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上清丸

牛黄上清丸

【处方】:黄连24克 生石膏120克 黄芩75克 薄荷45克 莲子心60克 白芷24克 桔梗24克 菊花60克 川芎24克 赤芍24克 当归75克 黄柏15克 荆芥穗24克 栀子75克 大黄120克 甘草15克 连翘75克 朱砂18克 明雄黄18克 牛黄3克 冰片15克

黄连

又名:王连、支连

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

黄芩

又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薄荷

又名:蕃荷菜、菝蕑、吴菝蕑、南薄荷、猫儿薄苛、野薄荷、升阳菜薄苛、蔢荷、夜息药、仁丹草、见肿消、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鱼香草、香薷草

性味:味辛;性凉

功效: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解郁。主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痒;肝郁胁痛

莲子心

又名:薏、苦薏、莲薏、莲心。

性味:苦;寒

功效:清心火;平肝火,止血;固精。主神昏谵语;烦燥不眠;眩晕止赤;吐血;遗精

白芷

又名:虈、芷、芳香、苻蓠、泽芬、晼、白茞、香白芷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痈疽疮疡;毒蛇咬伤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菊花

又名:节华、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阴成、甘菊、真菊、金精、金蕊、镘头菊、簪头菊、甜菊花、药菊

性味:味甘;苦;性微寒

功效: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主外感风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赤芍

又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

性味:苦;微寒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黄柏

又名:檗木、檗皮、黄檗。

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热;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皮肤湿疹

栀子

又名: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

性味:苦,寒。

功效: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大黄

性味:苦,寒。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连翘

又名:旱连子、大翘子、空翘、空壳、落翘

性味:苦;性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风热感冒。主风热感冒;温病;热淋尿闭;痈疽;肿毒;瘰疬;瘿瘤;喉痹

朱砂

又名:丹粟、丹砂、朱丹、赤丹、汞沙、真朱、光明砂、辰砂

性味:甘;凉;有毒

功效:镇心安神;清热解毒;明目。主癫狂;惊悸;心烦;失眠症;眩晕;目昏;肿毒;疮疡

牛黄

又名:丑宝、天然牛黄

性味:甘,凉。

功效: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冰片

又名:合成龙脑、梅片、艾粉、结片

性味:辛、苦,微寒。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用于热病神昏、痉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

【制法】:上药中朱砂、雄黄、牛黄、冰片分别研细,黄连等十七味药轧为细粉,与上四味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蜡皮封固,阴暗干燥处保存。

【功能主治】: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治三焦火盛,头痛目赤,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每服1丸,日服一至三次,温开水送下。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备注】:方以牛黄清心肝实火为君;配菊花、薄荷、连翘、荆芥穗、白芷、川芎、桔梗、甘草轻清上浮,疏风清热为臣;佐以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苦寒燥湿,清热解毒;加石膏清泄气分实热,冰片辛凉散火,通窍利咽;又以大黄苦寒泄下,荡涤瘀热;赤芍、当归、地黄清热凉血散瘀。诸药配伍,具有良好的清热泻火,散风止痛功效。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病论】

中药过敏反应不可小视

与西药相比,中药药性温和,毒副反应较少,但作为药物它同样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反应,其中过敏是最为常见的。有人对文献报道的中药的不良反应从1980~1999年发生的例数进行统计,不良反应报道共计2732例,其中过敏反应1577例,占第一位。
研究表明,中药引起的过敏反应包括皮肤反应(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药物热等类型,其中以皮肤反应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热的兴起和中药的不断开发应用,中药所致过敏反应的报道亦逐渐增多。但是相对西药来说,中药的过敏反应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多原因导致中药过敏
药物的种类、剂型和患者的体质等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过敏。
剂型中药剂型包括注射剂、口服液、胶囊、丸剂、外用的贴膏、药膏等,其中注射剂引起过敏是最常见的。有资料显示药物不良反应中中药占14%,中药注射剂又占14%中的75%。产生的原因与产品质量(比如提纯度差)、病人的过敏体质、不合理用药(比如:不合理的药物配伍、与其他注射液的混用——可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40%、药物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等)等有关系。
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常为全身性的,症状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可引起过敏反应的中成药注射液(或粉针剂)有:双黄莲、穿琥宁、清开灵、鱼腥草、脉络宁、刺五加、茵栀黄、川芎嗪、肝炎灵、灯盏花、(复方)丹参、(复方)柴胡、复方当归、复方地龙、蝮蛇抗栓酶、参麦、黄芪、华蟾素、血栓通等。
口服中成药引起的过敏相对较少,主要表现为皮肤反应(药物过敏性皮炎),也有报道口服六神丸引起喉头水肿的表现,有过过敏报道的口服中成药有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云南白药、大活络丸、小活络丸、牛黄上清丸、六神丸、桂龙咳喘宁胶囊、心脑舒通胶囊、清开灵胶囊、水蛭胶囊、壮骨伸筋胶囊、地奥心血康胶囊、板蓝根冲剂、心清宁片、络欣通片、复方丹参片、正清风痛宁片、银黄含片、五味子糖浆、急支糖浆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西药合用可能导致过敏,近年来中西药合剂日益增多,例如维C银翘片、复方大青叶片、感冒清等,这些药物都有使用者过敏的报道,而且好多患者单独使用上述药时不过敏,但是合用后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需要引起重视。外用药如红花油、麝香壮骨膏、京万红擦剂、筋骨宁贴剂、阳和膏等也常见过敏发生,主要表现为接触性皮炎。
药物种类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虫类药物是最常见引起过敏的,临床上很多医生对此也有较多认识。但是植物类中药引起的过敏也不少见,现已知许多花粉(如槐树花、柳树花、椿树花、菠菜花等)是重要的过敏原,花粉之间具有共同的抗原,尤其同科属花粉,它们之间可发生交叉反应。
据目前了解,菊科、蒿科、豕草科属花粉均具有强力的共同抗原,多数是酸性蛋白质,分子量大于1万,其抗原活性取决于完整的蛋白质结构。这些花都是植物类的中草药。中草药过敏反应可有各式各样的表现,产生机理不完全相同,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已知可致敏的中草药已有100多种,可引起过敏反应的常见中药有:鱼腥草、穿心莲、板蓝根、番泻叶、丹参、红花、大黄、山豆根、白僵蚕、三七、乳香、人参、冰片、紫草、雄黄、石膏、葛根、水蛭、地龙干、蜂乳、辛荑、苍耳子、大青叶、川贝、鸦胆子、胖大海、乌贼骨、熟地、柴胡、蟾蜍等。
体质中药过敏往往与用法、用量关系不大,而是与个人的体质差异有关,如传基因、体内代谢酶及免疫系统等。
还有一类过敏与中药有关,如补骨脂、白芷、竺黄、荆芥、防风、沙参等这一类具有光敏性的中药,患者服用后对光敏感性增加,可能出现日光性皮炎等,在临床应用中应该注意。
▲中药过敏反应可避免
为防患于未然,应遵医嘱对症用药。首先,使用中药注射剂应做到:单独使用、药物浓度要淡、速度要慢。据调查,凡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大多为过敏体质的人。医生在临床上应对此高度重视,要详细询问病人的过敏史,慎重用药,并应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加做皮试。
总之应遵循以下原则: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严格掌握病性(寒、热、温、凉)和适应证;注意病人过敏史和体质;避免大剂量、高浓度使用;避免合并用药,使用中药注射剂与西药之间应冲管,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注意检查药品外观(沉淀和透明度肉眼检查)、生产厂家、有效期和批号;加强用药监护(注射后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和应急抢救准备(药物过敏急救);严禁在家自我注射。
对于有花粉过敏史者慎用野菊花、紫苑、苍术、款冬、草红花、小蓟、大蓟、蒲公英、苍耳、茵陈蒿、青蒿、艾、牛劳子、佩兰、野菊、菊花等药物;异种蛋白过敏者,慎用虫类药;外用药一旦发生接触性皮炎则立即停用,给予抗过敏治疗。
用药期间密切观察药物反应,尤其是过敏体质或体质虚弱者更须谨慎用药,一旦有过敏症状立即停药,症状轻者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非那根),或维生素C、钙制剂等治疗,症状重者如过敏性休克患者应立即送医院给予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升压、吸氧等综合救治。
正确认识中药的过敏反应并注意防治结合,就一定能避免很多意外的发生,并且让中药在临床上发挥很多西药所没有的优势作用。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26)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