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四物汤

加味四物汤

【处方】:归身1钱,人参1钱,川芎1钱,赤芍1钱,生地1钱,桔梗1钱,甘草1钱,麦冬1钱,白芷1钱。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赤芍

又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

性味:苦;微寒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麦冬

又名:麦门冬、沿阶草

性味:甘,微苦,微寒。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

白芷

又名:虈、芷、芳香、苻蓠、泽芬、晼、白茞、香白芷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痈疽疮疡;毒蛇咬伤

【功能主治】:初产之妇,乳方长,乳脉未行;或产多之妇,气血虚弱,乳汁短少。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更煮猪蹄汤食之,则乳汁自通。猪蹄1对,洗尽煮烂,入葱调和,并汁食之。要是入香油炒过穿山甲共煮,去甲食之,更效。
如因乳不行,身体壮热,胸膈胀闷,头目昏眩者,加木通、滑石各1钱。

【摘录】:《万氏女科》卷三

【病论】

产后尿潴留中医诊疗技术

产后膀胱充盈而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困难者,称产后尿潴留,是产后常见并发症。因膀胱过度膨胀影响子宫收缩,可引起产后出血,故应积极处理。中医称本病为“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 [b]病因病机[/b]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 气虚:素体虚弱,产时劳力伤气,或失血过多,气随血耗,以致肺脾气虚,上虚不能制下,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 肾虚:先天禀赋不足,肾气素亏,复因产时损伤肾气,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膀胱失其温煦,气化不利故小便不通。 肝郁:素性抑郁,产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 血瘀:产程过长,膀胱受压过久,气血运行不畅,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 [b]辨证论治[/b] 1.气虚 [证候] 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白少华,语言低微;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 益气盛清,化气行水。 [方药] 补气通脬饮。主要药物:黄芪、麦冬、通草。若产妇多汗,烦渴咽干,加生地黄、沙参、石斛、五味子;若伴腰膝酸软者,加杜仲、巴戟天。 2.肾虚 [证候] 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舌淡,苔薄润,脉迟弱。 [治法] 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 济生肾气丸。主要药物:炮附子、茯苓、泽泻、山茱萸、炒山药、车前子、牡丹皮、官桂、川牛膝、熟地黄。 小腹下坠者,酌加黄芪、党参、白术、升麻;若腰痛甚者,酌加巴戟天、炒杜仲、续断。 3.气滞 [证候] 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精神抑郁,或胸胁胀痛,烦闷不安;舌苔正常,脉弦。 [治法] 理气行滞,利水通淋。 [方药]木通散。主要药物:枳壳、槟榔、木通、滑石、冬葵子、甘草。木旺克土、纳少便溏者,加白术、茯苓、薏苡仁、木香、白芍。 4.血瘀 [证候] 产后小便不通或点滴而下,小腹胀满刺痛,乍寒乍热;舌黯,苔薄白,脉沉涩。 [治法] 养血活血,祛瘀利尿。 [方药] 加味四物汤。主要药物: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蒲黄、瞿麦、桃仁、牛膝、滑石、甘草梢、木香、木通。 经验方 1.补中益气汤加通关散 [药物组成] 黄芪12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升麻5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柴胡9克,甘草6克,黄柏10克,肉桂3克。 [适应证] 产后气虚性癃闭。 [用法用量] 水煎分服,连服6剂。 2.利尿通窍汤 [药物组成] 茯苓12克,泽泻10克,炒白术、木通、皂刺各10克,桂枝6克,猪苓、杏仁、桔梗各9克,当归、黄芪各12克,红藤、败酱草各15克,甘草3克。 [适应证] 产后湿热性癃闭。 [用法用量] 水煎分服,每日一剂。 [b]适宜技术[/b] 针灸法 1.体针 (1)选中极、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肾俞等穴。操作方法:中极向曲骨方向透刺,施捻转或提插泻法,使针感传至会阴部。膀胱俞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命门向上斜刺,肾俞向后正中线斜刺,均进针1~1.5寸,施捻转补法。三阴交、阴陵泉刺法同上述。本法适用于肾气不足型。 (2)选足三里、气海、阴陵泉、三阴交穴。操作方法: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均直刺,进针1~2寸,施提插平补平泻法,三阴交针感以过膝传至大腿内侧为佳。气海直刺,针深1~2寸,使针感达会阴部。本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型。 (3)选中极、归来、曲骨、三阴交、阴陵泉穴。操作方法:中极、归来、曲骨行快速捻转提插泻法,持续一分钟,使针感放射至会阴部。三阴交、阴陵泉,行捻转提插泻法,使针感传至大腿内侧,若能放射到小腹部则疗效更佳。留针15~30分钟,中间行针2~3次,每日一次。虚证可先针后灸,或温针灸。肝郁气滞者加曲池、外关;郁热蕴结者加复溜、膀胱俞、水道、至阴,其中至阴用点刺放血法。若少腹胀急甚,可再加气海;欲解不得加三焦俞;尿时无力或无尿意加灸关元、肾俞;插导尿管时间长或尿道水肿者可加太冲。 2.耳针 选膀胱、肾、外生殖器、交感、皮质下穴。每次选2~3穴,毫针中度刺激,留针 20~30分钟。 3.指按 (1)用左手中指指腹点按脐耻连线中点,用右手中指按压左手中指指甲,并逐渐用力向下加压,以病人能耐受为度,1~3分钟即可奏效。或以双手重叠,逆时针旋转点按水道穴,由轻到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2)嘱产妇端坐或平卧,腹部放松,医者用两手拇指有节奏地按压产妇双侧足三里穴,每分钟60次,一分钟后再按压关元穴。手法由轻到重,至产妇有尿意感即可。 穴位注射 选中极、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穴。耳穴选膀胱、肾。药物选择维生素B1、维生素B12、新斯的明注射液。每次选1~2穴,常规消毒,任选一种药液,每穴注入0.5~1毫升,一般一次可使尿通。未效可再次穴位注射。 推拿疗法 1.掌揉小腹:掌根附着于腹部膀胱充盈处上方,用力斜向内下方,环转摩揉5分钟,以通利小便。 2.在关元穴推压并间断向耻骨联合方向下推,手法按逆时针方向,先轻后重,5~15分钟。适用于产后尿潴留而膀胱胀大不甚严重者。 灌肠法 枳实、厚朴各12克,生大黄(后下)20克,水煎取汁,大便干者加芒硝20克,冲入煎好的药液中。取以上药汁100~200毫升做保留灌肠,每日1~2次,每次间隔4~6小时,每次保留30~60分钟。疗程一天,无效者改用导尿管保留导尿。适用于产后尿管保留而无膀胱损伤者。 敷贴法 1.炒盐,加150毫克麝香末,混匀,填脐中,外用葱白十余根作一束,切如半指厚,置盐上,用艾灸,觉热气入腹难忍为止,小便即通。适用于产后尿潴留。 2.鲜青蒿200~300克捣碎,不让汁流失,即时敷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敷后病人腹部有清凉感,一般30~60分钟内即可排尿。 3.粗盐0.5千克炒热,用布包裹后,久熨下腹部,可使尿通。 坐浴法 陈瓜蒌60克,煎汤坐浴20分钟,可使尿通。 饮食疗法 蝉农汤:蝉蜕(去头足)9克,加水500~600毫升,煎至400毫升,去渣加红糖适量,一次服完。服后5小时不排尿,可再服一剂。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9)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