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散
【处方】:甘松2两,藁本2两,藿香2两,白附子2两,细辛2两,广陵香2两,小陵苓2两,茅香2两,白檀2两,三奈子2两,川芎2两,白芷2两,白丁香3两,白及3两,白蔹3两,栝楼根4两,楮实4两,滑石半斤,韶脑半斤(两),牵牛4两,皂角2(3)斤半,绿豆1升。
甘松
又名:甘香松、香松
性味:味辛;甘;性温
功效:理气止痛;醒脾健胃。主脘腹胀痛;不国民饮食;牙痛;脚气
藁本
又名:藁茇、鬼卿、地新、山茝、蔚香、微茎、藁板
性味:味辛;性湿
功效: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主风寒头痛;巅顶疼痛;风湿痹痛;疥癣;寒湿泄泻;腹痛;疝瘕
藿香
又名:土藿香、猫把、青茎薄荷、排香草、大叶薄荷、绿荷荷、川藿香、苏藿香、野藿香、猫尾巴香、猫巴虎、拉拉香、八蒿、鱼香、鸡苏、水麻叶
性味:味辛;性微温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胃。主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妊娠呕吐;鼻渊;手;足癣
白附子
又名:禹白附、牛奶白附、野半夏、野慈菇、鸡心白附、麻芋子
性味:味辛;甘;性温;有毒
功效:祛风痰;通经络;解毒镇痛。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偏头痛;破伤风;毒蛇咬伤;瘰疬结核;痈肿
细辛
又名:小辛、细草、少辛、细条、绿须姜、独叶草、金盆草、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
性味:辛;温;小毒
功效: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茅香
又名:香草
性味:甘,寒。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吐血,尿血,急、慢性肾炎浮肿,热淋。
白檀
又名:砒霜子、蛤蟆涎、白花茶、牛筋叶、檀花青
性味:苦;性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调气散结;祛风止痒。主乳腺炎;淋巴腺炎;肠痈;疮疖;疝气;荨麻疹;皮肤瘙痒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白芷
又名:虈、芷、芳香、苻蓠、泽芬、晼、白茞、香白芷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痈疽疮疡;毒蛇咬伤
白丁香
又名:雀苏(《雷公炮炙论》),雄雀矢(《别录》),青丹(《本草拾遗》),麻雀粪(《滇南本草》),雄家雀粪(《黑龙江中药》)。
性味:苦,温。 ①《别录》:"温。" ②《纲目》:"苦,温,微毒。" ③《本草经巯》:"辛苦,温。"
功效:化积,消翳。治疝瘕,症癖,目翳,胬肉,龋齿。 ①《别录》:"疗目痛,决痈疖,女子带下,溺不利,除疝瘕。""雀矢和男首子乳,如薄泥,点目中,胬肉亦脉贯上瞳子上者即消。以蜜和为丸,酒饮服,主症癖,久痼冷病。" ②陶弘景:"疗龋齿。" ③孟诜:"雀粪和天雄、干姜为丸,令阴强。" ④《本草拾遗》:"主痃癖诸块伏粱,和干姜、桂心、艾等为丸,入腹能烂痃瘕。患痈苦不溃,以一枚敷之。又急黄欲死,以两枚细研,水温服之。" ⑤《日用本草》:"去面上雀子斑、酒刺。" ⑥《滇南本草》:"磨翳退雾,遮睛不明,入眼药用之。" ⑦《纲目》:"消积除胀,通咽塞口噤,女人乳肿,疮疡中风,风虫牙痛。" ⑧《黑龙江中药》:"与瓜蒂共面,嗅之治阴黄。"
白及
又名:甘根、连及草、臼根、白给、冰球子、白鸟儿头、地螺丝、羊角七、千年棕、君求子、一兜棕、白鸡儿、皲口药、利知子
性味:苦;甘;涩;寒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外伤出血;痈疮肿毒;烫灼伤;手足皲裂;肛裂
白蔹
又名:兔核、白根、昆仑、猫儿卵、鹅抱蛋、见肿消、穿山老鼠、白水罐、山地瓜、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山栗子、人卦牛、白浆罐、野红薯、地老鼠、野着薯、母鸡抱蛋。
性味:苦;辛;性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主疮疡肿毒;瘰疬;烫伤;湿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楮实
又名:楮实子、角树子、野杨梅子、构泡
性味:甘;性寒
功效:滋肾;清肝明目;健脾利水。主肾;虚腰膝酸软;阳痿;止昏;目翳;水肿;尿水
绿豆
又名:青小豆。
性味:味甘;性寒
功效:清热;消暑;利水;解毒。主暑热烦渴;感冒发热;霍乱吐泻;痰热哮喘;头痛目赤;口舌生疮;水肿尿少;疮疡痈肿;风疹丹毒;药物及食物中毒
【制法】:上为细末,加白面1斤,和匀1处,后入韶脑再和匀用。
【功能主治】:光泽面皮。主风(黑干)粉刺。
【摘录】:《普济方》卷五十一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