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防己散
【处方】:汉防己1两,羚羊角屑1分,人参3分(去芦头),桂心3分,芎藭3分,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赤茯苓3分,旋覆花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白术半两,细辛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赤芍药3分,羌活3分,枳实3分(麸炒微黄),甘草半两(微炙赤,锉)。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半夏
又名: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赤茯苓
又名:赤苓、赤茯
性味:甘;淡;平
功效:行水;利湿热。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泄泻
旋覆花
又名:蕧、盗庚、盛椹、戴椹、飞天蕊、金钱花、野油花、滴滴金、夏菊、金钱菊、艾菊、迭罗黄、满天星、六月菊、黄熟花、水葵花、金盏花、复花、小黄花、猫耳朵花、驴耳朵花、金沸花、伏花、全福花
性味:味苦;辛;咸;微温
功效:消痰行水;降气止呕。主咳喘痰粘;哆嗦噫气;胸痞胁痛
防风
又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细辛
又名:小辛、细草、少辛、细条、绿须姜、独叶草、金盆草、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
性味:辛;温;小毒
功效: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麦门冬
又名:虋冬、不死药、禹余粮
性味:甘;微苦;寒
功效: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主肺燥干咳;肺痈;阴虚劳嗽;津伤口渴;消渴;心烦失眠;咽喉疼痛;肠燥便秘;血热吐衄
赤芍药
又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性味:酸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味涩苦。"
功效: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羌活
又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效: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枳实
性味:苦、辛、酸,温。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化痰,利胸膈,除头目旋眩,令思饮食。主风。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一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