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膏
【处方】:人参120~250克 大熟地500克
【制法】:上二味,用好甜水或长流水3.7升浸一宿,以桑柴文武火煎取浓汁。若味有未尽,再用水0.5~1升煎滓取汁,并熬稍浓,乃入瓷罐,重汤熬成膏,入真白蜜120~250克收膏。
【功能主治】:滋阴生津,补气养血。治积劳虚损,阴虚精不化气,以致气血两虚,身体消瘦,精神倦怠,惊悸健忘,耳鸣目眩,面色萎黄,肢软乏力,以及病后体虚者。
【用法用量】:每以白汤点服。 劳损咳嗽多痰,加贝母120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病论】
秋冬进补话膏方
中医学认为秋冬是收藏的季节,主张在秋冬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状况适度进补,一是为了增强体质,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二是针对一些特殊的体质特征,通过秋冬的调理来改善体质,治疗一些慢性疾病,而膏方自古以来一直是秋冬进补独具特色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南方各大中医院纷纷开设膏方门诊,这种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治未病的养生方式深受百姓欢迎。
什么是膏方
膏方是具有综合调理作用,经特殊加工制成的比较稠厚的膏状内服中药制剂,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药物稳定、服用时无需煎煮、口感好、便于携带等特点,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膏方主要有外用和内服两类。外用膏方多用于治疗外科疾患或内病外治,内服膏方分为成药和膏滋方两类。医疗及日常生活是所提及之膏方多指膏滋方。
膏方的历史
膏方起源于汉唐,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则是内服膏方的最早记载。唐宋时期膏方逐渐发展,明清时期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数量大大增加,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如流传至今的
《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寿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张景岳的“两仪膏”等。
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应用,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晚清时膏方组成渐趋复杂,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膏方的优点
膏方与汤剂相比,主要优点在于服用方便,每天一汤匙服下,或开水冲饮,减少了汤剂每天煎煮的麻烦,同时膏方含适量糖分,口感较好,老少皆宜,无汤剂味苦难服之忧。
另外,膏方是药材用水煎煮浓缩而成,它集中了药物中的精华,量少而纯,不含纤维素及杂质,服用起来不损伤胃气,便于消化吸收,药效温和持久,对于平素胃肠功能不佳、体弱多病者尤为适宜。
膏方的适宜人群
临床应用膏方时,需根据各人症状、年龄、既往病史、体质等因素的不同,再通过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开具与患者体质病证相应的膏方进补。
亚健康状态者:现代都市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出现“亚健康”状态,这些人都可以通过冬令进补服用膏方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久病体虚、慢性病患者:久病者全身机能减退,胃肠消化功能减弱,此时服用膏方,不仅补充能量,又能兼顾所患疾病,能使机体尽快康复。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慢性心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病人放疗、化疗后,可以在进补的同时兼顾治疗慢性疾病。
产后调理及老年养生:孕妇产后,气虚血虚;人到老年,精气日衰,此时服用适宜的膏方,补充人体气血之不足,对于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加强脏腑气血功能,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膏方的制作
膏方的制作一般分为四步:
药料处理:将处方规定的药料洗净,贵重药口研粉,鲜果实取汁备用。
煎煮:把药物放入大容器,文火进行煎煮,煎沸一小时以上,反复三次,同时将药渣压榨,把煎汁和压榨液合并过滤澄清。
浓缩:上述澄清液煎煮浓缩。
收膏:将冰糖或蜂蜜(也可加阿胶、龟版胶等)加入浓缩液中,搅拌至成膏状,放入容器中储存。
为什么冬令进补膏方
冬令进补就是每年农历的立冬到第二年的立春期间,服用膏方滋补口以补充人体在一年中的消耗,调整其体质状态。
冬令进补是因为在寒冷的冬天,气温骤绛,万物凋零,人体的热量消耗减少,生理状态处于抑制状态,气血流动趋于缓慢,即中医所说的“冬藏”状态,在此时进补,有利于把精华物质储存在体内,从而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因此来春就可以不生病或者少生病。同时,从储存的角度讲,膏方在冬季也容易保存,不易发霉变质而影响疗效。
现代研究发现,冬令进补膏方,可起到调节免疫、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氧自由基等作用。
进补膏方要注意什么
进补的膏方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开具处方,根据每个人的具体体质情况,辨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结合其原有的疾病,遵循补虚益损的原则,制订与其体质病证相适宜的膏方。
服用膏方时,用开水冲服,早晚各服一次。如遇感冒、消化不良、胃痛、腹痛时,则暂时停服数日,以免邪气留于体内。服药期间忌食萝卜、芥菜、茶叶,以免影响疗效。( 骆 斌)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