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鳖甲汤
【处方】:青蒿9克 知母6克 桑叶6克 鳖甲15克 丹皮6克 花粉6克
青蒿
又名:蒿、草蒿、方溃、(犭凡)蒿、臭蒿、香蒿、三庚草、蒿子、草青蒿、草蒿子、细叶蒿、香青蒿、苦蒿、臭青蒿、香丝草、酒饼草
性味:味苦;微辛;性寒
功效:清热;解暑;除蒸;截疟。主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疟疾;黄疸
知母
又名:蚳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芪母、提母、(艹是)母、女雷、女理、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苦心、儿草、水须、昌支、蒜瓣子草、兔子油草、山韭菜、羊胡子根、穿地龙、虾草、马马草、淮知母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主温热病;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
桑叶
又名:铁扇子、蚕叶
性味:味苦;甘;性寒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明目。主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风热及肝阳上扰;目赤肿痛
鳖甲
又名:上甲、鳖壳、甲鱼壳、团鱼壳、团鱼盖、团鱼甲、鳖盖子
性味:味咸;性微寒
功效:滋阴清热;潜阳熄风;软坚散结。主阴虚发热;劳热骨蒸;热病伤阴;虚风内动;小作惊痫;久疟;疟母;症瘕;经闭
【功能主治】:治少阳疟偏于热重者,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脉左弦。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疟发前,分二次温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病论】
高热的中医辨治体会
高热是临床上的常见急重症,起病急、来势猛,治疗不当易致不良后果,故历来是众多医家关注的重点。中医在这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治疗经验。每种病症除了病症所具有的一般发病特点外,还有其自身所独有的一些发病特点,其决定了临床上对于该病症的辨治。高热作为一个病症当然不能例外。现就高热的临床辨证治疗特点,结合相关的文献报道,阐述如下。[b]1 闭郁辨治,注重宣透[/b]高热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是寒邪还是热邪引起的,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特点:即体内气机不畅、内外不通,致阳气被郁闭在内化热化火,不能象正常情况下那样内外通调,达到一个人体恰当的热势平衡而导致发热。明代吴有性在《温疫论》中就提出:“阳气通行,温养百骸;阳气壅闭,郁而为热。且夫人身之火,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但喜通达耳。不论脏腑经络,表里上下,血分气分,一有所阻,即便发热。是知百病发热,皆由壅郁”。董德懋老中医[ 1 ] 治疗高热就注重透散以通调内外,曾提出“邪在表,寒而勿闭,凉而勿凝;邪在里,通而勿滞,泻而勿伐;实热宜清宜泻必以散;虚热宜补宜清兼以透”的治疗原则。姜良铎教授[ 2 ]亦认为正确地使用透邪法使病邪由深出浅,往外透达,对于治疗外感高热可收到良效。此透邪法与解表法不同。解表法用于卫表证,而透邪法则不拘于卫表证,有邪郁即得透邪。由于在卫气营血各阶段邪郁的病机普遍存在,因而在各个阶段上都有必要考虑到使用透邪法。周平安[ 3 ]亦认为,对于治疗外感高热宜透。并提出所谓“透”,就是透邪外出。邪在表者,以辛温或辛凉之品开泄郁闭,疏畅气机,使病邪有外达之路。邪入气分,津气未伤者,仍可开泄上焦,清热透表,使邪外达。邪初入营,仍可透热转气,皆是透邪外出之例。此外,宣透法除提示我们治疗高热应选用辛散之品外,还提示应慎用壅遏之品,应寒而勿凝,补而勿壅。[b]2 热毒致病,法宜清解[/b]
临床上高热往往起病急、来势猛,症状表现剧烈、明显,究其病因大部分(尤其是外感高热) 属热毒致病。因为这么明显的火热炽盛的临床症状往往不是一般病邪所能导致,所以在临床治疗上清热解毒法常常是伴随高热治疗的始终,是常用治法之一。黄星垣[ 4~5 ]对于高热就提出“热毒学说”,并认为“毒寓于邪,毒随邪来,热由毒生,毒不除则热不去,变必生危。”倡导重用清热解毒药治疗,并结合现代研究认识到清热解毒方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抗毒素的毒害等作用,故尤其适合现代医学的感染性高热。熊家平[ 6~7 ]在对治疗感染性高热时谈到:“就整体认识而言,高热的实质核心是热毒炽盛、正盛邪实证。热毒盛衰与发热成平行关系,热毒越盛,热势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兼证、变证越多。治则应注重清热解毒。”并认为“, 高热时应用此法,不必拘泥表里、卫气营血的辨证原则。初病即用,贯穿始终。取其清热能防毒变,解毒能败毒邪”。周仲瑛[ 8 ] 论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时认为,该病发病急剧、病情严重、传变迅速,其虽有温病卫气营血传变的一般规律,但其病理中心在气营热毒炽盛,据此采用清气凉营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性高热,取得了颇为满意的疗效。此外,该法有清热解毒、清营解毒和凉血解毒等不同层次,用药又有辛寒、甘寒、苦寒、咸寒的不同[ 9 ] ,临床上病症常错综复杂,故应灵活应用,并注意寒而勿闭、凉而勿凝,以防寒凉太过。[b]3 腑气不通,治以通下[/b]
高热病人常因热盛伤津、气机郁滞而导致胃腑不通,大便数日不解或解之不畅。同时胃腑不通又会加重阳气闭郁致热势更重,热毒更甚。因此,临床上常用通下法釜底抽薪,使热毒多一条向下排出的道路。吴又可在《温疫论》[ 10 ]中曾谈到:“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黄、心腹痞满,便予达原饮加大黄下之⋯⋯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李学耕教授[ 11 ] 认为,小儿易热多火,常表热未解,而里热已炽;或邪热蕴肺,移热大肠;或邪热内结,腑气不利。故在治疗小儿高热时,常疏表之中寓以泻下,通腑泄热,导火下行;腑气畅通,有利于肺热下泄,使积热随二便而去,则高热自退。黄彩英[ 12 ] 运用通腑法治疗以里热邪实为主证的高热取得满意效果。认为该法借通降阳明胃腑之势,直折火之炎势,取效迅速。并认为选择此法时,关键应在辨清胃腑气机不畅、热毒明显的情况下使用,而不必拘于结粪之有无。[b]4 湿邪粘腻,芳化清利[/b]
高热尤其是长期高热,往往经西医多种抗菌素治疗乏效,而中医辨证多属湿邪阻滞,因湿性粘着极难祛除,故表现在病势上缠绵难解。此时首重祛湿,或温散、芳化,或渗利,各随所宜,使热与湿不相胶结。韩子江[ 13 ]认为,临床上许多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无名高热,其病程较长,临床用药较杂。其病因病机仍为邪热炽盛,之所以久治不愈,往往与热邪挟湿有关。湿性重浊粘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恋于气血。袁正刚老中医[ 14 ]认为,外感高热中属湿热合邪者并不少见。其审察外感发热病人是否有湿邪存在,常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辨证: ①发热稽留不退; ②排泄物秽浊; ②舌苔腻或薄腻而紧。临床上用达原饮等方除湿清热治疗高热属湿热互结证的报道很多,而且效果满意。[b]5 虚证高热,扶正除热[/b]
高热临床上虽然以邪毒侵袭多见,但因虚致热者亦不少见。气、血、阴、阳不足,打破了阴阳之间的平衡,引起一种虚性亢奋的发热。虽然临床报道较少,但的确存在,在高热临床治疗上常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如杨培生老中医[ 15 ]善用《伤寒论》中真武汤治疗阳虚高热,取其温补脾肾、化气行水,对于患者或有咳喘、或浮肿、或便溏等这些兼水泛的病症,常一举中的。赵明华[ 16 ]用生地黄、熟地黄等补肾壮水为主,兼以青蒿、地骨皮等清透之品,治愈一例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郭连澍等[ 17 ]报道张文灿主任医师用“甘温除大热”之法,以黄芪、人参、柴胡等为主,或配以养血,或配以温阳,治疗一些虚证高热效果明显。此种病人以虚为主,故根据辨证予以扶正,同时结合高热气机闭郁的特点适当佐宣透以相辅相成,如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柴胡,青蒿鳖甲汤中的青蒿等。结语:临床上,高热常表现为上述五种致病特点中数种相兼为病,或郁、毒、腑实并见,或郁、虚同见,或湿、毒胶结为病,等等。故临床应多方面考虑、灵活运用。同时可结合一些对治疗高热有较独特疗效的中药及方剂,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恰当地选用,可促使疾病迅速向愈,减轻患者痛苦。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