作者
该书作者宋代已佚名,且原书大约在明代后期就已失传,因此,考证其作者非常困难,但仍然有许多线索可查。首先,从地名“书林”入手,考古今县以上建制中无以书林为名者,但我国出版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刻书世家“建阳书林余氏刻书”,余氏自宋代定居于福建建阳书林一带,世以刻书为业,据肖东发先生考证,书林是福建建阳的一处地名。[2]又据元·邹铉《寿亲养老新书》神仙不老丸条:“陈书林晔云此方特乌须发……”,服椒法条:“书林陈晔括为之歌”,戒夜饮说条:“此序见陈氏《经验方》”,另有多处引“陈书林”。[3]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据古今医家书目”有陈日华《经验方》;而《永乐大典》卷13877有陈晔《家藏方》,卷14949有陈晔《家藏经验方》地榆散;而卷14947引《养生必用方》则有“陈日华方”;明·朱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