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香散
【处方】:木香、藿香、白豆蔻、半夏曲、厚朴(姜制)、陈皮、茯苓、苍术、甘草(炙),各半两。益智仁、缩砂仁,各一两。丁香,二钱半。
木香
又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
性味:辛味辛;苦;性温
功效: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主胞胁胀满足 ;脘腹胀痛;哎吐泄泻;痢疾后重。
藿香
又名:土藿香、猫把、青茎薄荷、排香草、大叶薄荷、绿荷荷、川藿香、苏藿香、野藿香、猫尾巴香、猫巴虎、拉拉香、八蒿、鱼香、鸡苏、水麻叶
性味:味辛;性微温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胃。主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妊娠呕吐;鼻渊;手;足癣
白豆蔻
又名: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
性味: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大温,无毒。" ②《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功效: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①《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②《本草图经》:"主胃冷。"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④杨士瀛:"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⑤王好古:"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 ⑥《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⑦《本草备要》:"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半夏曲
性味:《饮片新参》:"苦辛,平。"
功效:《饮片新参》:"化痰止咳,消食积,治泄泻。"
厚朴
又名:川朴、紫油厚朴
性味:苦、辛,温。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陈皮
又名:橘皮
性味:苦、辛,温。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茯苓
又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苍术
又名:山精、赤术、马蓟、青术、仙术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夜盲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益智仁
又名:益智子、摘艼子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温脾止泻摄涎;暖肾缩尿固精。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腹中冷育;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尿频;遗精;白浊
丁香
性味:辛,温。
功效: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功能主治】:治风气食三证通用,调畅胃气,须兼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半,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病论】
《本经》细辛功效释义
□ 宋永刚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细辛为《本经》上品。原文: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细辛或汉城细辛的带根全草。 细辛主咳逆,即咳嗽,肺气上逆,在《伤寒论》中应用广泛,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射干麻黄汤等方中均含本品,治疗外寒内饮或痰饮内停所致的咳嗽,临床应用时多与干姜、五味子等同用,其用量多在5克左右。 细辛因其“根极细而味极辛”得名。其味辛,走窜之性甚强,能够温通经脉,擅长止痛。细辛的止痛作用甚强,广泛用于多种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如牙痛、胃痛、各种痹痛等。药理研究也发现细辛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笔者运用细辛、白芷各10克,煎后漱口,治疗风冷牙痛,疗效极佳。《景岳全书》载二辛煎,由北细辛三钱、石膏一两组成,治“阳明胃火,牙根口舌肿疼不可当,先用此汤漱之,漱后敷以二香散,或仍服清胃等药以治其本。”上二味,用水二碗,煎一碗,趁热频漱之。细辛与麻黄、附子等同用,即《伤寒论》之麻黄细辛附子汤,广泛用于风寒湿所致的诸痹痛。细辛也是治疗头痛的常用药,临床上常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加入本品以增强止痛治标之功。此即为原文之“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由于细辛具有良好的温经止痛作用,治疗血虚受寒之冻疮时,可与当归、桂枝、芍药等同用,如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 一般而言,细辛无补益作用,所以不宜久服,而原文云“久服明目”、“轻身长年”恐为不妥。不过,临床上配伍适当,亦可中病。不仅《本经》记载本品能够明目,陶弘景也谓其“最能除痰明目”,受其启示,胡兆满先生在治疗眼科病证时,每于辨证方中伍入该药,屡获良效。 细辛味辛,具有开窍作用,可用于外寒客窍之暴聋、暴盲等。如1991年1月13日一女初诊,38岁,因双眼视力突然丧失10天就诊。自述10天前不慎落水,衣裤尽湿,归家后迅即更换清洗,拥被而卧,但始终寒冷浸骨,彻夜不暖,次日醒来,两眼昏黑,渺无所见,仅存光感,伴身痛恶寒,心甚骇异。即去医院专科检查,内、外眼及颅内均未见异常,西医给予观察治疗1周无效。转来我处求治。其人面青神疲,唇黯舌胖苔白。全身仍强痛不适,两眼昏暗,不辨人物,仅有光感,且终日困顿欲寐,六脉沉细如丝。辨证属寒中少阴,治则宣肺温肾。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15克,辽细辛10克,附片30克。上方服1剂,汗微出,身痛减,光感增强,2剂尽,汗出较多,身痛已,两眼可辨人物。服至4剂尽,视力恢复,诸症痊愈。(中医杂志,1994;8:504) 从临床应用来看,本品的通窍作用最常用于鼻塞的治疗。治疗外感之鼻塞,常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酌加本品,具有良好的通窍作用;若见慢性鼻炎、鼻窦炎等鼻塞症状明显者亦可辨证选用本品,临床极为常用。 本品不仅用于有形之窍闭证,对于窍闭神昏,细辛也是常用之品。治疗痰厥、中恶所致的神志昏迷,可单用末吹鼻取嚏;治疗风痰上壅,癫痫昏厥者,可单用末吹鼻取嚏,或配伍天南星、半夏等祛痰之品。 药理研究发现,细辛具有较强的毒性,其毒性成分为黄樟醚,易于挥发,所以久煎本品可降低其毒性。而在《本经》中却未记载其毒性,不仅如此,《本经》把细辛列为上品,故云“久服”能够“轻身长年”,显然与道家的养生思想有关。其后历代本草也未说细辛有毒,到南宋陈承认识到“细辛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而死”,虽未明确说明细辛有毒,但已经认识到细辛的毒副作用。此后,“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就流传下来。药典规定细辛煎服1~3克,显然与陈承的说法不相符。散剂的用量与煎剂的用量应该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现今善用细辛的中医临床工作者所用细辛的用量已经大大超出了一钱的限制。笔者临床应用本品时多在5~8克,常规煎服,从未产生中毒反应。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