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岩汤
【处方】:人参30克 白术60克 黄耆30克 当归30克 忍冬藤30克 茜草根6克 白芥子6克 茯苓9克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黄耆
又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性味: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功效: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忍冬藤
又名:老翁须、金钗股、大薜荔、水杨藤、千金藤、鸳鸯草、鹭鸶藤、忍冬草、左缠藤、忍寒草、通灵草、蜜桶藤、金银花藤、金银藤、金银花杆、甜藤、右篆藤、右旋藤、二花秧、银花秧、金银藤、金银花藤、净制忍冬藤、忍冬草、银花秧、二花藤
性味:味甘;性寒
功效:清热解毒;通络。主温病发热;疮痈肿毒;热毒血痢;风湿热痹
茜草根
又名:血见愁(《土宿本草》),过山龙(《格致余论》),地苏木、活血丹(《纲目拾遗》),红龙须根(《贵州民间方药集》),沙茜秧根(《河南中药手册》),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江苏植药志》),红棵子根、小孩拳、娃娃拳、拉拉秧子根(《山东中药》),小活血龙(《浙江民间草药》),土丹参、四方红根子(《闽东本草》),红茜根(《江苏药材志》)。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咸,平,无毒。"
功效:行血止血,通经活络,止咳祛痰。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黄疸,慢性气管炎。 ①《本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②《别录》:"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主痹及热中,伤跌折。" ③《药性论》:"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 ④《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 ⑤《伤寒类要》:"治心瘅、烦心,心中热。" ⑥《珍珠囊》:"去诸死血。" ⑦《纲目》:"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 ⑧杜文燮《药鉴》:"功专活血,治跌扑痈毒,癥瘕,经闭,便血,崩中带下,痔漏,风痹,臌胀,黄疸,虫伤。" ⑨《纲目拾遗》;"《葛祖方》治疯气痛,通经下胎,黄疸,瘕痞,蛇伤。" ⑩《本草撮要》:"疗霉毒。" ⑾《现代实用中药》:"有强壮作用。适用于小儿及孕妇软骨病。"
白芥子
又名:辣菜子(《中药志》)
性味:辛,温。 ①《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热。" ③《本经逢原》:"辛,温,微毒。"
功效: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①《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②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③孙思邀:"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 ④《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⑤《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⑥《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⑦《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⑧《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茯苓
又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功能主治】:治乳岩溃烂,状似蜂窝,肉向外生,终年不愈者。(癌)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十三
【病论】
乳腺癌中西医综合治疗
一、概况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年发病约120万,50万死亡,并呈稳幅增长,发病以欧美最高亚非拉美较低,1994年美国发病18 .3万,平均3分钟就有一名妇女被确诊,我国乳癌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迅速上升,例如上海1997年发病率为17%,1997年上升到46/10万,从女性恶性肿瘤第四位跃居首位。
中早期乳腺癌仍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中医中药治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直径在1CM以内的乳腺部,术后5年生存率90%以上,如扩散到淋巴结,5年生存率降到71%,广泛转移的晚期乳癌5年生存率仅18%。
中医把乳腺癌称作“乳岩”比喻女性乳房肿块象岩石一样坚硬,早在宋金时代,中医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就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元、明、清各代医家又有较大的进展,近20年来,中医中药在辅助西医手术、放疗、化疗及晚期乳癌的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二、乳腺癌的西医诊断和治疗
(一)乳腺癌的病因
1、遗传和家族性该病因占全部乳腺癌的5%(美国占5-10%)当多个家属(通常超过3人)发生乳癌时,应怀疑遗传性乳癌的可能,30以前的乳癌患者仅为13%,80岁以上乳癌患者则为1%,其中母亲或姐妹之一患乳癌,发生乳癌危险增加1.5-3倍。
2、激素因素主要与月经初期、绝经及首次妊娠年龄相关,初期每延迟一年,乳癌危险就降低20%,45岁绝经患乳癌可能是55岁的50%,50岁之前切除卵巢可降低乳癌发生,未产妇发生乳癌危险明显增加,绝经前妇女长期哺乳可降低乳癌危险,以上说明激素是产生乳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3、饮食因素乳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大差异,欧美发病率高,亚、非、拉美发病率低,提示乳癌与饮食因素有关。上海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陆瑞芳教授等历时11年进行的“营养、膳食与女性乳腺癌研究”。1923人的对照研究,提出的乳癌危险因素,其中前三位均与饮食有关1)长期食用高脂肪、高动物蛋白膳食2)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高3)肥胖者尤其5年内增5KG以上,另外摄入洒精过多也是乳癌一个因素。
4、良性乳腺病不典型乳腺增生病可明显增加乳癌危险(相对危险为4-5)乳腺不典型增生与一级亲属患乳癌家族史之间存在明显关系,患乳癌危险是非增生妇女的11倍。第15年发生乳癌的绝对危险为20%,而无乳癌家族史的妇女绝对危险仅8%。
5、环境因素暴露于电离辐射,如原子弹、放射性物质(包括医源性)将增加乳腺癌危险,年龄越小影响越大。
(二)乳腺癌的诊断
1、乳腺癌有关体征1)乳房肿块,质硬,活动差,表面欠光滑。2)乳头溢液,发生率在10%以下,其中血性溢液12-25%为乳癌,50岁以上妇女可达50%。3)乳头改变:可见扁平、回缩、凹陷、糜烂、湿疹等。4)皮肤改变:可见“洒窝征”、橘皮样变。5)乳房形态:双乳不对称,可见外凸、凹陷、抬高等。
2、乳腺癌的辅助检查1)钼靶X线摄影:乳癌特征85-90%见致密块影,呈分叶状,中心区密度高,边缘呈发团影,40%有钙化影。2)乳腺导管造影:可见“虫蚀征”“断续征”“谭湖征”等。3)乳腺囊肿内充气造影,可见囊壁增厚,边缘不光整,分叶及毛刺。4)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80-85%,肿块边界不清,呈锯齿状,内部低回声或强回声。5)细胞学检查:细针吸取,乳头溢液涂片。6)活检病理检查。
(三)乳腺癌的西医综合治疗
1、乳腺癌的手术治疗
(1)乳腺癌手术切除是西医治疗的首选方法,
(2)乳腺癌新辅助化疗2乳腺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
3、乳腺癌术后辅助化学治疗
4.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
5.乳腺癌的生物治疗进展
二、乳腺癌放、化疗中的中医减毒治疗
(一)乳腺癌化疗中的中医减毒治疗,中医辅助化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减轻化学药物导致的毒副作用,提高机体良好的体质状况,提高化疗的完成率和治疗效果。
1、 对化疗胃肠反应的预防和治疗
2、 对血象下降,骨髓抑制的预防和治疗。
3、 化疗性肝损伤的予防和治疗
4、 化疗性肾损伤的预防和治疗
(二)乳腺癌放射治疗的中医增效减毒治疗中医中药配合乳腺癌放疗不仅可以缓解放疗中的多种毒付反应,而且还可增加疗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
三、晚期乳腺癌的中医中药治疗
1、乳腺癌的中医病名和症状。中医学中没有乳腺癌的病名,但通过对大量中医古代文献的系统研究,现代医学中的乳腺癌与古代中医“乳岩、石奶、番花石榴发”等极为相似。其临床症状以乳房肿块为主,初起如豆,渐如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痛不痒,坚如岩石,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晚期肿如堆粟,或如覆碗、如岩,久则破溃,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痛连胸腋,此疾妇人为主,男子偶见。
2乳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乳头属是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外侧属足少阳胆经。乳岩的形成多为七情所伤,血气枯槁,忧郁伤肝,思郁伤脾,经络枯涩,痰气郁结,阴极阳衰,患难惊恐所致。男子多由房劳,耗伤肝肾,妇人多由郁怒亏损肝脾。同时发现尼姑及女霸居的妇女患此症者较多,这与西医的认识有相同之处。
3乳腺癌中医治法治则。中医认为乳岩的治疗大法概括起来疏肝清热、清肝解郁、养血调肝、益气养荣、清气化痰、大补气血、健脾和胃等等。其次艾灸法、敷贴法、气功导引法亦多有应用。元代朱丹溪制青皮甘汤,清代王洪绪犀黄丸醒消丸、小金丹,张王路偶用大剂人参治支,蒋宝素用龙胆泻肝汤,付山、高思敬用化岩汤曾多获奇效,我科名老中医认为“肿瘤非常病,治疗非常药”多采用消痰、散结,以毒攻毒中药,段老在犀黄丸基础上研制“西黄解毒胶囊”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和欢迎。
4晚期乳腺癌的中医中药治疗(包括术后复发转移)晚期乳腺癌一般指肿块较大,出现远处脏器及淋巴结转移,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或手术后复发转移不能再次手术的病人,这部分病人在乳腺癌有相当的比例,通过我们多年的经验,大部分晚期乳癌病都经过多次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并对化疗产生抗药,对这部分病人应从中医中药为主,西医西药只能作为辅助对症处理,以便最大限度改善病人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1) 乳腺癌肺转移的中医治疗
(2) 乳腺癌胸膜转移、胸腔积液的中医治疗
(3) 乳腺癌骨转移的中医治疗
(4) 乳腺癌肝转移的中医治疗
五、小结以上我讲了乳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内容包括乳腺癌的病因,西医诊断和治疗,重点讲了乳腺癌的术后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中医部分讲了乳腺癌放、化疗中的中医减毒治疗和晚期乳腺癌的中医中药治疗,包括乳腺癌的中医病因病灶,中医治法治则,重点介绍了晚期乳腺癌的中医中药治疗,我个人认为,乳腺癌在众多恶性肿瘤中是一种相对发展缓慢的肿瘤,其治疗方法和手段都比较多,而且疗效理想,对于乳腺癌病人无论到了那一期,在临床上都不应轻易放弃。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