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
【处方】:茵陈蒿18克 栀子15克(劈)大黄6克(去皮)
茵陈蒿
又名:因尘、马先、茵蔯蒿、茵陈、因陈蒿、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臭蒿、安吕草、婆婆蒿、野兰蒿、茵陈
性味:味微苦;微辛;性微寒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主黄疸;小便一利;湿疮瘙痒
【药理作用】:对中毒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 《山西医药杂志》1975(3):79~93,四氯化炭中毒性肝损伤的大白鼠,在接受茵陈蒿汤治疗后,肝脏细胞的肿胀、气球样变、脂变与坏死,均有程度不等的减轻。肝细胞内蓄积的糖元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着下降,这就为茵陈蒿汤的退黄作用与治疗肝炎,提供了形态和功能的基础。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1.2升,先煮茵陈减600毫升,纳二味,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复减,黄从小便去。
【备注】: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君;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
【摘录】:《伤寒论》
【病论】
我的乡村中医路
[XB]编者按:一位基层中医面对基层中医人员逐渐减少,乡镇中医院被合并入西医院,写下“身临退休时,中医事心酸,辗转不得眠,枕上泪难干”的诗句,基层中医的现状如何,通过本文作者的经历可见一斑。[/XB] □ 张万法 湖北省天门市黄潭镇 我出身于中医世家,住在农村,至今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乡间中医路。在此期间,我经历了乡村中医的发展的燃情岁月,也目睹了农村中医药人员逐年减少、生存艰难的现状。我时常考虑,农村中医药的事业如何发展,路在何方? [b]艰苦岁月永难忘[/b]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祖父行医时让我侍诊,并指导我学习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医学心悟》等著作。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发出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我们农村中医药人员,背起药箱,为农民送医送药。 1969年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我被派驻到湖北省天门市黄潭镇公园村。农民们听说我是中医,送来了衣柜当中药柜,送来了碾胡椒的碾子,送来了卖雪花膏的秤;大队农科站批给我了地,种上了马蹄金、板兰根、地黄、丹参等20多种中草药,同时邀我去上中草药课讲针灸知识,我带领两个赤脚医生,12个小队卫生员,使用针灸、中草药进行防病治病。 有一次,一个村庄在短时期内有十几人染上了急性传染性黄胆型肝炎。我们立即查找发病原因,采取紧急防治措施,采集自种的马蹄金、过路黄、路边菊、车前草进行预防与治疗,很快控制了疫情蔓延,治愈了病人。 此后,我用茵陈蒿汤治疗黄疸、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病、将《伤寒论》中的黄芩汤改制为丸治疗痢疾、自制中药针防治红眼病、妇科病,割治四缝穴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那时疟疾流行,我用针刺大椎、陶道穴治疗间日疟,不但可控制当天的现症发作,并有抗复发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撰写并发表了《针刺治疗间日疟》一文。 有一天,一个3岁的女孩不慎掉进水坑,救上来时孩子已停止了呼吸,我跑上前去,将孩子抱到我的膝盖上,揉按约3分钟,孩子才将水吐了出来,接着针刺人中等穴,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如今,这个女孩已是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医生。 在合作医疗的那段时间,我最多一天接诊130多位患者,包含了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有时感到医术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我在出诊时就将秦伯未老师的《中医临症备要》、《谦斋医学讲稿》放在包里,随时翻阅,有空就学。在防病治病中有疑难问题,就写信请教湖北中医学院老中医张梦侬。至今,张老师告诉我“要勤于读书,勇于临床,善于总结”的话仍然铭记在心。 [b]改革开放助我行[/b] 1978年,国务院发文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中医药人员充实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第二年,我录取为中医师,分配到湖北省天门市黄潭卫生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我坚持白天临床,夜间读中医名著,坚持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际,坚持辨证施治原则,发挥中医优势,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一位患儿,被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在武汉市某大医院住院治疗20多天不见好转,回到乡间老家,我开了3剂中药就治好了。 已故张梦侬老中医教导要勤于读书。我在读书之时认真地做摘录笔记,搜集了不少中医名言,用于指导中医的临床实际。例如“调气则后重可除,和血则脓血能愈”,以此组方用药,治疗痢疾,均2~3剂而获痊愈。“胃为阳土得阴则安,胃宜降则和”,以此组方用药治疗各种胃病效果良好。“脾为阴土得阳始运,脾宜升则健”,以此用于指导治疗泄泻、小儿消化不良等症均获效验。唐宗海的“一止、二消、三宁、四养”,以及“上窍出血宜清降,下窍出血宜摄升”,指导治疗血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每年入冬以来,我都要开出300多个膏滋方子,这些膏滋方子都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都具有中医药的养身保健预防等特色。服完膏滋方后很多之前身体虚弱的患者反映身体强壮了,抵抗力增强了。 在卫生院工作的几十年,我坚持写临床记录,从未间断,现存有临床记录约两万余则,我写的《乙肝治验摘介》、《肾炎蛋白尿从虚与湿瘀论治》、《疲劳综合症的辩证治疗》、《通降法治胃下垂病理探讨》等20余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中医专业期刊上。 2001年,天门市卫生局授予我为市首届十大知名中医。退休时,组织给我增加了一级工资。 [b]乡间中医逐渐少[/b] 我的家乡黄潭镇1950年前后有中医个体诊所40余家,中医从业者40多人。1955年成立了13家中医联合诊所,中医联合诊所由国家发文统一招收了两批中医学徒共60多人。1966年,最后一批中医学徒出师,此后再没有招收。如今,中医院校培养的学生,又分配不到乡间来,随着原有的中医药人员有的西化改行,老年中医的相继离世、退休,我们当地的中医逐年减少。 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来我市支持建立了十几家乡镇中医院,2000年左右乡间老年中医全部退休。2002年市机构改革提出乡镇中医院与卫生院合并。眼见乡镇中医医疗机构即将消失,乡间中医药人员失去立足之地,我无能为力,焦急万分,夜不能寐,写下了“身临退休时,中医事心酸,辗转不得眠,枕上泪难干”的诗句。 退休的第二天,我即走访了几家乡镇中医院,有一家乡镇中医院,距离该镇卫生院10多公里,职工不多,年业务收入超过100万元,两家医院合并后,中医特色逐步消失。 另一个乡镇中医院成立后,农民百姓、中医人员拍手叫好。中医业务明显上升,可是该镇卫生院在镇中医院门前50米处,设立一个卫生院门诊部,致使该中医院业务下降,此后镇中医院与卫生院合并,中医院机构房产归并于卫生院,中青年中医人员离开了该镇。 另一家中医院合并入该镇卫生院后,一位青年中医失去了立足之地,生活无着,向市委请求自主创业办中医诊所,可由于种种阻挠,至今仍没有办成。如今,该镇得中医从业人员只剩下卫生院一名中医,而且存在着工资待遇平等难、进修学习提高难等问题。 我认为,50年来,乡间中医没有招收学徒,培养的中医学生又分配不到乡间来,断了中医延续发展的根。固有的乡间中医有些缺乏自主能力,得不到政策的保护,得不到党和政府的财力、物力支持,在市场竞争、机构合并中逐步失去了立足之地。 [b]中医机构需健全[/b] 通过比较我所经历的基层中医药发展历程,我认为需要从下面几点进行改变: 1.国家、省、市、县必须建立健全独立运行的中医药管理机构,彻底改变中医药的从属地位。管理机构的领导干部必须姓“中”。由相信中医、热爱中医、学中医专业、有管理能力、能继承创新、能为中医药人排忧解难的人员来担任。 2.县市以下农村乡镇必须加速组建中医医疗机构。我国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而今数量极少的中医药医疗机构又设立在城市,与农村相距最近的是县市级中医医院。应该鼓励乡间中医办中医诊所、个体行医,鼓励城市在职中医执业人员到乡间执业。对现有退休乡间的老中医,进行摸底,鼓励他们走出来领办乡镇中医医疗机构,开办中医诊所。 3.发展农村乡镇中医药事业,必须广开学路。院校教育必须在彰显中医药特性的前提下扩大招生,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毕业学生到乡间来,充实乡间中医药队伍。要恢复中医药传统的传承方式,鼓励乡间中医多带中医药学徒。鼓励农村乡间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热爱中医的人自学中医。对热爱中医的乡镇在职医务人员、乡村医生,进行认真的中医药培训。必须坚持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学习中医课程要达到90%以上,职业准入考试不考西医课程,但中医课程要严格考试,成绩合格者可以让其在当地农村执业。 中医、西医目的都是为人民解除疾苦,要同等对待和谐相处。不能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也不能强迫中医学习西医来改造中医,更不能用中医、西医机构合并来取消中医。中医、西医要同时并存、优势互补,只有这样,中医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中医副主任医师,湖北省天门市十大知名中医)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