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轻骨散

人参轻骨散

【处方】:贝母(去心)、白茯苓(焙)、半夏(煮),各一两。枳壳(去瓤.炒)二两半,苍术(浸一宿)六两,人参、白术(焙)、白芷(不见火)、陈皮(去白)、秦艽、赤芍药,各二两。川芎、当归(去芦.焙)、肉桂(去粗皮)、干姜(炮),各一两半。柴胡(去芦)、麻黄(去根.节),各三两。桔梗(去芦)、甘草、厚朴,各四两(姜汁浸)。

半夏

又名: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白术

又名:山蓟、杨枹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性味:味苦;甘;性温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白芷

又名:虈、芷、芳香、苻蓠、泽芬、晼、白茞、香白芷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痈疽疮疡;毒蛇咬伤

陈皮

又名:橘皮

性味:苦、辛,温。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秦艽

又名:秦胶、秦札、秦纠、秦爪、左秦艽、大艽、左宁根、左扭、西大艽、西秦艽、萝卜艽、瓣子艽、鸡腿艽、山大艽、曲双

性味:苦;辛;微寒

功效: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主风湿痹通痛;筋骨拘挛;手足不遂;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黄疸

赤芍药

又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性味:酸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味涩苦。"

功效: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当归

又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肉桂

又名:菌桂、牡桂、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

性味:辛;甘;热

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干姜

性味:辛、热。

功效: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柴胡

又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麻黄

又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性味:辛;微苦;性温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厚朴

又名:川朴、紫油厚朴

性味:苦、辛,温。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解利四时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或伤风感寒,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痰涎;及山岚瘴气,时行疫疠,潮热往来,及疗五劳七伤,中气滞,心腹痞闷,停痰呕逆,冷气奔冲,攻注刺痛。又治妇人血气撮痛,经候不调,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通口稍热服。 身体倦怠加乌梅一个,咳嗽加枣二枚,同煎,不拘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如果你喜欢我们阿吉时码(www.ajishima.com.cn)的文章, 欢迎您分享或收藏分享网文章 欢迎您到我们的网站逛逛喔!SLG资源分享网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点赞(2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1 条评论

醜柒恠 1年前 回复TA

天天好运来,惊喜好运永远在。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