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风散
【处方】:牵牛子(微炒)30克 大黄(锉,炒)30克 槟榔15克(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0克
牵牛子
又名:草金铃、金铃、黑牵牛、白牵牛、黑丑、白丑、丑牛子、二丑
性味:苦辛;寒
功效:利水通便;祛痰逐饮;消积杀虫。主水肿;腹水;脚气;痰壅喘咳;大便秘结;食滞虫积;腰痛;阴囊肿胀;痈疽肿毒;痔漏便毒等
大黄
性味:苦,寒。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制法】:上四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理气通便。治三焦气约,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时用生姜、蜜水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病论】
针刺疖肿方
组成:大椎,毫针进针1寸;灵台,毫针进针0.8寸;曲池,毫针进针1.2寸;委中,毫针进针1.2寸;血海,毫针进针1.2寸。 功能: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 主治:疖肿、毛囊炎、丹毒、带状疱疹、结节性红斑、湿疹。 用法:每日针刺1次,得气后施行泻法操作,留针20~30分钟,期间重复手法1~2次。 方解:湿热之邪逗留脏腑,内不得疏泄,为病之本;蕴伏肌肤之外不得透达,是为病之标。本方主取督脉,可振奋诸阳经气,鼓动、调节全身之气血,有助泄邪之力,达强壮补虚之功。大椎穴属督脉经穴,能散阳邪,解里热,具有清热泻火、疏风散表之功,主治热病、疖肿、疔毒等外科、皮肤病证。灵台亦为督脉经穴,能疏通诸阳经气,清泄火邪,故清蕴热、消结肿之功卓著,为治疗疮疡疖肿之要穴,钩针刺络拔罐,更能引邪外出。曲池穴能升能降,可清热利湿、疏风解表、调和营卫,是治疗丹毒、瘾疹、瘰疬和疮疖的重要穴位。委中善治血证,可清热凉血、消肿散结,主治疖肿疮毒、发背、丹毒等病,是作者常用的经验穴。据现代研究:针刺实验性细菌性腹膜炎家兔的“委中”穴,可使细胞吞噬能力明显增强,病灶区腹膜粘连减轻,炎性细胞渗出减少或停止,细胞培养转阴时间明显提前,足见本穴具有明显的抗病、抗炎作用。血海属足太阴脾经穴,是理血的要穴,善清血分蕴热,有凉血、活血、清利湿热之功。 临床应用:凡有身热恶寒、全身违和者,当深刺大椎、曲池穴,行重泻手法,大椎穴处施行火罐连续扣拔法,然后静置留罐15分钟;委中穴改用钩针刺络放血。毛囊炎、疖肿、疮疡则施钩针局部刺络,重扣出血,施予火罐作连续扣拔,然后静置留罐;带状疱疹加施钩针行散刺法并作“围刺”,灶区局部艾条熨灸10~20分钟;丹毒、结节性红斑、湿疹可加配阴陵泉或三阴交等俞穴,并施行“透天凉”手法;凡疼痛剧烈者可加配外关、“四关”等穴。 注意事项:保持患处清洁,避免过度劳累,心情愉悦,并忌食鱼腥、生冷、厚味及辛辣煎炸之品。 杨楣良,男,汉族,1933年生,浙江杭州市人。1947年起师从浙江名医张硕甫、马雨荪。1951年毕业于中央卫生部高级针灸师资班,后又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教授和姜揖君教授。
现为浙江名医馆馆员、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中医师,兼任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会委员、浙江省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委、浙江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全国五百名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
临床、科研、教学近50年,励精磨砺,勤求古训,提出诊治勿忘整体,医疗应探源求本,重视经络、脏腑、气血辨证,临床明析标本虚实,施术注重“治神”。
临床擅长诊治内科疑难杂病、脾胃病、心脑神志病证、痛证,尤其对慢性胃肠道疾病、性功能障碍、网球肘、骨质增生等有独到之处。首创“杨氏钩针”及“钩针疗法”,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微电脑多功能灸疗仪”和“NL-90人体肘部扭力测力仪”,“杨氏钩针”获国家发明专利。几年来获省、厅局级科研成果奖5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参编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研项目有“经络的计算机三维模拟研究”。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