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定中丸
【处方】:广藿香16g 紫苏叶16g 香薷16g 木香36g 檀香36g 厚朴(姜制)48g 枳壳(炒)48g 陈皮48g 桔梗48g 甘草48g 茯苓48g 木瓜48g 白扁豆(炒)16g 山楂(炒)48g 六神曲(炒)192g 麦芽(炒)192g 稻芽(炒)192g
广藿香
又名:藿香、排香草
性味:辛,微温。
功效: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紫苏叶
又名:苏、苏叶、紫菜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散寒解表;宣肺化痰;行气和中;安胎;角鱼蟹毒。主风寒表证;咳嗽痰多;脆胀满;恶心呕吐;腹痛吐泻;胎气不和;妊娠恶阴;食鱼蟹中毒
香薷
又名:香菜;香茅;香绒;石香茅;石香薷;香茸;紫花香茅、蜜蜂草、香薷、细叶香薷、小香薷、小叶香薷、香草、满山香、青香薷、香茹草、土香薷、土香草、石艾、七星剑
性味:味辛;性微温
功效:发汗解暑,和中结湿,行水消肿。主夏月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脘腹疼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水肿
木香
又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
性味:辛味辛;苦;性温
功效: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主胞胁胀满足 ;脘腹胀痛;哎吐泄泻;痢疾后重。
檀香
又名:旃檀、白檀、檀香木、真檀
性味:辛;性温
功效:行气;散寒;止痛。主胸腹胀痛;霍乱吐泻;噎膈吐食;寒疝腹痛及肿毒
厚朴
又名:川朴、紫油厚朴
性味:苦、辛,温。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枳壳
性味:苦;酸;性微寒
功效: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陈皮
又名:橘皮
性味:苦、辛,温。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桔梗
又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甘草
又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茯苓
又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木瓜
又名:贴梗海棠、铁脚梨、皱皮木瓜、宣木瓜
性味:酸,温。
功效: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白扁豆
又名:藊豆、白藊豆、南扁豆、沿篱豆、蛾眉豆、羊眼豆、凉衍豆、白藊豆子、膨皮豆、茶豆、小刀豆、树豆、藤豆、火镰扁豆、眉豆
性味:甘淡;微温;平
功效:健脾,化湿,消暑。主脾虚生湿,食少便溏,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烦渴胸闷
山楂
性味:酸、甘、微温。
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麦芽
又名:大麦糵、麦糵、大麦毛、大麦芽。
性味:甘;平
功效:消食化积;回乳。主食积不消;腹满泄泻;恶心哎吐;食欲不振;乳汁郁积;乳房胀痛
稻芽
又名:谷芽
性味:甘,温。
功效:和中消食,健脾开胃。用于食积不消,腹胀口臭,脾胃虚弱,不饥食少。炒稻芽偏于消食。用于不饥食少。焦稻芽善化积滞。用于积滞不消。
【形状】: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微酸、苦。
【炮制】:以上十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祛暑除湿,和中消食。用于夏伤暑湿,宿食停滞,寒热头痛,胸闷恶心,吐泻腹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病论】
夏季对症选用防暑中成药
□蒲昭和 夏季气候闷热潮湿,如果久在烈日下作业或行走,人很容易受暑湿之患而发生中暑。中医认为,暑气通于心,暑热易伤气伤阴;暑湿之邪又常滞碍脾胃而伤中。所以,中暑时人常会出现发热口渴、心烦胸闷、汗多便黄、头昏乏力、呕吐腹泻、抽搐甚至昏迷等一系列症状。 出现中暑或中暑先兆时,除应让病人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冷水毛巾敷于额头降温,并适量补充水分外,还可根据暑症的不同表现,对症服用祛暑化湿的中药。服用祛暑剂既能治疗暑病,同时还可预防中暑发生。以下就按类介绍一些常用的祛暑中成药,以便大家对症选用。 [b]祛暑清热类[/b] 广东凉茶 功效:清热解暑、祛湿生津。适应证:四时感冒,发热喉痛,暑湿积滞,口干尿赤等。用法:开水冲泡服,1次1袋。 清凉含片 功效: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适应证:受暑受热,口渴恶心,烦闷头昏,咽喉肿痛。用法:含化,1次2~4片。 [b]祛暑散寒类[/b] 十滴水(胶囊) 功效:祛暑散寒、健胃祛风。适应证:中暑引起的头晕、呕吐、腹痛及胃肠不适等。用法及禁忌:酊剂1次服2~5毫升;胶囊剂1次服1~2粒。孕妇忌服。 周氏回生丸 功效:祛暑散寒、解毒避秽、化湿止痛。适应证:中暑受寒或饮食不节引起的呕吐、泄泻、腹中绞痛等。用法及禁忌:1次服10粒,1日2次。孕妇忌服。 [b]解表和中类[/b] 藿香正气水(丸、软胶囊等) 功效:解表祛暑、化湿和中。适应证:四时外感,中暑头晕,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用法:水剂1次服10毫升;丸剂1次服8丸;胶囊1次2~4粒。1日服2~3次。 六合定中丸 功效:祛暑除湿、和中消食。适应证:夏伤暑湿,宿食停滞,寒热头痛,胸闷恶心,吐泻腹痛等。用法:1次服3~6克,1日2~3次。姜汤送服更好。 午时茶 功效:解表和中、避暑止渴、开胃进食。适应证:感冒风寒,内伤食积,头身疼痛,腹痛吐泻等。用法及禁忌:1次服1袋,1日1~2次。无积滞或属风热感冒者不宜服。 四正丸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止泻。适应证:内伤湿滞,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恶心呕吐,饮食无味,腹胀泄泻。用法:姜汤或温开水送服,1次2丸,1日2次。 [b]祛暑利湿类[/b] 暑湿感冒冲剂 功效:清暑去湿、芳香化浊。适应证:暑湿感冒,证见胸闷呕吐,腹泻便溏,发热不畅等。用法:1次1袋,1日3次。 六一散 功效:清暑利湿。适应证: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用法及禁忌:调服或包煎服,1次服6克,1日1~2次。阴虚、内无湿热者及孕妇忌用。 [b]祛暑避秽类[/b] 仁丹 功效:清暑开窍、辟秽排浊。适应证:中暑呕吐,烦躁恶心,胸中满闷,头目眩晕等。用法及禁忌:含化或开水吞服,1次10~20粒。属寒湿型者,素体阴虚者忌用。 清暑解毒冲剂 功效:功效:清暑解毒、生津止渴。适应证:夏季暑热引起的身热口渴、心烦欲呕吐等。用法:冲服或含服,1次25克,1日4~5次。 [b]清暑开窍类[/b] 红灵散 功效:祛暑开窍、辟瘟解毒。适应证:中暑昏厥,头晕胸闷,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用法及禁忌:1次服0.6克,1日1次。孕妇禁用。 暑症片 功效:祛寒辟瘟、化浊开窍。适应证:中暑昏厥,牙关紧闭,腹痛吐泻,四肢发麻。用法及禁忌:1次服2片,1日2~3次。孕妇禁用。 [b]清暑益气类[/b] 清暑益气丸 功效:祛暑利湿,补气生津。适应证:受暑所致头晕身热、四肢倦怠、自汗心烦、咽干口渴等。用法:姜汤或温开水送服,1次1丸,1日2次。 [b]外用类防暑药[/b] 风油精 功效:清凉止痛、祛风止痒;预防中暑,或暑天伤风感冒引起的头痛、头晕;蚊虫叮咬、晕车不适等。用法及禁忌:外用涂擦额头或太阳穴处;内服:1次4~6滴。孕妇及3岁以下儿童慎用;勿将药液滴入眼内。 清凉油 功效:清凉散热、醒脑提神、止痒止痛。适应证:防暑降温,或中暑引起的头痛、头晕、晕车等。用法及禁忌:外用涂擦人中穴或太阳穴,也可以鼻嗅之。孕妇禁用。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友情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适龄提示:适合18岁以上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