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定中丸
【处方】:枳壳、桔梗、茯苓、甘草、楂炭、厚朴、扁豆、谷芽、神曲(炒)、木瓜。
枳壳
性味:苦;酸;性微寒
功效: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茯苓
又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厚朴
又名:川朴、紫油厚朴
性味:苦、辛,温。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扁豆
又名:藊豆(《唐本草》),南扁豆(《滇南本草》),沿篱豆、蛾眉豆(《纲目》),凉衍豆(《本草乘雅半偈》),羊眼豆(《药品化义》),膨皮豆(《广州植物志》),茶豆(《江苏植药志》),南豆(《陆川本草》),小刀豆、树豆(《四川中药志》),藤豆(《中国药植图鉴》)。
性味: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温。" ②《食疗本草》:"微寒。" ③《日华子本草》:"平,无毒。"
功效:健脾和中,消暑化湿。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 ①《别录》:"主和中下气。" ②《药性论》:"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汤服。" ③孟诜:"疗霍乱吐利不止,末,和醋服之。"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脏。" ⑤《本草图经》:"主行风气,女子带下,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 ⑥《滇南本草》:"治脾胃虚弱,反胃冷吐,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疾。" ⑦《品汇精要》:"消暑和中。" ⑧《纲目》:"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 ⑨《会约医镜》:"生用清暑养胃,炒用健脾止泻。"
谷芽
又名:蘖米、谷蘖、稻蘖、稻芽。
性味:甘;平
功效:消食化积;健脾开胃。主食品店积停滞;胀满泄泻;脾虚少食;脚气浮肿
神曲
又名:六神曲(《本草便读》)。
性味:甘辛,温。 ①《珍珠囊》:"辛。" ②《汤液本草》:"气暖,味甘。" ③《滇南本草》:"性平,味甘。" ④《纲目》:"甘辛,温,无毒。"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调中。治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产后瘀血腹痛,小儿腹大坚积。 ①《药性论》:"化水谷宿食,症结积滞,健脾暖胃。" ②张元素:"养胃气。治亦白荆。" ③《汤液本草》:"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症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能治小儿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胎动不安,或腰痛抢心,下血不止。" ④《纲目》:"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闪挫腰痛者,煅过淬酒温服有效,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钱,日二。" ⑤《本草述》:"治伤暑,伤饮食,伤劳倦,疟气痞证,水肿胀满积聚,痰饮咳嗽,呕吐反胃,霍乱,蓄血,心痛,胃脘痛,胁痛,痹痿眩晕,身重,不能食,黄疸。" ⑥《本草再新》:"消瘰疬疽瘤。"
木瓜
又名:贴梗海棠、铁脚梨、皱皮木瓜、宣木瓜
性味:酸,温。
功效: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功能主治】:暑湿伤中,食滞交阻,而为霍乱转筋。
【各家论述】:霍乱一证,皆由脾胃受邪,乘胃则吐,乘脾则泻,而伤湿、伤食尤多。方中谷芽、神曲、楂炭消磨食积;厚朴、茯苓除湿宣邪;桔梗开提肺气,表散外邪;枳壳破气行痰,宣中导滞;扁豆解暑和脾;甘草和中化毒;木瓜舒筋达络,使筋急者得之即舒,筋缓者遇之即利。
【摘录】:《成方便读》卷三引《局方》
【病论】
口味异常的中成药疗法
口味异常是指患者自觉口中的味觉异常,如口酸、口苦、口咸等等,这往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之一。若脏腑发生病变,在出现全身症状的同时,也往往会出现口内味觉异常。因此,患者口味异常可作为中医诊治疾病的依据之一。当然,在诊治口味异常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中成药对口味异常有一定疗效,可选用下列中成药治疗。
一、中成药内治法
(一)口臭:口臭是指口中出气有臭味,自觉或为他人所闻而言。中医辨证治疗口臭分为以下三型:
1.胃热上蒸型:主要表现为口臭,口渴饮冷,舌生疮糜烂,牙龈赤烂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当以清胃泄热为治,可选用黄连上清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三黄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牛黄清胃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2.痰热壅肺型:主要表现为口气腥臭,胸痛胸闷,咳嗽痰黄黏稠,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当以清热宣肺为治,可选用羚羊清肺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清气化痰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复方鱼腥草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3.肠胃食积型:主要表现为口中酸臭,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大便溏薄或泻下不爽,小便短少,舌淡苔厚浊腻,脉滑。当以消食化积导滞为治,可选用用保和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大山楂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木香槟榔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复方鸡内金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二)口苦:口苦患者常有心烦易怒,头晕头痛,目赤胁痛,小便黄短,大便偏干,舌边尖红等,可以用龙胆泻肝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丹栀逍遥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夏枯草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冲饮;茵栀黄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熊胆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金钱草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冲饮。
(三)口酸:口酸是指口中自觉有酸味,甚者他人闻之有酸气。
1.肝胃不和型:主要表现为口中发酸,嘈杂吞酸,食少纳呆,嗳气,胁肋胀痛,舌淡苔薄脉弦。当以疏肝和胃为治,可选用调胃舒肝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加味左金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沉香化气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2.宿食停滞型:主要表现为口中发酸,或嗳气酸腐,纳呆恶食,脘腹胀满,舌淡苔厚浊腻,脉滑。当以消食化积导滞为治,可选用枳实导滞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加味保和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香砂养胃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曲麦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冲饮。
(四)口咸:是指口中自觉有咸味,有时伴有咸味痰涎排出,咽干口燥,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夜寐不安,多梦盗汗,小便短赤,舌红苔少,脉细数。当以养阴益肾为治,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大补阴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滋阴甘露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五)口淡:口淡是指口中味觉减退,患者自觉口内发淡而无法尝出食物滋味,伴不欲饮食,神形疲惫,短气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当以健脾益气,芳香和胃为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每次10g,每日3次冲饮;人参健脾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香砂六君子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六)口腻:口腻是指口舌黏腻,滞涩不爽。
1.寒湿困脾型:主要表现为口中黏腻,口淡不渴,不思饮食,胃脘满闷,肢困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当以健脾利湿为治,可选用平胃散,每次10g,每日3次冲饮;理中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良附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2.湿热中阻型:主要表现为口中黏腻滞涩,口气秽浊,食不知味,口干不欲饮,脘腹胀满,胃纳减退,舌红,苔黄腻,脉滑。当以清热利湿为治,可选用甘露消毒丹,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六合定中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清胃黄连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二、中成药外治法
(一)黄连胶囊:取药2粒,去掉胶囊,倒出细末,清水调为糊状,分成两份,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适用于口臭、口苦。
(二)黄芩片:黄芩片3粒,研为细末,清水调为糊状,分成两份,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适用于口臭、口苦。
(三)金匮肾气丸:取本品1丸,研为细末,用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分成两份,置于伤湿止痛膏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温肾益气,适用于口咸、口淡。
(四)伤湿止痛膏: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清水适量调匀,外敷肚脐或双足心涌泉穴,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5~7天。可上病下取,引热下行。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