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珍膏

宝珍膏

【处方】:生地 茅术 枳壳 五加皮 莪术 桃仁 山奈 当归 川乌 陈皮 乌药 三棱 大黄 首乌 草乌 柴胡 防风 刘寄奴 牙皂 肉桂 羌活 威灵仙 赤芍 南星 香附 荆芥 白芷 海风藤 藁本 续断 良姜 独活 麻黄 甘松 连翘各9克 川芎15克 血余60克 东丹9印克 肉桂 麝香 木香 附子各6克 冰片 樟脑 小茴香 乳香 没药 阿魏 细辛各9克

枳壳

性味:苦;酸;性微寒

功效: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五加皮

又名:南五加皮、刺五加、刺五甲

性味:辛、苦,温。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莪术

又名:蓬莪茂、蓬药、蓬莪术、广茂、蓬术、青姜、羌七、广术、黑心姜、文术。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效: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主血气心痛;饮食积滞;脘腹胀痛;血滞经闭;痛经;症瘕瘤痞块;跌打损伤

桃仁

又名:桃核仁、桃核人

性味:苦甘;平;无毒

功效:破血行瘀;润燥滑肠。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川乌

又名:乌头、五毒根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陈皮

又名:橘皮

性味:苦、辛,温。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乌药

又名:旁其、天台乌药、鳑魮、矮樟、矮樟根、铜钱柴、土木香、鲫鱼姜、鸡骨香、白叶柴

性味:辛;温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主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头痛;寒疝疼痛;痛经及产后腹痛;尿频;遗尿

三棱

性味:辛、苦,平。

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症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

大黄

性味:苦,寒。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草乌

又名:乌头、五毒根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柴胡

又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防风

又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刘寄奴

又名:金寄奴、乌藤菜、六月雪、九里光、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枣子、细白花草、九牛草、苦连婆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

功效:破瘀通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主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症瘕;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风湿痹痛;便血;尿血;痈疮肿毒;烫伤;食积腹痛;泄泻痢疾

肉桂

又名:菌桂、牡桂、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

性味:辛;甘;热

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羌活

又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效: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威灵仙

又名:能消、铁脚威灵仙、灵仙、黑脚威灵仙、黑骨头

性味:味辛;咸;微苦;性温;小毒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主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脚气肿痛;疟疾;骨哽咽喉;并治痰饮积聚

赤芍

又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

性味:苦;微寒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香附

又名: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头

性味:味辛;微寒;无毒

功效: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主胁肋胀痛;乳房胀育;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呕恶;经行腹痛;崩漏带下;胎动不安

荆芥

又名:假苏、鼠蓂、姜芥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湿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白芷

又名:虈、芷、芳香、苻蓠、泽芬、晼、白茞、香白芷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痈疽疮疡;毒蛇咬伤

海风藤

又名:满坑香、老藤、大风藤、岩胡椒。

性味:辛;苦;微温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理气;止痛。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脘腹冷痛;水肿

藁本

又名:藁茇、鬼卿、地新、山茝、蔚香、微茎、藁板

性味:味辛;性湿

功效: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主风寒头痛;巅顶疼痛;风湿痹痛;疥癣;寒湿泄泻;腹痛;疝瘕

续断

又名:龙豆、属折、接骨、南草、接骨草、鼓锤草、和尚头、川断、川萝卜根、马蓟、黑老鸦头、小续断、山萝卜

性味:味苦;辛;性微温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调血脉;止崩漏。主腰背酸痛;肢节痿痹;跌扑创伤、损筋折骨、胎动漏红、血崩、遗精、带下、痈疽疮肿

独活

又名:胡王使者、独摇草、独滑、长生草、川独活、肉独活、资历邱独活、巴东独活、香独活、绩独活、大活、山大活、玉活

性味:味苦;辛;性微湿

功效: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头痛齿痛

麻黄

又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性味:辛;微苦;性温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甘松

又名:甘香松、香松

性味:味辛;甘;性温

功效:理气止痛;醒脾健胃。主脘腹胀痛;不国民饮食;牙痛;脚气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血余

又名:发髲、乱发、发灰子、头发、血余炭、人发灰

性味:味苦;涩;性平

功效:止血;化瘀利尿生肌。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崩中漏下;小便淋痛;痈肿;溃疡;流火;烫伤

肉桂

又名:菌桂、牡桂、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

性味:辛;甘;热

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麝香

又名:遗香、脐香、心结香、当门子、生香、麝脐香、四味臭、元寸香、臭子、腊子、香脐子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消肿。主热病宰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血瘀经闭;症瘕积聚;心腹急痛;跌打损伤;痹痛麻木;痈疽恶疮;喉痹;口疮;牙疳;脓耳

木香

又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

性味:辛味辛;苦;性温

功效: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主胞胁胀满足 ;脘腹胀痛;哎吐泄泻;痢疾后重。

冰片

又名:合成龙脑、梅片、艾粉、结片

性味:辛、苦,微寒。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用于热病神昏、痉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

樟脑

又名:韶脑、潮脑、脑子、油脑、树脑

性味:辛;热;有小毒

功效:通关窍;利滞气;辟秽浊;杀虫止痒;消肿止痛。主热病神昏;中恶猝倒,痧胀吐泻腹痛;寒湿脚气;疥疮顽癣;秃疮;冻疮;臁疮;水火烫伤;跌打伤痛;牙痛;风火赤眼

小茴香

性味:辛,温。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睾丸鞘膜积液。盐小茴香暖肾散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

乳香

又名:乳头香、塌香、马思答吉、天泽香、摩勒香、杜噜香、多伽罗香、浴香。

性味:味辛;苦;微温

功效: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消肿生肌。主心腹疼痛;风湿痹痛;经闭痛经;跌打瘀痛;痈疽肿毒;肠痈;疮溃不敛

没药

又名:末药。

性味:苦;平

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主胸腹瘀痛;痛经;经闭;症瘕;跌打损伤;痈肿疮疡;肠痈;目赤肿痛

阿魏

又名:熏渠、魏去疾、哈昔泥、五彩魏、臭阿魏

性味:味辛;平;无毒

功效:化症消积;杀虫;截疟。主症瘕痞块;虫积;食积;胸腹胀满;冷痛;疟疾;痢疾

【功能主治】:主风湿性关节痛及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制成药膏。贴患处。

【摘录】:《中医伤科学讲义》

【病论】

药棒疗法

【概述】
药棒疗法是用特制的木棒蘸上配好的药液,在人体适当的穴位上进行叩击,使拘急之经脉柔润,闭阻之经脉畅通,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
公元1742年,清年吴谦等编纂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外治法篇》有“振梃,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梃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的记载,可谓是药棒疗法的最早记述。民间尚有“神棍”、“魔棍”、“打棒子”、“敲膀子”等称谓。今人童三元氏等依治疗部位不同,使用不同形状之木棒,并蘸药液用不同手法叩击,使这一古老疗法重放异彩,治疗范围扩大,疗效较前优越,深受病者欢迎和医家重视。
【基本内容】
1.配制药液:取川乌、草乌、没药、三七、细辛、乳香等适量按常法入白酒内浸泡后滤液备用。
2.制做药棒:以梨木或枣木为原料,根据叩击部位不同,制成长22-50厘米不同形状及大小的木棒,表面磨光滑。
3.穴位选择:
(1)取穴原则:根据受累关节不同,遵循三条原则。即以痛为腧,由点到面;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经筋结聚处取穴。
(2)常用穴位:肩部有肩髃、肩髎、巨骨、秉风、臂臑、肩贞;肘部有曲池、肘髎、天井、手三里、少海、支正;腕部有腕骨、阳溪、阳池、神门、养老、太渊、外关;髋部有环跳、居髎、承扶;手指部有指边(即各指关节处);膝部有犊鼻、阳陵泉、膝眼、鹤顶、照海、阴谷、委阳、膑中、膑缘;踝部有丘墟、解溪、昆仑、跟平。痛甚,加肾俞、足三里、曲池、阿是等穴;发热加丰隆、大椎。
【操作方法】
一、擦药方法:在拟擦药的部位上先点穴按摩10分钟,或热敷20分钟。清洁局部皮肤,将预制的发团蘸取温热的药酒,在患部作面积为8×8厘米范围的搓擦。搓擦的力量要温和,绝对不能擦破皮肤。搓擦1小时左右可见皮肤浮起,毛孔张开,皮肤颜色转白而渐转微红。再擦半小时左右,毛孔中渐有无色透明的分泌物渗出,其量渐多,皮肤颜色则渐呈淡褐色,此时擦药完毕。在擦药过程中要不断蘸取药酒。
二、敷贴膏药:在擦药部位上敷贴略大于擦药面积的宝珍膏。敷贴前,先将膏药烘软稍温,敷贴后加压包扎。在开始的5天内分泌物较多,并由无色透明转为乳白色脓样稠性分泌物,须每天换药2~4次。换药时,轻轻揭开膏药,用消毒棉花球或柔软的纱布揩除分泌物,创面周围用酒精棉球擦拭。5天后分泌物逐渐减少,换药次数亦可随之减为1~2次。约10天左右分泌物消失,创面干燥而呈深褐色。如风湿痹痛可在膏药内掺入适量丁香肉桂散。
【适应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疼痛等。
【禁忌症】
胸部靠近心脏处、头面部、开放性损伤、骨折尚未愈合等均禁用。年迈体衰、病重、空腹、疲劳、酒后、过度紧张等慎用。
【注意事项】
①运用本法除叩击时局部有疼痛感外,经叩击后大多出现青、紫、乌、褐等血疹样斑块。斑疹出现之多少也可说明病情之轻重,随疹块的出现及扩大,叩击范围也应随之而扩大。症状消失或好转,斑块也随之减少或消失。
②叩击腹部时宜轻叩,不可重叩。
③药酒的药物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而灵活配制,不必拘泥于一方。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3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