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肺散

润肺散

【处方】:贝母(去心.麸炒黄)、杏仁(汤去皮.尖及双仁者.焙干.面炒),各二两半;麻黄(去根.节)、人参,各二两;阿胶(炒令黄燥)、桔梗,各半两;陈皮(去白)一分,甘草(炙)一两。

杏仁

又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甜梅。

性味:苦;温;有毒

功效: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下气开痹。主外感咳嗽;喘满;伤燥咳嗽;寒气奔豚;惊痫;胸痹;食滞脘痛;血崩;耳聋;疳肿胀;湿热淋证;疥疮;喉痹;肠燥便秘

麻黄

又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性味:辛;微苦;性温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阿胶

又名: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

性味:味甘;性平

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主血虚证;虚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血痢;妊娠下血;崩漏;阴虚心烦失眠;肺虚澡咳;虚风内动之痉厥抽搐。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炮制】:上同杵,罗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寒壅相交,肺气不利,咳嗽喘急,语声不出,痰涎壅塞,胸膈烦满,鼻塞清涕,咽喉干痛。

【用法用量】:每服一钱,水八分,煎六分,去滓,温服,食后。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病论】

牛蒡子的功效

牛蒡子的功效牛蒡子(《本草图经》)
【异名】恶实(《别录》),鼠粘子(《本草图经》),黍粘子(《珍珠囊》),大力子(《卫生易简方》),蝙蝠刺(《纲目》),毛然然子、黑风子(《青海药材》),毛锥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粘苍子(《辽宁主要药材》),鼠尖子、弯巴钩子、万把钩(《江苏植药志》),大牛子(《山西中药志》),牛子(《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
【植物形态】牛蒡,又名:鼠粘草(《别录》),夜叉头(《救荒本草》),蒡翁菜、便牵牛(《纲目》),饿死囊中草(《医林纂要》),象耳朵、老母猪耳朵、疙瘩菜,老鼠愁、鼠见愁。
二年生草本,高1~1.5米,上部多分枝。
根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叶大,有长叶柄,表面有纵沟;叶片广卵形或心脏形,下部的叶长40~50厘米,宽30~40厘米,在茎上部的叶逐渐变小,先端钝圆而具一小尖头,基部心脏形,边缘稍带波状或呈齿牙状,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密生灰白色短绒毛。
头状花序丛生,着生于枝端,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厘米;花梗长3~7厘米,表面有浅沟,密生细柔毛;总苞球形,由多数覆瓦状排列之苞片组成,苞片披钊彬或线形,基部密接,先端延长而成针状,末端钩曲,着生多数简状两性花;花冠先端5浅裂,裂片呈狭长三角形,下部连合成筒状;雄蕊5,生在花冠筒内上部,与裂片互生,花丝分离,花药连合成筒,围绕在花柱四周;子房椭圆形,下位,1室,顶端圆盘状,盘上着生分离的白色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分叉。
瘦果略呈弯曲之长倒卵形,灰褐色。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分布全国各地。
一般为栽培品。
本植物的根(牛蒡根),茎叶(牛蒡茎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9月果实成熟时,分批采集。
晒干,打出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
生用或炒黄用。
【药材】瘦果呈长扁卵形,长约6毫米,中部直径约3毫米。
外皮灰褐色,有数条微突起的纵纹,中间一条较明显,全体有稀疏的斑点,又似致密的网纹.一端略窄,微弯曲,顶上有一浅色小点;另一端钝圆,稍宽,有一小凹窝。
纵面稍隆起,边缘光圆而厚。
外皮较坚硬,破开后种仁两瓣,灰白色,富有油性。
无臭,味微苦。
以粒大、饱满、外皮灰褐色者佳。
主产河北,吉林、辽宁、浙江、黑龙江等地。
此外,四川,河南、湖北、陕西等地亦产。
以东北产量较大,浙江所产品质较优。
【化学成分】 含牛蒡甙、牛蒡酚A、B、脂肪油等。
【炮制】牛蒡子:拣去杂质,筛去泥屑。
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黄色并略有香气,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恶实,采之净拣:勿令有杂子,然后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后焙干,别捣如粉用。
【性味】辛苦,凉。
①《别录》:味辛,平。
②《本草拾遗》:味苦。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辛,温。
④《药品化义》:辛,性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牛蒡子的功效】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
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
①《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②《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③《食疗本草》: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④《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⑤《医学启源》:消利咽膈。
《主治秘要》:润肺散气。
⑥李杲: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⑦《纲目》:消斑疹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
外用:煎水含漱。
【宜忌】《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
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
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选方】①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本草衍义》)②治喉痹: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
(《广济方》)③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
(《经验方》)④治风热客搏上焦,悬痈肿痛:恶实(炒)、甘草(生)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
(《普济方》启关散)⑤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五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
(《本草汇言》)⑥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
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
(《养生必用方》)⑦治风肿斑毒作痒:牛蒡子、玄参、僵蚕、薄荷各五钱。
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方脉正宗》)⑧治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
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侯,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
(《圣惠方》)⑨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牛蒡子、苍耳子、甘菊花各三钱。
水煎服。
(《方脉正宗》)⑩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
上为细末,汤调二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
(《本事方》牛蒡子散)⑾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牛蒡子、薄荷、荆芥、山栀、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水煎服。
(《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⑿治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
(《延年方》)⒀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
(《袖珍方》)⒁治便痈:鼠粘子三钱炒,细末,入蜜一匙,净朴硝一匙,温酒空心服。
(《袖珍方》)
【临床应用】预防猩红热取牛蒡子炒研成粉,过筛储存备用。
2~5岁每次1克,5~9岁每次1.5克,10~15岁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共服2天。
流行期间,除服药预防外,仍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
临床观察344例,发病者7名;服药后12天内未发病者,计327例,占98%。
一般在接触后3日内服药预防效果较佳,6日后服药的预防效果不佳。
如再次接触需重新再服1次。
服药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18)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