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顺气散
【处方】:乌药(二钱) 陈皮(二钱) 麻黄(去根节.一钱) 白僵蚕(炒.去丝嘴.一钱) 川芎(一钱) 枳壳(麸炒.一钱) 甘草(炙.一钱) 桔梗(一钱) 白芷(一钱) 干姜(炮.半钱)
乌药
又名:旁其、天台乌药、鳑魮、矮樟、矮樟根、铜钱柴、土木香、鲫鱼姜、鸡骨香、白叶柴
性味:辛;温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主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头痛;寒疝疼痛;痛经及产后腹痛;尿频;遗尿
陈皮
又名:橘皮
性味:苦、辛,温。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麻黄
又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性味:辛;微苦;性温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白僵蚕
又名:僵蚕、天虫、僵虫、白僵虫
性味:味辛;咸;性平
功效:祛风止痉;化痰散结;解毒利咽。主惊痫抽搐;中风口?眼斜;偏正头痛;咽喉肿痛;瘰疬;痄腮;风疹;疮毒
川芎
又名:芎藭、小叶川芎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枳壳
性味:苦;酸;性微寒
功效: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白芷
又名:虈、芷、芳香、苻蓠、泽芬、晼、白茞、香白芷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痈疽疮疡;毒蛇咬伤
干姜
性味:辛、热。
功效: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凡卒手足瘫痪、言语塞涩,先宜多服此药,以疏通气道,然后随证投以风药。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食后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病论】
醒脾理湿广藿香
在酷热漫漫的夏季,人们总喜欢喝冷饮、吹空调,现在进入天气转凉的初秋,受凉的脾胃在外界湿气的诱导下,出现功能紊乱症状,轻则腹胀、厌食,重则腹泻、胸闷……我们应该给脾胃一振奋调整的过程,让虚弱的脾胃安然度秋,而广藿香味中药是离不了的。
我国使用广藿香的历史相当悠久。对广藿香的药用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宋《嘉佑本草》云:“和中止呕,芳香化湿,解暑辟浊”。南北朝《名医别录》说“去恶气,止霍乱心腹病”。宋·苏颂撰《本草图经》云:“助胃吐逆为要药”。而《珍珠囊》则云:“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汤液本草》记述:“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在《本草正义》中,对藿香的药用和不宜,作了精辟的论述:“藿香芳香而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又云:“藿香虽不燥热,然究是以气用事,惟舌有浊垢面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到了清代黄宫绣撰著《本草求真》也对藿香的效用作了简要综述:“藿香专入脾、胃、肺。辛香微温,香甜不峻。但馨香气正能助醒胃以辟诸邪。故凡外来恶风内侵,而见霍乱呕吐不止者,须用此投服。如藿香正气散,用此以理肺、脾之气,俾正气通而邪气除。俾其胸开气宽,饮食克进。故同乌药顺气散则可以利肺;同四君子汤可健脾以除口臭,但因热作呕,勿服”。
从以上可见,广藿香具有这些特效,主要是因为它味辛,性微温,能发散风寒,最善于治疗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湿滞而导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盖夏季虽当暑令,但因天热,人体腠理空疏,人们常贪凉饮冷,脱衣掀被,以致反受风寒。特别是华南地区“四季无寒冬,有雨便成冬”的气候特点,容易在夏季感寒。藿香辛而解表,微温又能散寒,又能化湿止呕,对夏季感受风寒、发热、恶寒、头痛、呕吐的症候效如桴鼓,故其善治暑天外感,如其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另值注意的是暑虽属火热之邪,但因炎夏之季,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暑热既盛,而湿气亦重。所以暑热为病往往夹有湿邪,暑热与湿邪结合而成暑湿、湿温。暑与湿狼狈相依,治疗时往往“徒清热则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故治疗暑湿常清暑与祛湿并行。广藿香辛而微温,善能芳香化湿,治疗暑湿、湿温每用其与清暑热之药配伍,意在使湿去则热孤而易消解,从而提高疗效,如藿朴夏苓汤等。《本草述》云:“藿香,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本草正义》也说:“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所以藿香在治疗暑湿、湿温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同时亦说明,在宋代藿香已成为治疗脾胃吐逆的临床常用药物。宋金元以后,除孙思邈藿香汤、《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外,广泛应用的还有:《三因方》、《痧胀玉衡》的藿香汤,《小儿药证直诀》的藿香散,《重订通俗伤寒论》的藿香正气汤,《脾胃论》中之藿香安胃散,《退思庐感证辑要》中之藿香朴夏苓汤,《幼幼集成》中之藿连汤,《世医得效方》中之藿香养胃汤,《证治准绳》中之藿香饮等,大都以藿香作为主要药物。
正是由于广藿香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卓著,因此是中医治疗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必不可少之要药,而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丸等系列中成药在药店俏销的真正原因,源于藿香醒脾理湿的卓著疗效。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